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正营,汪 霞
(1.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1)
大学生参与式学习质量的评价理念①
武正营1,汪 霞2
(1.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1)
大学的质量最终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上,参与式学习是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设计的项目活动,亲身体验学习,提高学习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参与式学习强调大学的责任和教师教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社会评价机构可以设置明确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参与式学习的效果,社会可以通过公开的评价信息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大学生参与式学习;提高学习经验;学习成效
(一)杜威的学校即生活原理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原理深刻影响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教育即生活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1]。参与式学习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按照生活的实际设计具体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学习,这种学习具有针对性,调动学生感官和思维的全面参与,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现代学校教育中,普遍把学生为中心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学生为中心思想是对以前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的进步。古代教师掌握知识,负责传授知识,因此学校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古代西方也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后来逐渐消亡)。近现代以来,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逐渐确立。学生在学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理念,帮助学生学习需要的知识。因此,学生必须要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经验。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模型。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有所不同。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参与式学习就是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模型的过程。
(四)公共机构的角色原理
大学是社会公共机构,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使命与任务。公众需要了解大学的教学情况,依据从大学获得的公开信息选择就读的大学,政府及社会依据大学公开的信息更好的监督和支持大学的发展,大学必须要按照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提供优质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保障大学教育的质量。参与式学习就是大学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积极承担教育教学的责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学习理论以大学教师创设情景活动,设计问题为主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保障大学的质量。作为公共机构的大学借鉴了企业的绩效考核理论,促进公共机构的服务质量。
(五)问责制理论
问责制开始于西方民主制中的权力来源理论。权力的正当性在于“权为民所授”。治理者的权力被认为来源于被治理者的同意和让渡,并用来保护被治理者的自由和权利,治理权力来源于人民以及人民授权的最初目的决定了治理者必须对被治理者负责。也就是说,政府在授予权力时已被赋予相应的责任,如果政府及其官员违背了自己的责任,那么人民作为权力的终极拥有者就可以进行责任追究。大学是社会的公共机构,具有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权力。大学的权力同样源于国家和人民,公立大学的财政来源于公共拨款,私立大学的资金来源于学生和社会的捐助,大学应该妥善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提供优质教学的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否则政府的拨款和社会的捐赠将会减少。因此,大学有责任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大学的质量。参与式学习就是调动师生双方能动性的最有效的措施。当然大学在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外在的条件保障,如硬件上的设备配置和更新,软件上的师生交流住宿制度的保障。
(一)高校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招生数量、师资力量逐渐扩大,而学生绝对数量越来越少,这是基于人口数字的绝对性下降引起的。因此高校开始了生源大战,采用各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满足自己的招生需求。这样一些高校开始担心生源问题,大学认识到必须要以优秀的、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加盟,否则会可能遭到淘汰的厄运。
(二)社会对大学质量的监督
大学是社会公共机构,世界上大多数高校都是公立高校,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拨款,政府和社会必须要对自己的拨款进行监督,保障纳税人的钱不被浪费。一些私立高校的资金源于社会捐助,捐助者如基金会等也要监督捐款的使用,一些潜在的资金捐助者也要考察受捐助学校的资金使用情况才能决定自己是否需要捐助。大学的教学质量,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就成为最重要的监督目标。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会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接受资助部门的监督,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三)高校自我提升的需求
高校自我发展,学校领导和教授们追求卓越的心理意识。吸引生源,吸引资金是大学不断进步的动力。大学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是大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的校长、大学的教师和研究者都有追求卓越的事业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种内在的动机促进着大学不断探索教学的最新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和学的质量。
(一)强调高校教育水平是大学的责任
学校的使命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项目和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教师创造为学生参与应用性学习的机会,而且大学的整体教育价值应是提供一个丰富的优秀的延展到教室之外的学术教育环境,支持学生充分发展潜力,寻求提高质量和服务的方法。长期以来,一些普通高校普遍认为生源不好当然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优秀人才,培养杰出优秀人才那是名校的事情。一些名校为了吸引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就读本校采取各种掐尖大战,如中国当前各大名校纷纷建立加入招生联盟,掐尖大战的硝烟在全国弥漫。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错误地认为高校质量就是生源的质量,责任在于生源,只要有好的生源,学生成才,学校自然可以坐享其成,没有好生
源,再好的师资、条件都没用。这种理念助长了高校的惰性和消极性,非常不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参与式的理念强调的是学校如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这样的评价理念强调学校责任,不管学生如何,大学有否尽到责任?有否创造更多、更好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而不只是除了上课就是自习。
(二)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学生参与代表大学质量的两个特征:第一个是学生投入到学习和其他目的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第二个就是高校怎样部署资源、组织课程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与学生学习联系的活动。学生更多的是参与教师创造的机会,在活动中去理解和领悟。杜威指出,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就是一种生长的经验。个体在人生追求自我实现并获得满足后,会体验到一种臻于顶峰而又超越时空的心灵满足感与完美感[2]。大多数西方国家在正式的官方文本中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基本都使用“大学生学习经验”这个概念。学生的成长不只是在读书、听课的机械学习中实现,那样只能培养出书呆子式的“人才”。
(三)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
学生参与是一种聚焦学习者和高校互动的观点,一旦行为效果被用花在任务上的时间来考察,现实的视野就会触及到教学的方面。宽广的学生经验,大学之外的学生生活,雄厚的大学支持是学生参与式学习的重要的评价指标。澳大利亚学生参与调查(AUSSE)是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学习是受个人怎样参与教育上有目的的活动影响。然而,学生被看作对建构知识负责,学习也被看作依靠大学和教师创造情景激发和鼓励参与,重在提高个人学习和发展的活动是提高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来到大学,能够与大学教授一起学习生活,无障碍的思想交流,吸收大师们思想的精华,这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最短平快的途径。直接与大师交流沟通,能够直接了解大师们关注的当前科学、社会最前沿的话题,参与导师的项目能够直接进入当前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同时,大师们能够直接接触学生思想上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活上、感情上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感情直接处在一个社会最高的层次水平,这样学生的成长不可谓不迅速。
(四)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
世界上很多高校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了让就读学生提高学习经验,众多高校在学生学习的内容选择、课程的开设方面,即学生在本校能够学习与众不同的知识方面的努力,可谓是煞费苦心。有的高校以专门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为导向吸引生源;有的高校重在提供普世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标榜自由教育,通识教育,读经典见长。无论哪一种模式的高校,他们在质量上注重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开设。
(五)强调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即是互动的、体验的、经验的方式。在参与式的教学理念上,学生的学习不是被看作自己苦心攻读,而是一种研究型学习,参与式的体验,即学生用一种研究的思想,阅读、听课、讨论、实践并用,用心灵建构自己的关于某方面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经历的过程、经验的和成长的过程。如北美大学生学习参与调查(NSSE)就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项目和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创造为学生参与应用性学习的机会,大学的整体教育价值应是提供一个丰富的、优秀的延展到教室之外的学术教育环境,支持学生发展充分的潜力,寻求提高质量和服务的方法为目的的衡量学生参与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机会,为学校提供数据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评价。
(六)参与式学习给大学教师带来了挑战
当前中国高校的教师基本上是有课上课,下课走人,一门课开设多年,也不用创新内容和方法。总体上说中国大学教师基本的职责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沟通基本很少,学生规模很大,讨论也基本没有可能,这种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真正是学生“除了忘记的东西什么都记不得了”。参与式的学习就不太相同了,参与式的学习强调大学的责任,大学的责任自然落实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如果教师本着一种友爱精神与学生共享有关目标、课程和程序方法方面的某些决策职责的话,他们就更可能赢得为取得教学成功所必需的学生的认可。”[3]高校应尊重学生的选课自由,要求教师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否则会失去学生听众。英国大
学生满意度调查(NSS)问卷前几道题包括教师是否善于解释事物,教师能否让专业科目变的生动,教师的讲授是否有激情,课程本身是否令人感到兴奋。教师开设的课程必须精心准备学习内容有关的各种讨论、实践参与活动,这也要求小班化,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因此,参与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对学校的软硬件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难度、复杂程度上要求都很高,当然教师责任的提高,也意味着教师待遇的提高,高校能给教师优厚的基本待遇才能让自己的教师把教书作为一种有尊严的事业[4]。
(一)教师倦怠
当前中国高校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积极性不高,出现一定程度的教学倦怠。教师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沟通,甚至不愿意与学生沟通,师生感情疏离。二是教师上课缺乏激情,沦为上课机器。三是教师上课按部就班,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四是对于学生的学业敷衍塞责,不负责任。上课不管学生学到怎么样,状态怎么样,结果怎么样,铃声一响,下课走人。五是不认真指导学生的作业,更不关注课外活动。教师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高校扩招。学生成倍的增长,导致教师任务加重。第二,扩招后,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了大学,部分学生不尊敬教师,不遵守纪律,如上课玩手机,睡觉等,引起教师的反感,使得教师心理上丧失上课的激情。第三,由于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腐败、分配不公等引起部分教师工作懈怠,教学不认真,消极应付。第四,科研等方面的压力。由于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任务,牵扯到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五,社会偏见导致。如社会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均,一些特权行业和垄断行业对教师的冲击。
(二)学生倦怠
学生倦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厌学。上课纯属应付,课堂上不注意听课,睡觉或玩手机,打游戏,下课书本一扔,作业东拼西凑,敷衍了事。二是晚上熬夜娱乐,精神和体力透支。学生倦怠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第一,学习内容枯燥,有些课程内容枯燥,落后实际需要,有些内容与学生需求联系不强。第二,课题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听教师讲的单一模式,容易昏昏欲睡。第三,网络诱惑。很多同学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晚上熬夜上网聊天、游戏,第二天上课精神萎靡不振。第四,与教师沟通较少,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项目少。
(三)教师倦怠和学生倦怠的根源
第一,从政府层面来看,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体制问题。建国以后,我国沿用的是苏联高度集中和高度计划的管理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了改革,时至今日已经有近20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仍然没有废除,学校的行政化,官僚化加剧。职称评审,科研考核制度的缺陷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由于大学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没有建立起退出机制,竞争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很多大学靠政策吃饭,学校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第二,以大学建设的思想观念上来看,当前政府对大学的资金投入是大学收入主体,而无论政府的拨款还是社会的捐助基本都注重大学的硬件建设,大学硬件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专项资金却不多见,因为硬件建设是看得见的,而教和学是需要很长周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还有一种观念就是教学的优劣主要在于学生,招到好的学生,教师不怎么努力,学生也能成功,招不到好的学生,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这种观念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的精心培养。
(一)改革高校管理体制
要让大学从政府中剥离出去,成为社会独立的法人。大学只有成为独立的法人,才能真正参与市场竞争,享受竞争胜利带来的成果,承担竞争失败带来的后果。这样大学为了独立承担起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必然要采取各种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质取胜,否则就会被残酷的竞争所淘汰。大学从政府中剥离出来之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扶持一些基础教学、研究,大力支持高新科技的研发,限定大学在政府既定的方向和范围内自由竞争。这样就会大大激发大学的办学活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
提高。
(二)改善教学管理方式,提高教师待遇
教师是办学的决定力量,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挖掘,才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在激发教师创造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的劳动和其他行业劳动的方式和特点不同,如果管理者用科层管理模式(命令服从模式)管理教师,只会适得其反。教师待遇是影响教师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教师的待遇不高,使得教师不能够安身立命,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才能保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教师的身心不能全部用到教学上,教学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大学教师是社会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从事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任务,收入和地位理应高于社会的其他行业。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很多大学教师的收入目前不如中小学教师,更比不上公务员的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收入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的硬指标始终没有落实。因此,为了确立参与学习的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大学教师的收入和待遇是一项基本的条件。
(三)成立学习质量保证机构,定期评估,公布结果,保障质量
参与学习的学习理念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国家、社会、大学可以依据这些指标编制问卷进行调查,真正起到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大学根据调查的结果自我完善,社会根据调查的结果给予大学适当的评价,高中学生可以利用调查的结果选择适合的就读高校。根据笔者的研究,欧洲、美洲和澳洲很多国家都设立了官方和非官方专门的调查机构,每年对高校大学生参与学习和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如荷兰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SE),英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SS),澳洲的大学生调查(CEQ),北美的学生参与调查(NSSE)等。而我国进行调查的高校还仅限于几家著名的高校,如南大、清华、北大等。他们的调查不是向社会公布,只是作为内部掌握和研究的资料,这种内部调查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笔者建议成立社会调查机构,把教学的环节和质量进行量化,编制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向社会公布,把高校的教学直接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评价,激发教学改革的活力,促进优胜劣汰[5]。
综上,我国高校应树立关注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大学质量观念,学校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外部保障条件,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的教学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切实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0.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64-466.
[3][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15-116.
[4][5]武正营.英国大学生调查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2,(5):79-81.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李作章)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Engagement Quality Evaluation
WU Zhengying1,WANG Xia2
( 1.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93;2.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1)
Quality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ases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student engagement is the way of seeing something for themselves,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that the teachers designed,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Students engagement emphasizes creativity of teachers’ teaching,stresses students’engagement. We can learn something about students’ leaning and others via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 engagement;enhance learning experience;quality of learning
G649.21
A
1674-5485(2015)02-0061-05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课题项目“从企业到学术:高职院校企业背景新教师社会化研究”(GZYLX121304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高水平大学研究”(A/2011/10);中国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11ZD017)。
武正营(1974-),男,安徽宿州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汪霞(1963-),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