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视阈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变①

2015-03-01 16:55高慧敏吴晨曦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性主体大学

高慧敏,吕 强,吴晨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人性假设视阈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变①

高慧敏,吕 强,吴晨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方式的变革,源于大学教育活动者观念的变革,即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在大学管理方式中的主体性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科学与人性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论科学与人性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在本质过程中他们仍会回归到人性。“人性假设”理论是对人本质的正确认识,并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以人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活动。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们希望能够通过寻求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这种核心观念确定教育实践的活动模式。

人性假设;高等教育;管理方式

在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内,法律作为教育体制有序发展的保障,其最为有意义的目的在于制定了以人为主体的宪法,不仅赋予了人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非法行为。黑格尔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管理还是哲学论中,都十分重视人自由主体的本质。1960年,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Y理论”对人性进行了归结分类,传统的X理论是以传统刚性的管理方式为主,以外在物质条件为主要手段激励人们提高工作效率。而Y理论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主要致力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达到个人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意义,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人性自我的实现,其他激励因素也鼓励着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断的完善。同时也引起了相关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以及领导方式理论的变化,并有利于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人性假设”管理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承认并且尊重个人的尊严,在工作中认可管理者的决策权。并通过对权力平等化的追求以实现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和谐。

一、“人性假设”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内在关联

(一)人性假设是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理论前提

“人性假设”最早起源于哲学范畴内的功利主义,人们及时行乐以及牺牲他人利益的行为都属于“经纪人”假设的范畴。而不同主体在不同的时期社会情景以及管理模式的背后,都隐含着人们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认识,即“人性假设”理论。“人性假设”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也适用于教育管理活动中。因此早在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就将“人性假设”理论与人的组织心理行为结合在一起。具体渗透到高等教育范畴内,“人性假设”指管理者对于被管理者的主体性的理解与认识,并根据不同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因而

“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管理中的人性,回答管理中的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探讨在管理人性的基础上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这里所谓的管理措施包括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包括机构与规范,规范又包括政策和法规等)、管理机制和管理活动(包括管理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以及具体的的管理行为等。”[1]针对管理问题上是如此,同样人性假设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体现的作用是相似的。

1.“经纪人”假设

早在18世纪时亚当·斯密就提出了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性假设——“经纪人”假设。早期理性经纪人理论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层体制,即学校—学院—学系,而基层学术组织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上级,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管理体制。二是管理方法上,过度强调理性、一元主体的规范性管理,以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管理客体的不端行为。三是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过度重视教师权力与行政权力,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与学术权力。而经济影响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因此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改革面临着一系列艰巨任务,人们开始借助其他领域的理论与治理模式,其中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就是立足于人性假设之“经济人”假设。

而有些学者认为“经济人”假设体现的是一种功利性、自营性的品行,体现出经济社会的复杂性与功利性,经济固然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但是大学作为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组织机构,其内在的文化属性与经济假设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众多的矛盾性,这也是众多学者们长期以来讨论的重点。马克思提出:对于每个主体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2]。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身利益为基点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人自己的利益才是自身行动的起点,而不是其他人的利益。而大学正是由于人急需获得利益而建立的一个学术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经济人们的自由和利益,避免受到政府的专横管理。

因此,大学才能作为提供学生和教师获取更好条件的机构。可以把“经济人”假设作为大学治理与大学制度建设的人性假设的前提和依据。应该说,即使“经济人”假设是人类最根本的特征,也不能取代和掩饰其他特征,因为人性本身是复杂的、丰富的、独特的。这种假设抓住的是根本特征,但不是全部特征。[3]

2.“文化人”假设

“文化人”假设的提出,概括了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别,即体现在人具备动物所不具备的文化特性。大学作为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组织机构,其内部的文化管理结构与管理模式都体现出民主的“参与式”管理。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发挥文化的显性与隐性功能,来推动学校管理模式的完善,并逐渐成为人们共通的认识。因此高等院校在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其管理工作不应该满足于现状。其管理者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同时还应该含有文化创新的能力,以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并没有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一成不变永恒人性,而是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从而发展成为全面的、有文化的人。因此在这一假设理念中,人是作为一种符号存在的,是文化活动的主体。同样,文化作为人的客体与对象,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可见二者在这一理念中是密切联系的共通体。在文化活动中,符号的核心作用是建立人与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正是这一连接,才显示出文化是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成为人的所有物而存在,而人本身是作为它自身符号活动的,因此人作为文化的主体者,通过人与文化之间存在的某种统一性,来实现与升华文化活动。人类在克服人类外在理性的束缚之后,通过在不同的“符号”和“文化”活动过程中的创造,实现了文化人的目标,填平了教育管理的不平衡性、强制性之间的鸿沟,实现了文化的功能性。

3.“社会人”假设

近年来白云山森林公园山脚、山腰、山顶等不同海拔架设了自动气象监测站,为系统地对白云山进行山地立体气候方面的观测与研究提供了气象资料。

“社会人”假设的内在本质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人际关系。尽管在不同时期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者们对人性假设理解各有差异,但是其本质仍是重视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人际关系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社会人”假设恰

恰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同时鼓励人们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管理模式上,尊重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主体性权力,赋予人们相同的权力,即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权力,关心和重视被管理者们的需求,从而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在管理方法上,设置奖励制度,重视人们的心理以及社会需求,提高教师和学生们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削弱客体的倦怠性,从而推动学校培养完人的通识教育目标;三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多的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学校作为教学组织机构,人是其教育管理实践的主体,人性假设理念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在不断的完善。究其本质,源于教育管理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其主体是以人为中心的。“尽管物质、空间、时间、信息等客观事物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但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难看出,教育管理中管理主体和客体,都包含着人的因素,而且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的目标,就是一代新人的培养”[4]。“人性假设”理论是学校教育管理主体制定适宜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基本出发点,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主体者一方面通过对自身的反省与认识来理解人性理论,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分析被管理者们的主体需求,通过科学的不间断的认识与发展,高等教育管理者总结出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方法以协同各个要素和谐共通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是人性假设的实践延伸

在高等教育管理互动中,重视的是人性主体的行为,并且人的自身活动能够体现出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应重视对人及其思维、行为的研究。教育管理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可见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人性假设理念需要依托于这样人与人密切交流的组织中,无论是教师传授知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其实现的前提都是人在大学这一组织机构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可以看出任何一种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源于对现实的一种新的认识。而现实中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面向人的工作,并且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也使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本质有了更深刻与全面的认识。随着管理的发展,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得到确立。

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要素分析

(一)高等教育管理主体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由政府建立的公办高校为主,政府在财力、物力上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尽管随着改革开放,教育多元化发展,民办大学机构越来越多。但是从宏观上说,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多是以中央领导为核心的,上下分级的管理模式,高校与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人民政府统一协调管辖区内的高等教育事业,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型和创新型人才。可见,高等教育组织多和政府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尽管如此,管理政府的主体仍是由人掌控,但是政府集权下的科层管理制度,过度重视理性与科学,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需要与价值。在大学内部,教师是大学管理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注重灌输知识,而不是传播教育理念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缺失。人性假设的缺失导致大学教学只注重人的共性,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因此在教育管理中,人性建设理论是现实生活中对人自身的深刻认识,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环境去认识与发展主体。

(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这种倾向表现在教育理论层面的僵化与单一化,无法适应复杂、多元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教育在管理和培养人的过程中,忽视人性价值和教育价值,过分的注重形式主义教育,即文凭、学历教育的功利化教育模式。教育是受经济影响,但是过分膨胀的功利性主义,将教育活动发展成为注重经济发展,而失去了文化知识引导社会、创造文化的功能。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学习的高等教育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容易忽视了高深学问之间的交互融合,以及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与纵向交互;授课教师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现象中针对于人格引导、礼仪规范、情感交流、价值观念提升的教育思维和精神;教

(三)高等教育管理系统

学校作为学术组织系统,首先确定教育管理活动的内外环境,与整体环境保持一致。其次确定教育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避免教育管理活动的盲目性与失误性。最后将目标与设想落实于教育管理实践中,以实现教育管理理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大学作为传播高深知识、多元化的学术组织系统,学校管理者在大学这一组织系统中担任管理要素这一角色,其主要作用是在复杂的学术系统中推动各个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

学校管理者们通过对“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之间的梳理,总结出“人性假设”理论与教育管理理论之间的发展有着共同之处。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建立在人之本性基础上的,而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中管理目标和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单一片面地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互混淆,并在学校管理中模仿企业管理的定量化、程式化和模式化管理。这种理性的、统一的计划性管理模式,忽视了人性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对学校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的系统化反思。在管理目标上,教育管理过度重视组织目标的实现,往往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过度重视目标的实现。而在管理体制上,学校组织机构呈现出科层特征,即上下级之间有着明确的等级规定,划分各个层级的职权,下级必须遵守上级的指示并受其监督。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系统是理性思想的制度化表现,大学通过设立层级明确的制度与规程,规范与管理大学内部的教师与学生。而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学术组织机构,其内在人性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因此传统的理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性自由的发挥。大学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章程以保障大学学术人员的积极性,如为教师设立学术委员会,以保障学术自由;设立学生会,以便大学生参与大学管理,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利益;同时注重大学与社会、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动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实现大学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人性假设”视阈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方向

(一)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

教育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应正确地认识到教育管理中人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性,同时具有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另外,价值规律仍然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当今的社会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因此在这种经济制度中,现实的人大多具有功利性与自私心理,只有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才会去关心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决定了现实人的社会性与复杂性。因此,作为人性假设中的主体,人不仅应该具备经济头脑,同时也应该具有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性特点。因此现代大学管理主体由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主体转变为学生、教师、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

(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由行政管理向学术管理的转变

在管理模式上,分散管理权力成为学校管理变革的重点。因此高校管理模式逐步由集权式向分权式转化,将权力分散到不同层级的学术组织中,从而保障管理权力的平等性;在管理方法上,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使管理人员们意识到不能采用单一的管理理论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而是应该在保障个人主体利益的基础上,开展绩效管理模式,从而实现高效能的自律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的教育管理与早期的教育管理活动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其实践性与可行性仍需要与时代相接轨。只有在不断的规划与完善后,才能真正将人的教育管理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见,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而人作为创造的主体,有责任与义务完善并实践理论。国家逐渐放松对大学的集权管理,转为注重大学内部的学术管理,逐渐注重划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界限,并有意识地提高学术管理的权力与管理范畴,为大学学术

自由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因此我国的教育管理系统也由过去的封闭向开放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体现出国家对主体人性的尊重,也诠释了管理活动的内涵与规律。可见在这一理论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不仅与人这一创造主体紧密联系,同时也与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紧密契和在一起,三者之间构成了多元主体相互共生的管理体制,是新时代的产物,在彼此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主体者通过对自身的了解与认识,也在不断努力探析科学管理教育活动的优势与不足,并呈现出人性化、战略化和网络化的态势,从而有利于实现提升学校教育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保障学校教学管理效能的稳定性。人性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础,探讨其存在的发展脉络与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人性假设”理论不仅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紧密衔接起来,因此其特有的学术性、创新性、技术性等观念都是在自由平等的大学内部环境中产生的,而不是在一个特有的等级鲜明的外围环境中产生的。因此,灵活准确地运用“人性假设”理论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育管理绩效,从而推动学校民主管理的实现。

高等教育管理从本质上讲是建立在以人性为基点进行的,一种通过协同“人与物”两大系统来有效地实现教育系统目标的人类活动。因此人是该系统中重要的核心要素,也是教育系统中协调其他要素的关联者。对人性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最终效果。人性处于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因此人性假设理论是有效地把个人的人性需求与教育系统中的多个主体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保障整个学术组织系统有效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人性假设”理论的教育管理理念不仅是当代大学教育系统建设发展的逻辑基础与前提,也是保障现代大学科学自主发展的思想来源。

[1]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任增元,姜帆.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假设研究评价[J].江苏高教,2014,(2):50.

[4]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3-99.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杨 玉)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 Change Research Under Visual Threshold of Human Nature Assumption

GAO Huimin,LV Qiang,WU Chenxi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

Changes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methods,comes from the reformation of idea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ctivists,which means person,play the subject role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In fact,sci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ity all the time,no matter how far away between them,the essence still will back to the humanity ultimately.Assumption about human nature as a scientific theory which holds a correct cognition on human essence,and guides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activity.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education managers hope to seek a kind of core values,and through this core concept model to determine the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human nature assumption;higher education;management style

G649.21

A

1674-5485(2015)02-0047-0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教研究课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特色建设研究”(XXYB1310);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建设”(ZXX130100013)。

高慧敏(1978-),女,江西高安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吕强(1977-),男,辽宁抚顺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控制工程研究;吴晨曦(1978-),女,河北唐山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气工程研究。

猜你喜欢
人性主体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性的偏见地图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