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然 史立平
(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生命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张贺然 史立平
(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笔者认为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应该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堂中去,让孩子们从小时候起就能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是生命教育在我国初中生物课堂中发展现状,以便于找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
生命教育 生物课堂 发展现状
1.从生命内涵的角度来阐述生命教育
肖川、陈黎明在《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一文中提出生命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哲学内涵,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命教育的真义。一、关涉一切“有生之命”,倡导大生命观,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强调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关爱、珍惜人类的生命同时也要注意到周围的一切生命体例如植物、动物等。二、道德的超越与提升,道德源于生活并孕于生活之中,主张用生命教育超越和提升道德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呵护、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三、为幸福人生奠基 强调应该让学生活在当下,提出当今教育的弊端,即过分地让学生去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不够关注学生的心灵。倡导生命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追求幸福。[1]
2.从生命价值角度阐述生命教育
叶澜在《“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中提出“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并提出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是生命的精神能量,强调生命的精神能量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师生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认为在生命教育中让学生先了解生命从开始到死亡的全过程,让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懂得并追求生命的价值。[2]
3.从道德角度阐述生命教育
冯建军在《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中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道德与生命教育的关系。一、从逻辑层面中阐述道德寓于生命之中 二、从现实层面揭示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隔离 三、从可行层面论述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冯建军认为道德与生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道德教育“去生命化”,同时也不能将生命教育“去道德化”。提倡符合生命发展的基本需要,用道德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使得生命的意义得以提高,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1.香港的生命教育
香港的生命教育较大陆起步较早,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展较快。香港生命的教育目标侧重于传送珍惜生命的信息,与他人,与自己,与环境建立一个和谐、互相尊重的关系,最终目标是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有面对挑战的乐观精神。其另一大特点就是教育对象广泛,小到中小学生大到敬老院的老人。除此之外还有专门针对老师和家长的生命教育,使得生命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行。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即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行政推行,社会福利团体、宗教团体以及民间组织等的支持与参与。香港的生命教育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得生命教育能更深入人心,更能被人们接受,也更能使人们受到触动。
2.台湾的生命教育
台湾的生命教育也起步较早,起初只是在几个学校和民间团体的推动下实行生命教育,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才正式开始实施生命教育,2001年,正式宣布当年为“生命教育年”。台湾生命教育的特点是并没有把生命教育单独设置成课程,而是在综合活动及一些其他程中融入生命教育是一种融和式教学。台湾的生命教育理念以人为核心,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人与他人四个方面进行生命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
3.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
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较港台比起来起步较晚,最早关注生命教育的是叶澜教授,提出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在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具有地域性的差异,江苏、上海、辽宁等地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我国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也可以看作是生命教育的开始阶段。2004年12月辽宁省面向全省启动了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工程,规定“生命教育”是中小学生必修的重要正规课程。紧接着上海市教委和科教党委也于2005年6月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把生命教育提上日程。江苏省也在2006年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3]
虽然近几年我国对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因为地区间的差异较大,每个地区生命教育的现状也有所不同。近几年,随着青少年自杀事件的频发,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等现象,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让青少年可以幸福地享受生活。
[1] 肖川, 陈黎明. 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 12(4)∶30-36.
[2]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刘济良. 生命教育论[D]. 浙江大学, 2003.
张贺然(1992.8-),女,汉族,籍贯: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生物),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史立平,女,副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