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5-03-01 13:19:42谢静静鲁海婴计文飞陈建乐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本分层康复

● 古 月 陈 蕾 谢静静 鲁海婴 计文飞 陈建乐

面对差异巨大的学生群体,如何构建富有实效和特色的校本课程,落实学校的培养目标,成为我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和提升质量的难点。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元素,我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以“扬长教育”为指引,着力构建校本课程框架。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校目前已基本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框架,主要由三大块构成:一是国家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必选课,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二是校本课程,包括特色校本课、扬长拓展课;三是特色拓展实践活动和康复课程。通过实施校本化课程,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适性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因生而异,建构多元扬长的课程体系

(一)丰富潜能扬长课程

新课改提出了“在缺陷补偿的同时,加强潜能开发”的新理念,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近年来,学校从健康、科学、社会等六大领域和语言、视觉空间、逻辑数学等八大智能入手,分别开发了趣味语言、趣味数学、美劳特长、艺术扬长、体育特奥、责任情商、实践体验、科学探索、安全教育、传承文化等十大系列校本课程,开设了细纹刻纸、手工、彩绘、美甲、航模、丝网花制作、创意软陶、糕点制作、特奥项目、民乐演奏、声乐、朗诵、话剧表演等四十多个校本选修特色课,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二)重构生活核心课程

基于培智教育的特性和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我们将个别化教育校本课程定位于生活核心课程。通过生活核心课程的重构和有效落实,使学生具备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从而更有尊严地生活。我校以“学生、课程、学校”三线并进重构课程,以“尊重个体需求”为原则重构模式,实现从“学科”到“生活”、从“单一”到“综合”、从“固定”到“动态”的三大改变。在重构过程中借助“基于主题,动态分层;一主两辅,梳理目标;课程资源,单元组建;主题统整,侧重体验”四大策略,重新构建了具有“针对性、主题化、实践性”三大特点的生活核心课程,规划了适用于不同学段的五级课程框架,即以抢救干预为主的学前教育模式、以促进发展为主的低段课程模式、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中段课程模式、以职业陶冶为主的高段课程模式、以职业实训为主的职高就业课程。

(三)充实综合康复课程

学校康复中心采用了“1+X+Y”的康复教育操作模式,即“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家庭教育”。在康复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每日的康复教育活动。听障学前康复班的课程中,集体康复教育活动有主题教育活动(每天1 节,每节40 分钟)、区角教育活动(每天3 节,每节40 分钟),课程中注重渗透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个别化康复训练主要进行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认知训练(每生每日40 分钟)。家庭康复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实施康复教育。自闭症康复、脑瘫康复则以小组与个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每周安排5 至10 课时的专项训练,自闭症学生还要在康复师指引下进行每周5 课时的大班融合教学。

(四)强化职教实践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职教中心以让每一个学生“学有一技之长”为目标,开设了以智障学生为主体的客房服务专业、园林绿化养护专业和以听障学生为主体的服装制作专业、鞋制作专业、工艺美术专业。

学校坚持“扬长教育”理念,本着“为残疾学生服务,培养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努力安排残疾学生就业”的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启音部把民间艺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市摄影协会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借助温州名师名家的力量,开设瓯塑、瓯绣、摄影、糕点、美发等职业选修特色课程。启智部则借助校园超市、食堂、物业环卫、仪器装搭、客房整理、园林养护等实践岗位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同时还开办了学生服装爱心工作室,既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了实践机会,也服务了师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尊重差异,推行自主个性的实施模式

启音部课程设置以“重基础、多样化、强扬长”为原则,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学科按能力走班、社团按兴趣选修、特长分专业提升”的特有模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在数学、阅读指导等课程的实施中采用了走班形式,即在规定时间内,同一年级几个班的学生走班上课。社团活动和兴趣选修课程内容丰富,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美工类、体育类、科技类、学科类等四类22 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门社团活动课程(必修)和一门兴趣选修课程。每学期开学初进行选课,可一学期一换,多方面培养兴趣,也可长期坚持选修,以培养一门特长技能。对于社团活动和兴趣选修课程已不能满足需求的特长型学生,学校还为他们成立了多个专业的校级队伍,利用固定的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其进行专业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启智部课程设置以“主题统整、分科合作”为原则,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每个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的有效落实。而传统班级授课中对象固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目标的落实,使个别化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界限,变单一的常态班教学为分层走班、同班分层、个别康复等多形式兼容,形成了“核心主题、动态走班、小组康复、个训强化”的课程实施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动态“原则,每个学生的分层或分组都依据不同主题评估结果动态调整,避免了“标签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小组强化,个别指导”为组织模式,按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走班,按层次进行教学,并辅以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是分层走班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美术、今日计划、体育等则是常态班下的分层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

启明部按国家课程标准对盲生和低视力学生实行单独编班与混合编班,进行分类教学。其中对全盲生使用盲文教学,而对低视生则借助统一配置的助视器械使用普通学校教材开展教学。高年级中医按摩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重在学生的手法练习,对于个别生活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采取“班级授课+个训”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过程,推进绿色多元的综合评价

(一)关注过程的绿色评价

以温州市教育评估院倡导的“绿色评价”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成长档案袋”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足迹。

(二)基于个体的分层评价

基于个别化教育理念,启音、启明部提倡“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同时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制定个别化辅导方案,实施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启智部则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基础上拟定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按班级梳理个别化教育目标,而后围绕单元主题将目标分解于各学科,实施主题下的分层走班、教学,最后以真实情境下的统整活动评估学生学习实效,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综合立体的多元评价

遵循“每个孩子都有光,每个孩子都能发光“这一理念,我校建构了立体的评价模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各项评价,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坚持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借助谈话、检测、成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展示最棒的自己。

猜你喜欢
校本分层康复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4:14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雨林的分层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有趣的分层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