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伦理课程:农村德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新试点

2015-03-02 18:03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乡土伦理

王 慧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课程研究

乡村伦理课程:农村德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新试点

王 慧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针对当前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乡村伦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或成可能。乡村伦理课程以生活性德育为基本定位,忠实于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倾向于乡村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内容选择与设计上,乡村伦理课程应贴近农村真实生活,以生活性指导为基础;以农村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基准,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主题都应和农村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农村社会对学生的道德需求水平保持一致。开发与实施乡村伦理课程不仅是课程编制者的任务,更需要国家、乡村社会和农村学校的共同努力。

乡村伦理课程;乡村文化;农村德育;德育课程改革

一、德育课程改革的盲区:农村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作为教育领域的特殊对象,农村教育的发展常常未能得到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盲区。德育新课程改革在追求人本价值取向和生活德育的目标定位时,忽略了农村德育的特殊性。加上德育不受重视,农村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德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程新教材的使用并未给农村德育带来诸多便利。德育新教材在编排上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但是由于参与编制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均是处于城市,其生活背景、情感处事态度、思维习惯等均与农村现实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德育教材难免会出现城市化倾向。诸多城市文化案例(例如闯红灯、超市购物)使农村教师在教学活动时感到无所适从。德育新课程要求的综合性活动课程背景在偏远乡村有些是无法实现的。德育课程应回归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但现行的德育教材弱化了农村现实生活,远离了农村学生的真实生活。

德育新课程改革关注的是一般化的德育问题,试图解决德育现状中的常态问题,例如德育课程目标定位的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活动性和综合化,但未能关注特殊的德育问题视角。农村学校德育是改革的“短板”,其可能引起教育领域的“木桶效应”。因此,农村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必须引起特殊重视,农村德育课程内容应该更贴近农村的真实生活,关注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农村生活情境作为课程设置背景,编制适合农村德育教学的德育课程。

二、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试点:乡村伦理课程

1.乡村伦理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门学科。现行的德育课程教材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有逻辑性的教材范本,是涵盖各个学历阶段且相互衔接、贯通的整体设计。针对现行德育教材中的城市化倾向,农村德育教学中突出农村生活体验和乡村伦理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1) 在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在取得课程改革可喜成绩的背景下,课程开发的主体权逐渐下放。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研究中来,许多农村一线教师可以投入到德育课程内容的创新研究中去。农村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现行的德育教材在农村德育教学实践中存在弊端。农村教师十分关注农村的现实处境,了解农村的乡土风情,了解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村德育的教学所需。

(2) 农村学校学生的生活情境、乡村的伦理风情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保存,也值得开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农村成为“空巢之家”和“留守驻地”的混合型社会群体。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道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教育。这种年龄的断层现象也不利于乡村习俗和乡村伦理的传承。农村学校要承担起农村教育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农村学生的道德教育。开发乡村伦理课程,有利于农村学校承担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也有利于学校道德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 乡村伦理课程的实施,不是摒弃现行的德育课程教材,而是与现行德育教材并行的实施模式。在农村德育教学中重新注入“乡土生活”“乡村伦理”等农村特有的道德可教性因素,不仅真正关注农村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又传承农村特定乡土风情与乡村伦理。因此,乡村德育课程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也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2.乡村伦理课程的目标定位

乡村伦理课程遵循德育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目标,忠实于农村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真正关注农村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情感需求,借以农村特有的乡土风情和乡村伦理,倾向于传承和发展乡村伦理文化。

(1) 以生活性德育为基本定位。新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共识。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旨在突出生活与教育的共生共存。教育孕育于生活之中,生活之中也是“处处皆教育”。学生的道德养成是生活行为的一种,道德养成也必须依托于生活情境。学校德育以生活性为基本定位,确保德育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乡村伦理课程根据农村学校所处的现实处境,立足于农村学生的道德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它是贴近农村生活、源于农村学生生活体验的道德教育课程。

(2) 忠实于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生活性德育的实施背景是德育主体当下的真实生活体验,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是贴近生活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农村德育课程关注的是农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生活体验。乡村伦理课程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设置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课程内容。乡村伦理课程关注农村社会,关心农村学生所处的道德情境,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设置教学案例,编排活动课程,开发综合型教学课程,在真实的乡村情境中开展生活与教学。

(3) 倾向于乡村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土风情与乡村伦理是农村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一定的道德价值。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缩短了城乡差距,但同时加大了乡土文化与乡村学生的距离。乡村学生的德育学习课程内容城市化,隔代教育又使家庭教育中道德影响作用淡化,农村社会关注不够引起的乡村文化遗产逐渐消逝,这些促使学校必须承担起传承乡村伦理文化的作用。乡村伦理课程以农村特有的乡土风情和乡村伦理为课程内容,旨在传承和发展乡村伦理文化,提升乡村学生的乡村意识。

3.乡村伦理课程的基本内容

乡村伦理课程需要关注农村学生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发展问题和相关社会生活事件,了解学生的道德需求,设置相关主题教学活动,衍生道德成长的教育意义。乡村伦理课程内容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阐述。

从横向看,乡村伦理课程来源于乡村生活,其主要内容也应紧密结合乡村实际。乡土伦理课程应该包含乡土知识、乡土情感和乡村实践三个部分。“乡土知识”是乡村文化的概括性认识,旨在让学生了解乡村的特定文化、风俗习惯、人情伦理。例如,介绍乡村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的乡村情感。“乡土情感”是对乡土知识认识后的情感升华。乡土情感的培养既包括热爱乡村的情感,也包括对乡村伦理中人情伦理的培养。乡土知识和乡土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学校德育,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出生成长的乡土环境,培养其热爱乡土的情感和建设乡土的本领。[1]“乡村实践”是培养学生具有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和参与乡村建设的能力。道德实践是检验道德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道德教育的结果是在观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道德教育最终还是要以学生的道德行为来检验。乡村伦理课程借助乡村道德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消化道德观念,培养言行一致、高尚的道德品格。

从纵向上看,乡村伦理课程的设计以农村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基准,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主题都应该与农村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对学生的道德需求水平保持一致。乡村伦理课程是一个“发展着”的德育课程设计,它应与农村学生所处的成长历程相关。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乡村伦理课程。例如,在小学的乡村伦理课程设计中,以农村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为目标,借助农民耕种这种乡村行为,引导学生对“勤劳”品性的正确认识;再如,初中课程中,则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判断和简单辩证意识的培养,借助地方特色民俗故事,引导学生判断道德行为。农村的乡村伦理课程内容不是农村乡土伦理的整体概括,也不是简单的缩影,而是依附于农村学生的道德需求,适合农村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而设计的。

三、乡村伦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措施

乡村伦理课程的开发,虽然只是农村德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新试点,但其对农村德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乡村伦理课程弥补了德育教材“农村消迹”的缺失,是为农村学生编制的专有乡村伦理教材,继承与发展了农村的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开发与实施乡村伦理课程不仅是课程编制者的任务,更需要国家、乡村社会和农村学校的共同努力。

1.国家关注农村教育发展,鼓励农村德育课程内容改革

新课程实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农村教育是大教育体系的“短板”,也是改革的“盲区”。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努力缩短与城市的教育水平差异,鼓励农村德育课程改革,倡导乡村伦理课程进入大德育体系。在德育课程改革中,相关部门应该对农村德育改革进行系统的理论规划和政策分析,同时配以稳健的财政措施确保农村德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有效进行。同时,国家必须要对德育课程改革进行跟进研究。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其成效与问题也不是立即显现的。因此,国家在鼓励课程改革的同时,需要跟进课程改革,指导课程改革,促进改革的有效进行。

2.乡村社会注重乡村伦理传承,努力营造乡村公共道德氛围

乡村社会是乡土风情和乡村伦理的物质载体。作为特色的乡土文化场所,乡村社会要担负起传承与发展乡村伦理的艰巨任务。乡村文化是有历史的文化,也是发展着的文化,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乡村社会对传承与发展乡村伦理的重视,体现的是乡村社会的道德背景,对学校道德教育和乡村伦理课程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乡村社会应重视乡村公共道德建设,提高乡村成员道德水平,让乡村共同道德成为乡村人员固有的乡村品性,为农村学校乡村伦理课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背景。

3.农村学校重视德育课程改革,农村教师应参与乡村伦理课程开发

德育课程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学科。德育课不是“副科”,德育教学不是“可有可无”。农村学校需要重视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将它视为基础教育升学率的“牺牲品”。德育课必须上,且要好好上。同时,农村学校要将德育教学与学校大德育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里接受道德教育。农村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农村教师应参与乡村伦理课程的开发,以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乡村意识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确保乡村伦理课程的科学编制。

[1] 辛治洋.乡土文化在农村学校德育改进中的重要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766-770.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0.004

2015-03-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880012);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x2014172)。

王慧(1991-),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

G622.3

A

1002-1477(2015)10-0012-03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乡土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读《乡土中国》后感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