王敏
近来,台湾岛内出现了一股强烈质疑台湾经济对中国大陆过度依赖的声音。今年8月,蔡英文在公开场合批评马当局的两岸政策不仅造成台湾更加依赖中国大陆市场,而且和全球接轨的目的距离愈来愈远。
当前台湾对外经济关系版图究竟呈现怎样的状态?中国大陆是否如台湾岛内部分人士所宣称的那样,已在台湾对外经济关系版图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透视当前台湾对外经济关系版图的真实图景。
对外贸易:过度依赖大陆的命题不成立
台湾是全球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2014年台湾对外贸易额约5880.7亿美元,同年台湾名义GDP总量约5336.8亿美元,即台湾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与GDP总量比重)高达110%,其中2014年台湾对外出口总额约3138.4亿美元,对台湾GDP的贡献率接近七成。这显示台湾是高度开放型经济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台湾经济的兴衰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从台湾对外贸易版图看,中国大陆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地及顺差来源地。根据台湾海关统计,2014年两岸贸易额(含香港,下同)约1744.17亿美元,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29.7%。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额1246.88亿美元,占台湾对外出口总额的39.7%;台湾自大陆进口额497.29亿美元,占台湾进口总额的12.4%。东盟、美国、日本、欧盟分别为台湾第二至第五大贸易伙伴。2014年,台湾与东盟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贸易额约921.45亿美元(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15.7%),台美贸易额约622.96亿美元(占10.6%),台日贸易额约616.04亿美元(占10.5%),台欧贸易额约594.34亿美元(占10.1%)。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台日贸易联系有所减弱,而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加快,台美贸易增速趋快,2014年美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台湾第三大贸易伙伴,自2013年起大陆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台湾最大进口来源地。
从对外贸易版图的表象看,中国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大陆占台湾对外出口市场份额接近四成,这引发岛内不少人士对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的忧虑。事实上,若我们分析两岸贸易结构不难发现,中间产品、特别是电子信息类零部件在两岸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超过一半的两岸贸易为加工贸易,台商主要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加工产品出口欧美市场。表面上看美国占台湾对外出口中的直接比重略超过10%,但若考虑到对大陆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最终对美国出口,美国仍为台湾最主要的终端市场。 一个典型例子是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台湾对美国直接出口下滑23.5%,但该年大陆的经济并没有衰退,而是保持了稳定增长,然而台湾对大陆出口并未同步增长,相反还大幅衰退16%。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仍是台湾的最主要出口市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内需减弱,并传导至两岸贸易关系,导致台湾对大陆出口大幅衰退。另外,用当前流行的附加值贸易方法测算,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比重约为17.1%,台湾对外贸易过度依赖中国大陆这一命题显然并不成立。
2014年12月4日,台湾名品博览会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供图/CNSphoto
对外投资:集中于大陆的实像与虚像
台湾对外投资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岛内就有企业尝试对东南亚地区展开投资。但由于当时岛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台湾当局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推动吸引侨外投资是台湾当局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此后,随着台湾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上世纪70年代末岛内一些实力较雄厚的大企业尝试对美国等地展开投资,但总体看台湾对外投资规模有限,仍属于资本净流入地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岛内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飙升及台湾当局放宽外汇管制,岛内纺织、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扩大对外投资,且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上世纪90年代后,台商对外投资重心才逐渐由东南亚转移至中国大陆。此后,在大陆稳步推进经济改革开放、两岸经济要素互补性强等因素的带动下,台商对大陆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截至2014年10月,台湾当局已核准对大陆投资41185件,金额约1418.78亿美元,而同期台湾对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约14250件,金额约893.19亿美元,大陆占台湾对外投资额的61.3%。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台湾对海外投资中有不少流向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这一部分投资也最终流向中国大陆。这意味着台湾对大陆实际投资额可能要高于台湾当局的统计额,这更引发了岛内不少人士的忧虑。
诚然,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比重相对较高,但若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台商对大陆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等制造业,而对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投资较少,这与台湾对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反映出台商对大陆投资仍以欧美市场为最终导向,与大陆当地经济联系程度有限,导致不少台商投资被形象地称之为“飞地”。二是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大陆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速日益放缓,而同期台商投资加快向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转移。未来,随着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投资可能将进一步放缓,东盟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力推动“再工业化”,以鸿海为代表的台企也扩大了对美国等发达地区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未来大陆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将面临更多的竞争。三是台湾当局严格管控大陆资本入岛,导致陆资对台湾经济影响力远不如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截至2014年10月,大陆对台湾投资额累计仅约11.8亿美元,这与美国对台湾234.82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相去甚远。此外,台湾当局还严格限制陆资对岛内核心产业等的投资。
对外经济合作:与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外经济关系既包括贸易、投资等市场层面,也离不开经济协议、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合作制度层面的支持。台湾自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时就积极推动对外经济合作,且一直将美国、西欧、日本作为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心。上世纪90年代后,台湾当局开始将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列为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对象。虽然两岸贸易与投资迅猛发展,但由于两岸关系长期处于政治对立的状态,两岸制度层面的合作始终未有实质性进展。2008年两岸关系实现重大历史性转折后,两岸制度层面的经济合作才正式拉开序幕。截至目前,两岸两会已举行10次会谈,签订21项协议,有力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特别是2010年6月两岸签订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两岸深化经济合作搭建了重要的制度化平台。
虽然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客观而言,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出来,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水平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两岸签订了ECFA,实现了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的历史性进展,但ECFA属于框架性协议,目前生效实施的仅为涵盖800多项产品的早期收获清单,占两岸贸易比重很低,而作为主体的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严重受阻,两岸货物贸易协议谈判也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两岸目前已经签订了21项协议,但相比较而言,台湾与美国已经签订了100多项经贸协议,不仅协议数量多于两岸,协议涵盖的领域也远大于两岸之间的协议。三是两岸为落实ECFA,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这一平台,迄今已举行七次例会,而台湾与美国、日本等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举办了多届经贸交流会议,双方半官方及民间层次的经贸交流十分密切。四是目前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机制是建立在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之上,很难想象若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还能像国民党执政时期那样稳步推进,因此当前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面临的政治风险相较于台美、台日制度性经济合作明显要大。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陆已经在台湾对外经济关系版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一席,大陆对台湾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不能断言“台湾对外经济关系过于依赖大陆”。两岸惟有依托ECFA,加快制度性经济合作,才能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