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训练强化思维 及时总结找出规律

2015-03-01 08:18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长征校区223300孙庆亮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7期
关键词:结合律分配律运算

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长征校区(223300) 孙庆亮

小学数学“运算律”(第七册)的相关内容是数学数与量计算的基础内容,也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小学数学大致都围绕数、图以及相互的关系来展开。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数学教学实效,就需要重视“运算律”相关知识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仅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要求。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应该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围绕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水平进行课程方案的设计。

例如,故事情境:“古代有个很聪明的小朋友,他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老师为了难住他,出了道题目‘1+2+3……+100=?’。小朋友,你们会解答吗?”学生都很有兴趣,但又觉得这道题在几分钟内是解答不出来的。此时,教师点拨:“能不能运用结合的思想,将这道题变得简单?”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讨论起来,得出一些巧妙的方法。最后教师总评,这个趣题涉及加减法中的结合律、交换律相关知识。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探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二、经历探索,感悟过程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深刻理解与强化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发生与发展,放手让学生猜想、分析、实践与总结。学生只有自己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收获,快乐进步。

例如,对于“运算律”知识的教学,教师引入“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引导学生了解加法交换律,并结合“去商场买衣服,买了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上衣每件100元,裤子每条12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一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加法结合律。之后再拓展延伸,将该问题与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进行结合分析,使得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运算律的千变万化。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探索,可以让学生感悟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学以致用,延伸拓展

通过简单引入,逐步深化,学生了解到运算律也是一种简便运算思路,通过不断转换思维,可以获得一种新的途径与方法。

学习了“运算律”相关知识,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运算律公式,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结合实际问题拓展分析。“老财主分财产,家里有11件宝物,遗嘱说明大儿子分 1/2,二儿子分 1/4,小儿子分 1/6。该如何分呢?”学生学习了分配律以及结合律相关知识以后,又发现11不是2、4与6的倍数,于是想将其凑成6的倍数。采取了借1还1的方法,11+1=12,分配完后,又将1还回去。由此,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了相关问题的巧妙解决办法。再如“74×20+73”,学生如法炮制,采用凑与减的方法,得出答案为1553。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学生能够不断总结规律,最终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总结规律,强化思维

运算律不是简单的“先乘除,后加减”,而是以这一理论为核心,不断发散和拓展,形成分配律、结合律,以及巧妙运算中的凑整、补足、结合、互换等相关思想与方法。在不断的深入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转变思考方式,换一种思路,获得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不断的猜想、思考、实践、反思与总结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解决规律,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强化数学思维。

例如,对于课后思考题“99×99+199○100×100,999×999+1999○1000×1000,9999×9999+19999=□×□”,学生开始时手足无措,只是知道本节内容是关于“运算律”的相关知识,教师点拨“可不可以根据某些数的差异,将数分开,或者合并,之后进行类比?”学生用笔在纸上画了画,再接着细细思考,很快发现这就是加法与乘法的结合律与分配律相关问题,运用猜想、类比推理、反思和实践,得出圆圈内为等号,方框内为10000。

通过引入思考题,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考、总结规律,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小学数学“运算律”时,应该运用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及时总结规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分析、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掌握知识与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结合律分配律运算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有趣的运算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探究求和问题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