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223700) 李 敏 于 健
立足生活,叩开习作之门
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223700) 李 敏 于 健
写作是人的心灵寄托,是精神在现实生活的反映。如何让学生去贴近生活,积累精神食粮,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见解。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加强多读多练,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立足生活 作文教学 教学效果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家园,语文学科是一个生命情感的世界。作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见解,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谛。笔者根据自己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学做合一”为基准进行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行动的作用,认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想要得到知识,除了观察生活,多读书也是一条捷径。世界各地的山川美景、名胜古迹、人文风俗等,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实地考察、欣赏。而书可以让我们不出门知天下事,晓天下物。古人曾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让学生课内外相结合,加强语文素养。书读多了,视野自然就开阔,在写作上就能够厚积薄发,收发自如。读书,是提高写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陶行知先生曾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同样,学写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就必须从生活中学习,可见生活对于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了学生生活的空间,切身体会,亲身实践,才能丰富题材,写作时才能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农村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观察领域:雷电风雨、日落日出的大自然景观,种植养殖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极大乐趣,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这些都可以通过语言展现出来,再现于生活之中。
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春天,观察淅淅沥沥的小雨,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观察突变的暴风雷雨,充满情趣的夏夜星空;秋天,观察丰收的果园和金色的田野;冬天,观察粉妆玉砌的雪后世界。还可以观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体会大自然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性,领悟大自然赋予它们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好材料。有了积累,学生必定会写出文思独特之佳作。这样,才能达到“教”的有效。
学与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教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思想和生活的结合,亦要“劳力”也要“劳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有探究的欲望,欲望是实践的动力,有了实践才能积累写作的素材。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生活中的“疑”可以从生活中去发现,也可以是自己结合所学知识,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明白的现象时引发的思考。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时,习作主要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发明创造或是发现、获得的启示等,一位同学以《酱油放在冰箱不会结冰》为题,写了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酱油放入冰箱不会结冰的现象,进而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方法,找出原因的过程。整篇文章以问题导入,由现象引发思考,读来令人无限兴趣。这个现象肯定有很多人注意到,但都视而不见,如果这位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不注意思考,那么他肯定不会写出如此生动的文章。这一思考并发现的过程,无形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自己去主动思考而找出结果,亦充满成就感,也增强了写作的兴趣。
“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最终要统一在“做”上。生活圈小、视野窄是造成学生生活底气不足、作文内容浅显的原因。对小学生来说,活动是作文的生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经常在班中开展一些活动如拔河、跳绳、乒乓球比赛等,每次都要求学生以选手、观众、拉拉队、裁判的身份参与观察与体验,学生兴趣盎然。另外,让学生表演小品,动手做实验,开展小制作比赛,举行手抄报展评、朗诵会等,组织学生参观工业园、集贸市场,到敬老院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班里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泛的材料。
在互动中求真知。正如陶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了实践的真做,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在“教”与“学”、“做”中增长“做”的才干,为新的“做”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而,以“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为指导思,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将作文教学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结合,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构建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特约编辑 严 玲)
G623.2
A
1007-9068(2015)1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