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市洛西镇中心小学(546306) 韦子团
优化问题设计 提高教学效率
广西宜州市洛西镇中心小学(546306) 韦子团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课堂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问题设计数量要适量;问题设计要找准问点。
优化提问 提高效率 难易适度 数量适量 找准问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好语文的纽带。好的问题设计,就如教师手中的一把金钥匙,能巧妙地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的路走,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学习目标。那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呢?
问题的设置既不能过浅,也不能太深奥。问题太简单,学生会不假思索地随口应答,应付了事。这样的提问不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利,而且会使学生养成懒动脑的不良习惯,时间长了还会失去学习兴趣。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好不好”等问题应尽量不提。太深奥的问题也不要提,太深奥了,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仍无法回答,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设计怎样把握难易度呢?从思维角度上看,应以能让本班中上水平的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或稍加点拨后就能回答出来为好;从比例上看,一个问题的提出,应以全班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能够解答出为宜。如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4-6段时,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1)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哪些困难?(2)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困难?在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思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第二个问题要从课文的描述中归纳出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困难的,难度稍大,不思考难以回答;第三个问题,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向文章深处思考,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难度更大,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三个问题,三个层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问题的难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有些教师曲解了课标的意思,把以前的“教师分析满堂灌”变成了“教师引领满堂问”。其实,问题设计的数量不等于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课堂上“满堂问”,从文本开头部分一直问到文本的结尾部分,生怕少问一个问题学生就学得不扎实。学生被教师的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表面上课堂是开放的,师生是互动的,但实际上时间就在这一问一答中浪费了。“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障,无法真正学到知识。当然,问题设计得太少也不好。问题少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不到训练和培养,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一堂课设计多少个问题是适量?所谓的适量,并没有具体的硬性指标。问题设计的量应根据教材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来说,一个问题提出以后,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思考如何解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穿插默读、朗读、品读、圈画、批注、讨论、交流等活动,做到讲读结合、动静搭配。这样,既能有效地使所设计问题的数量适度,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问点,就是指问题的切入点。提问,首先应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这“点”指的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关键处”指的是教学目标。也就是说,问题的切入一定要选在教材中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之处。
问题设计的问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从课题的题眼找切入点
课题是文章的灵魂,题眼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抓住了课题的题眼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课题的题眼,找准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如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时,我们可以抓住题眼“和”设计问题:(1)将相为何“不和”?(2)将相为何又“和”?(3)从将相“不和”到“和”这个故事中,你觉得将相是怎样的人?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完成了教学目标。教材中可以抓住课题设计问题的课文还有很多。如《鲧禹治水》可以“治水”为线索设计问题,《窃读记》抓住“窃”字为线索展开教学,《孔明借箭》中抓住“借”字设计问题。抓住课题的题眼来设计问题,能很好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学习课文。
2.从课文的重点句找切入点
一些“总分”“分总”“总分总”构段式的文章,都有总述句,这些句子统领全文,揭示文章的中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抓住这些句子做文章,力求用这些句子,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对全篇课文或重点文段的品读。
如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陆羽与<茶经>》时,我们可以抓住总述句“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设计问题,组织教学:(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2)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几件事情?(①辨别江水;②撰写茶经;③推广茶经。)(3)在这三件事中,找出你认为陆羽能够被尊称为“茶圣”的句子,标出重点词,并在旁边做上批注,谈谈自己的感受,画完后认真品读这些句子。
像这样总结全文的中心句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如《狄仁杰公正护法》中的开头句子:“唐朝有一位刚正严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他就是一代名相狄仁杰。”《詹天佑》中开头的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孔明借箭》的结尾的重点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在我们的教材中,像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好好地抓住这些句子做文章,从而设计出精练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3.从课文的重难点找切入点
课文的重难点部分,一般文字比较深刻难懂,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以教学重难点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往往可以浅化难点,突破重点。
如教学语文S版下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句子:“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是理解的难点。在给学生交代背景后,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黑洞洞”指什么?(2)碰壁指什么?(3)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通过以上三个小问题,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就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从而突破了理解的难点。
4.以文章的空白点作为切入点
有些课文意象丰富,作者特意留下一些空白、模糊之处,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类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空白点”引发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在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14个孩子地震后在废墟下呆了38个小时,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问题:(1)他们在废墟里会遇到哪些困难?(2)阿曼达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3)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利用文本空白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交流,使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来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机会。
问题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就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提问,尽量避免无效的提问,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2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