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禅的语言模因解读

2015-03-03 02:59黄跃进

黄跃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口头禅的语言模因解读

黄跃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口头禅是一种普遍传播于社会行业之间的另类流行语,并形成各种类型的口头禅模因体。从模因主体期待发挥的语用功能角度出发,解读在言语交际中口头禅的模因触发认知机制,探讨口头禅在主观意向与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模因语用传播,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公共讲演能力。重新审视口头禅的语言模因现象,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关键词:口头禅模因;主体期待发挥的语用功能;主观心理意向;社会价值取向

一、引言

《辞海》(2009)对口头禅的解释为原指和尚常念的禅语或佛号,现指挂在口头上的无实际意义的语句。口头禅的英文命名有cant,cliché,byword,shibboleth,theme song,tag line,pet phrase,stock,phrase,conventional expressions、commonplace sayings,common sayings、discourse markers,pragmatic markers 或 hesitation fillers等十几种说法,这些译名各有侧重,不能涵盖汉语“口头禅”的真正含义。由于口头禅中的“禅”字有“自然而然”之意,指的是人们习惯成自然的口头熟话,因此建议译为familiar phrase为宜,这样比较容易被对方理解和接受,既能表达话语人习惯经常使用的熟语,又较好地体现出人们口头上司空见惯的言辞特点。国外学界关于口头禅研究最早的文献是瑞典学者Chenas(1967)的《儿童口头禅心理学研究》,该书介绍了儿童口头禅对其心理的影响。鲁滨逊(Robinson)(1981)的《语言与性别》阐释了性别对口头禅的影响;英国语言学家Marvel(1987)在《口头禅》一书中对口头禅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对俚语、俗语等流行语的概念作了识别,解释了口头禅变异的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此外,一些国外学者对英语中的you know,well,you see和I mean等口头禅作过深入的研究,如Östman (1981),Schourup(1985),Schiffrin(1987),Watts(1989),Erman(1987、1993、2001),Frasser(1996),Brinton(1996),Macaulay(2002)及Vincent(2009)等,他们主要从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语篇语用学对这些词语的语篇功能和语用效果进行分析[1]。国内学界研究口头禅的主要有林克难(1981),他在《中国翻译》上介绍了威尔逊(Wilson)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口头禅变异现象,这是较早向国内介绍口头禅的文章。孔昭琪(1983)在美国学者格特(Gutt)的《口头禅研究》译本中详细介绍了英文口头禅的分类、来源、识别等内容;桂诗春(1991)在《二战后德国鲁尔区口头禅变化》译本中详细介绍了二战后德国鲁尔区德语口头禅变化情况;沈家煊(1988)在《英国语言变迁》的译本中例证了英国伦敦地区若干口头禅变异的经济因素。此外,蔡晓丽(2001)、张雁(2008)、马国彦(2010)、厉杰(2011)、曾婷(2012)和肖庚生(2013)等学者主要从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口头禅的运行机制与认知心理功能,其中对口头禅现象进行专门探讨仅有马国彦和厉杰。口头禅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然缺乏系统、全面又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口头禅的模因研究方面尚未涉及。因此,本文力图解决三个问题:在社会人群和公众媒体中口头禅模因的触发运行机制与动因是什么?什么是影响口头禅模因生成的主要因素,以及流行语中哪些模因在传播中更容易成为口头禅?口头禅的模因宿主在语言交际中如何发挥主体期待的语用功能?

二、流行语模因与口头禅的特征

语言是模因传播的工具,在社会交际中语言一旦说出口,传播于公众媒体之中即成为模因,这种以语言形式为传播媒介被称为语言模因。确切地说,在模因宿主的交际意图驱使下,语言模因体与模因变体带着信息传播表征,以重复或者类推的方式不断被模仿与复制,并以不同类型的信息表征传播出去。口头禅是一种另类流行语,普遍流行于社会行业之中,形成各种带有个性化主观意图的信息表征,但是并非所有流行语都是口头禅。我们知道,流行语模因是人们以模仿和复制等方式广泛传播的公众媒体信息,在适应社会语境与实际需要的驱动下,人脑对不同信息表征产生联想与认识,成为大众接受的强势语言模因。口头禅模因有几个重要特征:第一,在表现形式上,口头禅具有流行语的模因传播机制,属于流行于某个特定时期的强势语言模因,这些强势语言由于经常被模仿、复制与传播,使得语义信息比较容易记忆,更容易感染模因宿主,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与接受,在公共媒体中模因信息表征不断被模仿与复制输出,这类影响力广与传播效力强的模因信息才可能成为口头禅模因。流行语具备强势模因的信息表征,某些赋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在公众权威人物和传媒平台的强势推动下,适应特定社会语境需要而盛行一时,成为大众接受的热门话语。当然,有些口头语起初很少为人所说,讲的人多了,与流行语一样成为强势模因,这些潜在的强势信息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会不断被模仿与复制,形成社会行业群体进行语言交流的口头禅。作为语言模因,随着宿主语用意向的转移和社会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有些口头禅的强势模因弱化甚至消失,相反,弱势模因却有所增强,在语言模因进化中逐渐变得强势,这种强弱势转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消规律[2]。但是不管怎样,只有强势的语言信息才能成为口头禅模因。第二,在语义内容上,口头禅与流行语有所差别。口头禅的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单个信息的高频率复制,导致语义弱化进而演化成为话语标签的变化过程。第三,存在于流行语中的信息有可能成为口头禅,但是当单个信息在话语中的复制频率不高时,模因宿主尚不能养成习惯性口头熟语之前,流行语还不能说就是口头禅。只有当宿主在语句中单向性复制输出流行语信息达到相当高频率的程度,并带着宿主意图在交际中不断传播出去,这时信息语义弱化成为华而不实的赘词,这类流行语才能算作口头禅模因。第四,在交际语用上,口头禅表达模因宿主在言语传播中的主观心理预期效果,反映个性的交际喜好性格,暴露出话语的社会积极与消极因素,具有明显的主观化的心理情绪与社会价值取向。

三、口头禅的模因语用功能

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作用下,口头禅是一种被宿主模仿、在言语交际中经过高频率复制并传播输出的信息表征,这种信息复制表现为单个语义信息在相同语境中多次重复,以满足宿主因话语延缓造成的交际中断,也可能在不同语境中反复再现,作为主观化的心理情绪期待。口头禅言语研究表明:在同一语境中,由于高频率单个信息的复制使得语义内容缺乏连贯,影响信息交流传递,具有消极的负面表达作用;由于在不同语境中高频率复制再现,强化交际意图,具有积极的正面语用功能。随着单个信息复制与复现的频率不断升高,口头禅的模因表现为稳定型和变动型两种语用传播效果。稳定型口头禅模因在言语交际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复现率较高,属于存活期较长的语法信息,一般用于表达语气停顿或话语承接的语气词;而变动型口头禅模因指的是那些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热词劲语,随着宿主语用意向的转移和时代变化,其传播力度会减弱,大多属于时代流行语的高频率复制与传播输出的语用信息。稳定型口头禅模因侧重于那些语法化的交际功能词,变动型口头禅模因则侧重于那些语用化的概念功能词。然而,口头禅模因随着单个信息的高频率复制与传播,都会出现语义逐渐弱化的现象,并演变为一种不经意而有口无心的交际习惯口头语标签。简而言之,口头禅指宿主在言语交际中通过模仿、复制和传播,使得模因信息反复高频率输出,导致语义弱化现象,形成一种口头习惯表达的流行语模因。这种高频率复制与语义弱化传播的强势模因语用功能有助于在社会交流中感染别人,使更多的宿主养成个性化言语习惯,形成普遍流传于社会行业之间的口头禅模因或模因变体。

从模因语用功能角度看,口头禅的模因主要有三个传播功能:一是模因宿主为了避免因话语思考而造成语流不畅或停顿的尴尬局面,不得已采取的交际补救办法;二是模因宿主的主观化心理情绪期待,渴望传播带有个性化的信息表征,作为另类流行语得到人们的青睐;三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表现,口头禅的模因体或模因变体流传于社会行业之中,模因信息表征难免都会映射宿主的历时社会背景和共时的人文素质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以用作衡量某个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从中我们可以窥视人类社会文化的变化。

(一)触发认知机制

何自然先生认为语言模因只有在特定心理因素触发下才能使得信息表征复制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3]。口头禅属于一种流行语语言模因,在社会人群和公众媒体中是如何触发的?口头禅在触发形成之前只是一些流行语的模因信息,在宿主某种特定的主观心理情绪因素驱动下,这些信息在语言交际中通过高频率复制输出信息,并作为表征传播出去,形成口头禅模因或模因体。因此,触发口头禅模因生成有两个条件:其一,存在于大众接受的流行语之中的强势语言模因可能成为口头禅。在语言交际中模因宿主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主观心理需要和话语语境制约作用下,这些强势模因的潜在信息表征在社会交际中得以传播。其二,由于单个信息的高频率复制或高复现率传播,使得流行语语义出现语法化①或语用化②的语言现象,以表现宿主的主观化③心理情绪和社会价值取向等认知效果。可以说,口头禅是以单个言语行为的高频率复制与语义弱化传播为前提的流行语模因。

口头禅的模因触发机制基于两方面的传播动因:一是流行语模因的强势传播促发口头禅产生的内在动力。口头禅必然是流行语,存在于流行语的模因之中,而流行语未必能成为口头禅。作为强势的语言模因信息,口头禅模因不断被人们模仿、复制,并广泛传播于人们的社会语言交际活动中,成为宿主延缓话语节奏,释放怯场心理的表达需要。二是作为一种流行语,口头禅产生外部驱动在于其受到追求时尚的宿主所亦步亦趋效仿公众名人或媒体名流的言语,以张扬个性言语风格,彰显另类的自我形象。

影响口头禅模因生成的因素是什么?哪些词语在言语传播中更容易成为口头禅?我们知道,那些复制与传播能力强的高复现率流行语模因在主体的语用心理驱动或话语习惯的作用下,很容易成为时常挂在嘴上却不以为然的口头禅。

例1:用于语流顺畅的语法化语气词,说话者意识较弱。当下网路中“诶多”“艾玛”“哦漏”“等等”“你妹”“哦草”“尼玛”“Yep”“Yeah”“Jeez”“Jesus”“Oops”“Dude”和“你Y”“牛B”“绝B”等英汉热词,它们都是一个衬音节词成为言语行为的标示语[4]。

例2:流行于行业间的强势言语模因,说话者对用词的语用意识较强。教师或主持人等职业用语“对不对”“对吧”“OK”“Is it right?”等对话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语句等语义虚化和固化而来的话语标记语说得多了,习惯成自然而变为口头禅[5];用于提醒对方注意的“我告诉你”“我跟你说”“你看”“你知道”“你懂的”等成为社会权势地位的家长或上司对孩子或下属交流中的强势习惯性用语以及“好好啊”“行行”“可以可以”“随便”“whatever”“good”弱势应诺脱口词[6];用于泄愤、不满、埋怨、感慨等主观情绪,反社会意识的詈语或脏话,有“神经病”“你大爷”“你奶奶”“我靠”“你妈”“你妹”等反映个人职业身份与素质修养的缺失。

例3:存在于公众媒体中的潜台词、广告用语、熟语和谚语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习语也很容易成为口头禅。(1)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大宝护肤品)(2)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原为推土机广告,现作为调侃吐槽洗脑的讽喻)(3)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儿童饮料)这些广告用语通过人们不断流传,已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模因。口头禅模因的生成原因在于语用心理驱动下高频率复现的话语。公众传媒与名人效应发酵的强势模因在言语传播中更容易成为口头禅,它们都是宿主乐于接受传播的流行语。正如前文所述,并非所有流行语都能成为口头禅模因,只有单个信息复制频率高、易于传播输出的流行语才有可能成为口头禅,所以说口头禅是一种另类流行语。

(二)主体期待发挥的语用功能

口头禅在权威辞典的词条中释义为有口无心的功能性词缀,成为一个附着话语标示成分或标签,重复频率高而又脱口可得[7]。口头禅模因宿主在语言交际中如何发挥主体期待发挥的语用功能?从语言模因的传播效力看,主体期待发挥的语用功能是指宿主在语言交际中养成说口头禅的习惯,作为信息主体期望复制与传播模因的语用效应。也就是说,口头禅模因信息背后隐含着语用交际心理作用。这些信息大多不被宿主觉察,经过高频率复制使用后,口头禅模因从语法化语义特征到语用化心理表征表现为习惯不经意地脱口说出没有实在语义的词语,多数丧失了原有的语用心理表征,继而成为凝固化的赘词,主要有两种主体期待发挥的语用功能:一是宿主用于确保说话语流顺畅,避免因停顿时间过长而出现尴尬怯场局面;二是宿主用以张扬个性话语风格、体现另类的自我表现。

四、口头禅模因解读

当说话人刚开始养成说口头禅言语习惯时,在好奇心或偏好兴趣的驱动下模仿媒体的流行说法,以在话语交谈中故意展示自我与彰显个性的语用心理意图。随着话语人在语言交际中不断复制口头禅信息,在语句或篇章中逐渐提高使用频率,该信息的主观化心理表征与语法化语义内涵逐渐缺失,最终退化成为语用化话语标签,说话人表现为容忍这种话语标签经常挂在嘴边而不在乎,有时也不易被说话人察觉。该口头禅模因经过相当时期的高频率使用,只有当宿主自觉发现口头禅信息对于语言表达的负面效果越来越大,尤其是某些詈语或脏话,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严重影响日常交际活动,这时话语人开始厌烦使用该口头禅信息,采取去口头禅化措施,即在语言中尽量减少或去除说口头禅的习惯,改变语言的传播效果[8]。从模因语用心理角度,我们把口头禅模因生成过程简单地描绘如下(见图1):

图1口头禅模因生成过程

该口头禅模因生成过程解释了在语言模因视阈下口头禅语言信息成为口头禅的4个主要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宿主主体期待发挥的社会心理意向。在语言交际中口头禅模因宿主如何发挥主体期待的语用功能? 文章主要从主观化情绪和社会价值取向两个方面尝试性论述口头禅模因的认知语用功能。

(一)主观化的心理情绪

由于主观化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语用态度,包括信念、意图、喜好和性格等因素的心理状态,影响说话人对语言的选用[9]。尽管口头禅属于个人有口无心的习惯用语而已,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口头禅其实不是完全不“用心”,它背后隐含着一些心理活动和心理作用。也就是说,口头禅模因的传播并非只是一种话语标签,在信息背后隐含有宿主主观化情感,发挥不同的语用心理表征。

例4:“你好!”“对不起”“谢谢”“真的”“太棒了!”“加油!”“给力”“看我的”“没问题”等表现为激励人们奋发上进、挑战困难的积极性语用预期;相反,“郁闷”“无聊”“没劲”“晕死”“据说”“也许”“算了吧”“不给力”“你给我……”等传播消极、不平等的社会心理情绪。

例5:“亲爱的!”“美女”“帅哥”等打招呼的口头禅,用于当下社会交际中非亲非爱、不美不帅的示好称呼,隐含有自我改变的愿意、积极主动的人际关系,但有因时善变而易受情绪影响的心理表征。

(二)社会价值取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语言属于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语境的规约与影响,反映宗教、地域、性别、年龄、阶层、职业等社会因素。口头禅作为一种流行语言,势必隐含个性的社会背景,成为某一特定行业群体的语言习惯和社会地位的标识语或身份标签,口头禅模因体的传播在言语交际中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取向。

例6:基督教徒常说的“哈利路亚”“感谢主”“阿们”“Hallelujah!”“Oh my God!”“thank God!”“Amen!”,佛教或道教信徒的“阿弥陀佛”“弥陀佛”“菩萨”“无量天尊”等,这些口头禅大都用来赞美致谢上帝神灵的宗教文化[10]。

例7:北京人略带优越感的“你知道吧”;东北人说“杠杠的”口头禅表示爽朗和豪气的满意;河南人的“中”意为“带劲”;广东人遇事会习惯性地冒出一句“有没有搞错?”,表达疑惑不屑一顾的意思;台湾人表示谦逊或不安的“不好意思”“拜托”等等,口头禅方言或多或少反映了地域性的社会民俗风情特色。

例8:“哇噻”“我顶”“酷”“昏死”“晕”等表示“惊讶”之意,用于彰显个性,展示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态。

例9:医生询问病人的“痛不痛?”“疼不疼?”“哪里不舒服?”等,教师了解学生的“对不对?”“懂不懂?”“是不是?”等,商贩的“赚不赚?”“亏不亏?”等,这类口头禅带有明显的行业话语标签,成为人们判断社会不同职业或身份的主观依据。

例10:在言语交际中存在性别差异,在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等方面,甚至在言语风格、谈话策略、话题内容上也大不相同;和男性相比,女性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更注重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夸张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显示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如“呢”“吗”“吧”“呀”“讨厌”“哇”“吖”“恩”“Yoba! 对啊”等时尚好玩的语气词大都属于女性的口头禅[11];而那些表示强势、色彩、感叹、诅咒、粗语、脏话等多半出自男人之口,如“Damn!”“Fuck”“好”“棒”“牛”等带有阳刚之气,多为男性所青睐的口头禅[12]。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口头禅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公众媒体的语言模因,在语义表达上富有褒贬感情色彩,传播效果上具有积极与消极因素。其实,口头禅模因并不是无心之语、华而不实之语或无用之点缀,它赋有强烈的主体语用期待、重复率极高的语言反应模式,暴露出宿主在口头交际中的惯性思维和潜在心理意识,反映了人们为人处事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日常语言表达中,我们要从思想上认清口头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防止口头禅模因体的泛滥传播,有意识地减少或去除说口头禅的不良习惯,净化社会语言环境,以提高语言交际的传播效果,培养有素质的公共讲演能力[13]。从这方面说,该论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注释:

①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 Antoine Meillet 于 1912年 提出,他对语法化的过程主要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Lehmann(1995)认为语法化过程涉及语义淡化、语音弱化、选择减少、自主性消失、句法多变和范围缩减等特征。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复和高频率,促使一个词语语法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就是它具有足够高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越容易作为语法化的始源,也越容易被虚化为语法标记,其结果反过来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

② 语用化(pragmaticalization)这一概念最初是由 Erman & Kotsinas(1993)提出的,具体指意义或者功能从语义领域向语用领域变化的过程,常常涉及如下意义转移:更多基于说话者的意义(more speaker-based meaning),更多基于话语的意义(more discourse-based meaning),更多个体化(more personal),通过话语从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转向表达意义(expressive meaning)。

③主观化(subjectivity)指的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根植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种语义——语用演变过程。沈家煊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厉杰认为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厉杰.口头禅的语言机制:语法化与语用化[J].当代修辞学,2011(5):34-35.

[2]黄跃进.复制抑或传播:语言模因的认知机制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18.

[3]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2):10.

[4]马国彦.话语标记与口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12-13.

[5]Macaulay R.You know,it depend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749-767.

[6]Erman B.Prag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A Study of You Know,You See and I Mean in Face-to-Face Conversation[M].Stockholm: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1987:58-70.

[7]Östman J O.You Know:A Discourse-Functional Approa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1:38-51.

[8]张建华.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0-144.

[9]Erman B,Kotsinas U B.Pragmaticalization:The case of ba’ and you know[J].New Series,1993(10):76-93.

[10]Fraser B.Pragmatic markers[J].Pragmatics,1996(2):167-190.

[11]Schourup L.Common Discourse Particles in English Conversation:Like,Well,Y’know[M].New York: Garland,1985:96-102.

[12]Erman B.Pragmatic markers revisited with a focus on you know in adult and adolescent talk[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1337-1359.

[13]蔡晓丽.口语交际中“言语失误”论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4):13-14.

(责任编辑:李晓梅)

Memetic Understanding of Familiar Phrases

HUANG Yuejin

(Department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Abstract:Familiar phrases, as a special kind of fashion language, are generally spreading among social fields, producing various types of familiar phrase me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subjective expectations. Cognitive devices of familiar phrase memes’ triggering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were tentatively interpreted and the 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intention and orientation of social value were explored. The research is therefo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speaker’s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fostering their high-quality capacity of public speeches, and promoting people’s awareness of familiar phrases and reexamination of their understanding in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Key words:familiar phrase memes; pragmatic functions of subjective expectations; 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intention; orientation of so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5-0135-05

作者简介:黄跃进(1966-)男,福建漳州市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系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等。

收稿日期:*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