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周燕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秦 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日本养老设施的设计经验总结
(文/图)周燕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秦 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Design Experience Summary of Aged Care Facilities in Japan
笔者自1988年起赴日本留学工作多年,深入体验当地的社会生活,期间对日本养老设施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做义工、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日本养老设施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了解。1995年回国后,致力于老年建筑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邀请日本友人到中国分享日本养老设施的先进经验,每年带领中国的建筑师、开发商和学生赴日本参观学习。这些经历令笔者对日本养老设施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发展变迁深有感触,希望从中撷取一些印象最为深刻的要点构成本文,与读者分享。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人口大国,截至2014年,中国人口13.7亿,日本人口1.26亿,分列世界人口排名的第一位和第十位。日本比中国提前二十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人口结构上讲,已呈现出深度老龄化的状态,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到26%,且高龄老人所占比例较高;我国于2010年前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0%,其中以年轻老人居多(图1)。
日本于2000年开始实施介护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我国虽然尚不存在类似的制度,但相关政策正在研究和制定当中。
中日两国的土地制度有较大不同。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的使用受到所有者的支配;我国则实行土地国有,通过招拍挂的形式出让土地的使用权。这种差异反映在养老设施建筑的规划设计层面之上,主要体现在设施规模方面。在土地私有的情况下,很难获得大面积的建设用地,因此日本养老设施大多呈现出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密着化分布的特点。与之相反,中国的养老项目往往是大规模、集中式的开发。
中日两国的政策法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建筑日照规范上的差异就使得两国养老设施的楼栋形式存在较大不同(图2)。中国建筑规范中对老人居室的日照条件有明确要求,更加推崇通过自然的、被动式的途径解决建筑的通风采光问题,而且人们在挑选住房时非常看重朝向,因此通常需要将老人居室尽量布置在建筑的南向,形成了以廊式建筑为主的楼栋形式。日本建筑规范中未对日照做出明确规定,当地人也并未表现出对建筑日照的强烈需求,因此在设计养老设施时,为了便于管理,多采用组团式和围院式的楼栋形式。
除此之外,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也给两国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区别。
图1,中日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比较(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日本统计局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绘制)
图2,中日两国养老设施常见楼栋形式的比较(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1.建筑设计与运营管理的紧密配合
日本养老设施的发展起步较早,至今已形成了成熟、完善、连锁化的运作体系。日本建筑师与运营方经过长期的磨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建筑设计与运营管理之间的配合上已相当成熟,这一点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养老设施辅助空间的设计之中。
日本养老设施非常重视辅助空间的设计,集成式布置和回游动线串联是两个核心的设计要点。在日本养老设施当中,通常会将大量的辅助空间集中布置在临近公共活动厅的位置上(图3),通过一条连续的回游动线串联起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污物处理室、储藏间、护理站等辅助用房(图4)。这样的布置方式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一方面,护理员可以一边从事后勤工作,一边照看到公共空间中的老人;另一方面,在老人吃饭、洗浴等所需人手较多的时间段,附近的工作人员可以实现相互间的协作,减轻工作压力。除此之外,集成式的布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有助于节省建筑面积。
相比于日本养老设施成熟完善的辅助服务空间设计,我国养老设施的设计当中,对辅助空间关注甚少。虽然我国在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规范中对辅助空间的面积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为了提高床位数,增加出房率,建筑师经常压缩非居住部分的建筑面积,而辅助空间往往首当其冲。我们曾调研过一家北京的老人院,由于最初设计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辅助空间,把原本留给护理员使用的卫生间改为了老人用的洗衣房和开水间,导致护理员在工作期间不得不使用老人卧室中的卫生间,给双方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除了使用面积不足之外,对使用需求缺乏深入调研,是导致辅助空间设计质量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
2.建筑动线设计完善
在日本养老设施当中,十分重视动线的设计。完善的动线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养老设施的服务效率,还能够创造出适用于老人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无论是在组团式还是围院式的平面布局当中,回游动线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5中所示的是日本一家失智老人照护组团的平面图,建筑围绕两个内庭院组织老人居室和辅助用房,形成两个彼此相连的环状空间。徘徊是失智老人较为普遍的行为特征,回游动线中不存在断头路,老人只需顺着走廊的方向行进就不至于迷路,当回游路径行经不同区域时,老人的方向认知将得到加强,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驻足、观察,为产生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这对延缓失智老人病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当然,回游动线不仅适用于失智照护组团,对各类养老设施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老人而言,回游动线能够满足他们在室内散步的需求。对于护理员而言,回游动线能够加强设施平面各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缩短工作距离,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建筑本身,回游动线所形成的内庭院有效改善了建筑的通风采光条件,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提升了空间品质。
在我国,为满足日照规范,养老设施多采用廊式的楼栋布局,在这样的楼栋平面形态当中无法形成回游动线,给运营效率和空间品质带来的一定程度的损失。建议规范中关于老人居室朝向和日照条件的要求能够予以适当的放宽。
3.建筑设计考虑了与应急防灾的有效对接
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灾难来临时,老人应对起来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在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当中,非常注意应急防灾方面的考虑。
(1) 防火门的设计
日本对于建筑的防火分区有明确的要求,不同的防火分区之间需要通过防火门加以分隔。笔者在参观日本养老设施的过程中发现,其中防火门的设计非常简洁实用。
图3,辅助空间的集中式布置(图片来源:作者改绘,原图来自《建築設計資料103ユニットケア: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介護老人保健施設》)
图4,回游动线串联起各个辅助用房(图片来源:作者改绘,原图来自《建築設計資料71: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
图5,日本某失智老人照护组团中的回游动线(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图6,消防门紧贴墙壁,平时不影响正常通行,火灾时自动关闭(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7,火灾时通过控制器将上方窗扇开启,排出烟气(图片来源:作者改绘,原图来自《一目でわかる建築計画》,照片为作者拍摄)
图8,养老设施同层阳台整体连通,提供第二条紧急逃生通路(图片来源:作者改绘,原图来自:《建筑设计资料集成:福利医疗篇》)
图6中所示的防火门平时完全打开,通过固定装置紧贴在楼道两侧的墙面上,不影响轮椅、担架床、送餐车等大型设备的正常通行。在火灾发生时,通过统一控制,防火门会自动关闭,隔绝火焰和烟雾,确保人员的安全逃生。
(2)排烟窗的设计
出于防火排烟的考虑,日本养老设施中对窗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在窗的顶端设有一道开启扇,火灾发生时,可操作排烟窗的控制摇柄打开排烟窗,利用室内外的气压差实现自然排烟,为室内人员的逃生争取时间(图7)。
(3)阳台的设计
日本养老设施当中,同一层的阳台大多是相互连通的,并与走廊、楼梯间、公共起居厅等空间相连,在火灾、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可为老人提供除走廊之外的第二条紧急逃生通路(图8)。此外,在平时的使用当中,阳台作为老人居室向室外空间延伸的部分,是老人休闲、观景、晒太阳的好去处,空间的连通可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阳台通路优化了工作流线,有助于缩短护理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行走距离,提高工作效率。
(4)消防栓的设计
日本养老设施中的消防栓水龙带采用了较为轻质的材料(图9),火灾发生时,力量较小的女性护理员也可在第一时间操作消防水枪,参与到灭火自救的行动之中。
相比于日本,中国养老设施在应急防灾方面的考虑尚不充分,一旦遇到危险情况,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日本的应急防灾设施能够很好地配合养老设施来进行设计,并照顾到一些特殊的使用需求,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4.设施设备的人性化设计
日本养老设施当中的设施设备十分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老人与护理员的使用需求,以下举出三个例子进行具体的分析。
老人居室卫生间中的洗手池通过灵活可变的设计,满足了自立老人和轮椅老人的使用需求。当使用者为自立老人时,洗手池下方的可用作储藏柜。当使用者转变为轮椅老人时,可将柜门和柜子内的隔板卸下,把洗手池下方放空,方便轮椅老人接近(图10)。
日本养老设施卫生间中安装的扶手从人体工学的角度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如坐便器侧面L型扶手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老人的坐下和起身时的姿势动作(图11)。扶手的水平部分是一块平板,距地高度为700mm,既便于老人撑扶,又可用作临时置物台面。垂直部分的扶手粗细适当、质感舒适,距地700-1400mm的高度适合老人抓握和施力。
图9,消防水龙带采用轻质材料,便于女性护理员使用(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10,洗手池的设计照顾到了不同老人的使用需求(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11,卫生间扶手设计充分考虑人体工学要素(图片来源:作者拍摄、绘制)
图12,餐桌椅设计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图片来源:作者拍摄、改绘)
图12中所示的餐桌椅设计为养老设施中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由于老人院中的护理员以女性居多,搬运大件家具相对吃力,因此节省人力和体力成为了餐桌设计的出发点。首先,圆形餐桌被等分为了两个半圆形的部分,这样即便是女性护理员也能够较为方便地搬运圆桌。其次,在桌椅面板的背面都设有条状的凹槽扣手,便于施力。除此之外,桌椅的设计还考虑到了打扫卫生时的需求,在清理桌椅下方的地面时,护理员只需要将椅子稍稍提起,将扶手间的空隙插入桌面,即可腾出地面空间,免去了来回移动椅子的麻烦。
在我国,养老设施专用的设施设备设计才刚刚起步,相应的产品尚未大量出现。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专用设施设备的需求量将是十分巨大的,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5.空间氛围的情感化设计
除了对使用功能的充分考虑,日本养老设施的设计还照顾到了老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并体现到了空间氛围的营造当中,下面以我们参观过的一家养老设施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养老设施入口处设置的接待台兼做小卖部(图13),琳琅满目的商品使这里格外引人注意,不时会有老人驻足观看或挑选商品,为护理员与老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交流之中,护理员不仅能够了解每位老人喜爱的商品,还能借机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而老人的交流愿望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会给老人带来一整天的快乐。
护理组团的入口空间形成了亲切的氛围。整个空间采用温暖柔和的木头作为主要材料,水族箱、换鞋座位、木格栅门等元素的组合运用营造出了家庭般的生活环境,使生活在养老设施中的老年人也能够像居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样感到放松、有安全感(图14)。
在公共起居厅内,布置有木质餐椅、单人沙发椅、多人沙发等各类座位,基本能够照顾到老人对座位软硬、高低的不同需求。座位摆放的位置和组合的方式也为老人的使用提供了临窗晒太阳、围坐交流、独坐观景等多种可能性。座椅选择与布置的多样化,体现出了对老人个人意愿的尊重,使老人能够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喜好自由选择相应的座位就坐(图15)。
现阶段我国养老设施的设计当中,建筑师更多关注的是基本功能的组织和视觉效果的营造,而很少从老人的心理感受出发来思考设计问题,因此生成出来的建筑空间难免会略显生硬。日本设计师将对老人心理感受的细腻关注融入到设计当中,形成了亲切的、富有情感的建筑空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日本在老年护理和养老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和日本同为东方国家,老人的思想观念是比较相近的,因此日本养老设施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这里的学习,并非指从表面上照搬某一局部的具体设计,而是指学习那种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日本养老设施在精细化、人性化、情感化方面的设计优点,都是基于对使用者需求的关注而产生的。即便是应急防灾方面的考虑,也是从老人需求和护理员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设计的。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养老设施设计的终极评判标准是能够很好地为使用者服务,这里的使用者既包括老人和护理员,也包括老人家属等其他人员。而那些单纯追求节约造价或创造豪华空间效果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迟早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图13,护理站兼做小卖部,促进老人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虽然在实践层面上,中日养老设施的设计定会存在多多少少的差异,但日本设计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建筑师,我们只有深入调研和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广泛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与运营管理方形成密切配合,才能在养老设施设计领域做出真正的好设计。希望本文能够给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读者们带来些许的启发。
1. 日本建筑学会. 建筑设计资料集成:福利医疗篇[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建築思潮建築所. 建築設計資料103ユニットケア: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介護老人保健施設[M]. 東京:建築資料研究社, 2005.
3. 建築思潮建築所. 建築設計資料71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M]. 東京:建築資料研究社, 2001.
周燕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78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曾在日本学习和工作七年。长期致力于住宅精细化和标准化设计研究及老年人、残疾人居住建筑设计研究。近年参与完成多项国家住宅及老年建筑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主持设计、研究、咨询住宅类及养老类地产项目数十项。著有《老人•家》、《老年住宅》、《住宅精细化设计》等。
秦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图14,护理组团入口空间氛围亲切,给人以家一般的感受(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15,公共起居厅内的座椅布置为老人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图片来源: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