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霞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的人工和电子计算机结合的控制系统。它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大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会计电算化在会计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新型科学和实用技术。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
中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长期以来由于在校学生基础较差,起点低,教师经验欠缺,从而使各中等职业学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实施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在“时间短、基础差、就业难”的情况下,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笔者拟就目前中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就如何改进课程设置就行相关探讨。
一、中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设置落后,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中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课程科目明显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的问题,一直延续多年前以学科形式组织教学的模式。开设的许多课程缺乏实用性,与职业、就业联系不密切,操作、练习和实践课程少,不符合职业教育课程应有的特点。
(二)基础课程掌握不够,教学实训环节薄弱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强、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开设的《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手工模拟做账实训,但是由于学生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等不熟练,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会计理论知识理解不了,不能准确的根据相关原始凭证判断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对课程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没有专业的会计实训室,软硬件欠缺,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尽管各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都增加了实训课程,但大多数实训是授课教师参考各种版本的会计教材,设计出虚拟的企业会计业务,而这些业务依然存在对某些理论知识点的强化训练,类似于练习题,并不是要求学生对企业会计业务进行职业判断和分析。
二、中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改革的建议
(一)搭建有效的校企交流平台,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强的管理科学,我们必须通过教学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与企业直接建立联系,在学期授课的不同阶段结合专业课程安排布置不同的见习和实习任务,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业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任课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实际会计岗位群及其技能要求和主要的会计职业技能及所需的核心知识,构建以职业需求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同时,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和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作为学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并聘请具有丰富会计经验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在社会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充分消化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二)明确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在任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任务目标、教学方法等等,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制定出最符合职业要求的课程安排,从而更好的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每学年都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新理论、新政策、新法规时,授课教师都应及时把它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要脱节。通过重新定位教学内容,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应用课程为核心,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如考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等,同时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与创新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作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能力。通过实行工学结合的多证课程模式,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通过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做到会操作、懂原理、会分析、会管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