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薇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贾平凹选文研究
许 薇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众多版本的新课程语文教材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贾平凹的作品,涉及篇目近20篇。这些作品多是贴近学生生活和原有经验,说理娓娓道来,符合学习者心理特征;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反思人生,有助于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有助于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浓厚的乡土情怀和鲜明的地域风情,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选编作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对话,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作品可以作为范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真情表达,学会写作。贾平凹选文符合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语文教材;贾平凹选文;选文特点;价值取向
2011年,历时10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终完成修订,这意味着新课改经过调研、试验、反馈、总结等艰难的过程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当人们翻开人教版新教材,看到贾平凹的《风雨》入选人教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媒体大肆报道,《初一语文课本“大变脸”,郭沫若走了贾平凹来了》《鲁迅〈风筝〉被初中语文教材删掉被贾平凹等取代》这样的新闻标题铺天盖地,褒贬之争瞬间四起,一时间贾平凹成为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焦点人物。贾平凹是当代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文坛上的“怪才”“鬼才”“独行侠”,新课程语文教材,发现很多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都选用了贾平凹的作品,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依据“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思想,新课程语文标准编制的语文教材版本有很多,包括通用的人教版、语文A版、湘教版、长春版、苏教版、语文S版、鄂教版、教科版、冀教版、西师大版、沪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北京版等,也有各地方自己使用的地方版本。据不完全统计,贾平凹的作品或以全文或以节选等形式在各个版本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频频出现,在一些使用范围稍窄的地方版本教材中,如北京景山学校,依然可以看到贾平凹作品。笔者查阅了通用版本的新课程语文教材和一些地方版本的新课程语文教材,对贾平凹作品的选用进行了统计(版本后的数字指年级,上下指教材册数)。
各个版本小学教材收录的作品有∶《月迹》(北师大版四上)、《访兰》(西师大版六下)、《风筝》(人教版三上)、《我的小桃树》(鄂教版六下)、《太阳路》(鄂教版五上)、《丑石》(北师大版六上)、《地平线》(教科版六下)、《中秋寻月》(湘教版三上)、《一只贝》(长春版五下、西师大版五上、语文S版四上)、《延川城》(北京景山学校五上)等。
各个版本初中教材收录的作品有∶《风雨》(人教版七上)、《月迹》(苏教版七下、鄂教版八下)、《落叶》(北师大七上、鲁教版九上)、《黄陵柏》(冀教版七下、河大版七下)、《小巷》(鄂教版九上)。
各个版本高中教材收录的作品有∶《我不是个好儿子》(鲁教版必修三)、《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沪教版第三册、华师大版高二上)、《秦腔》(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修、北京出版社选修)、《画人记》(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
各版本语文教材收录的贾平凹作品近20篇,其中《月迹》被人教版七上、鲁教版九上同时选用,《落叶》被北师大版七上、鲁教版九上同时选用,《一只贝》被长春版五下、西师大版五上、语文s版四上同时选用。作为当代陕西作家,其作品能够受到多个版本语文教材的青睐,这个成绩是可喜的。
1.选编作品符合学习者心理特征
各版本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贾平凹作品多是贴近学生生活和原有经验,“更多考虑到学生熟悉的经验世界和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1]《月迹》讲述了儿时寻找月亮的故事,《风筝》讲述了儿时放风筝、找风筝的故事,《地平线》讲述了儿时寻找地平线的故事,《太阳路》讲述了儿时寻找太阳路的故事,《丑石》讲述了儿时家门口的一块石头的故事,《访兰》讲述了儿时跟随父亲山野“访兰”的故事,《风雨》《落叶》描写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我不是个好儿子》和《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用生活中的小事描述了真挚而深厚的亲情等等,这些文章或从孩子的视角入手,反映中小学生的生活理想,对未来的梦想和追求;或是从身边的花草树木、自然景物入手,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景物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或是人人有之、无法割舍的亲情,这些题材贴近心理,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选编作品还包括一些富有浓厚乡土气息、地域特色鲜明的文章,如《延边川》《秦腔》《画人记》,这些作品描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轻松的语言、极富特色的地域风情能够很快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义务教育阶段选编的作品篇幅较短,以记叙、描写为主,叙事性强,哲理阐述直接明了;而高中阶段选编的作品篇幅较长,所蕴含的感情、哲理、意蕴、文化更为深厚,这样的安排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特点。
新课标对于教材的编写建议是∶“教材选编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2]贾平凹的散文读到最后,我们总能发现触动我们心扉的一笔,发人深省,而这种说理却并不枯燥,他善于“以小见大”“借事说理”“借景抒情”,善于用身边熟悉的事情和感情来传达自己人生的感悟,既没有玄奥的言辞,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3]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期待被尊重、被理解,他们讨厌说教,贾平凹的这些作品“以小见大”,这些“小”是学生生活中发生过的、甚至正在经历的,那么读这些文章,能够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文章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选编作品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反思人生,有助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4]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生命的体验和反思,贾平凹的作品本身就具备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的特点,为生命教育的推动提供可探讨性素材。
儿时寻找的“太阳路”“风筝”“地平线”,那意味着生命中不停脚步的追求(《太阳路》《风筝》《地平线》);那只普通的贝、“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的丑石和我随意种下的小桃树都用自身全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张力(《一只贝》《丑石》《我的小桃树》);法桐在人们的感慨声中,“凋落旧叶,渴着来年的新生”,“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这种对生命的感悟超脱世俗(《落叶》);《小巷》深处那些盲人自己用不着灯,但却点亮了灯,为路人照明,他们面对生命的残缺并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生活,关怀人生,用他们辛勤的工作和精湛的手艺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这灯是他们身残志坚的象征,在光明中,他们“走向生活的深处”;父亲用野兰和家兰的比较告诫“人活在这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的做人道理(《访兰》);《我不是个好儿子》中用身边的小事记录着平凡的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位母亲都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母亲”这一称谓;“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用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大喊大叫的秦腔”已经融入到老秦人的血脉中了,这是老秦人用生命在“吼”(《秦腔》)。这些作品都从人的终极关怀的角度审视生活、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反思自我,感悟生命,关怀人生,这有利于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3.选编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有助于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审美”这一概念,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目标之一。
贾平凹的“大散文”的核心是“美文观”[5],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美”的画面,贾平凹用文字创造出一个个“美”的意境。首先,“美”来源于文章的“真”。贾平凹认为∶“散文在有了最真挚的感情作为最起码的要求之后,它是再无需求的。”[6]贾平凹作品的创作都是基于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他用质朴的语言传达着人们都感受过的或正在感受着的梦想追求、亲情友情、故土情怀、生命体验等。其次,“美”来源于优美的文字创设的“美”的意境。备受人赞誉的《月迹》中的那份纯真与纯净,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旋转凋零的落叶如蝴蝶翩翩起舞,如少妇风姿绰约(《落叶》)。这样美的画面,这样美的意境,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想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贾平凹的这些作品用自身的“美”感染着学生,也引导学生理解“美”。《访兰》中野兰不比家养的兰草“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然而却“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不俗处”才为“美”;《丑石》中的那块石头遭到的是“一般世俗的讥讽”,美与丑并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你要不怎么样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是“惩罚的代名词”,然而,它却是八百里秦川的老秦人生活、生命的呐喊。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衡量“美”的标准,体会“美”的深度和厚度,加深对“美”的理解,提升“审美情趣”。贾平凹这种特有的“以丑为美”的审美价值取向也为语文教材选文“审美”为主倾向输入了新的血液。
4.选编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浓厚的乡土情怀和鲜明的地域风情,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贾平凹来自农村,自称为“都市的乡村人”,乡村少了些都市的喧哗、世俗与虚伪,她特有的宁静、朴实、平和的氛围为贾平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贾平凹自农村进城,又怀念农村,感恩农村,反思农村。乡土气息、地域特色充斥着他的作品。
各版本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贾平凹作品多与其童年生活有关,贾平凹的童年在乡村度过,这些作品的场景就是乡村,我们追逐月亮,长着桂树的农家小院、小河沙滩,为做风筝拔细苇的芦塘等,那么这些作品散发着乡土气息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贾平凹的作品关注生活关注自然,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着灵气,这些花草木石根植于自然,长于土地,自身就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贾平凹的作品文字朴实清新,不做作,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平凡朴实,散发着土地的味道。那些具有鲜明地域风情的作品更是如此,特有的地域环境,地域文化,一字一句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故乡文化的热爱和深刻的反思。这样的作品带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感受土地,乡村带来的不同于城市中虚伪冷漠的平和与宁静,增强学生的故土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2]。
1.选编作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对话,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选编的贾平凹作品可读性强,说理自然,不着痕迹,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场景关照生命、关怀人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被生活化的场景打动,继而静静地思考。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启发引导。作品中生活化的场景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可以想象、体会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悟和收获则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阅读的个体化行为,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自身经历,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积极“对话”,在“对话”中获得理解和体验的深层次提高。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其理解和体验的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2],同时应予以积极指引,“在体验的世界里,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7]。
2.作为范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真情表达,学会写作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以阅读来促进写作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写作的学习要经历一个人模仿到独立的过程,阅读是学生字词句积累和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
选编的贾平凹作品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8],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写的都是作者身边的故事、身边的感情,在他的笔下,花草木石都有了灵性,这些“真”就是我们写作的基础。他在《我的小学》一文中写到他的启蒙教师告诉他∶“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写真实的事,鼓励学生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善于思考,从生活中找素材,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生命价值、审美情趣、地域文化是其人文性的主要内涵体现。贾平凹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坛的一面旗帜,自80年代他开始创作起,就强烈冲击了中国散文界,他的创作一改往日文坛上“御用文学”“政治化散文”或“小家碧玉”“小家子气”[9]的风气,提出“大散文观”,强调散文的真情要“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要大而化之”[10]“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辨”[11]“张扬散文的清正之气,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12],强调“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之情”[6],他的作品突出表现了其对生命、对人生终极关怀的时代气息,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他的作品语言朴实、清新、简练,可读性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传达出诗般的“美”的意境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能够作为作文教学的范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可谓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2]教材选文价值取向的代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贾平凹.贾平凹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9.
[5]廉文徵.贾平凹的散文观及其艺术风格[J].唐都学刊,2006(2)∶21-27.
[6]贾平凹.散文就是散文.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M].漓江∶漓江出版社.1993.
[7][英]科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是学习的力量[M].黄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0.
[8]何光超,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4-26.
[9]贾平凹.关于散文的日记.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M].漓江∶漓江出版社,1993∶141.
[10]贾平凹.散文研究∶雪窗答问——与海外人士读大散文[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6.
[11]贾平凹.贾平凹文集∶第12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21.
[12]贾平凹.贾平凹文集∶第14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90.
[责任编辑:黄晓娜]
G623.2
A
1002-1477(2015)05-0027-04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5.008
2014-08-10
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jyjx02010);商洛学院院级科研项目(09sky037)。
许薇(1982-),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