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 慧朱光宇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探析
权 慧1朱光宇2
(1.吉林艺术学院学工处,吉林长春130021;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机制,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是搞好基础教育的基本保障。适当挖掘教师的心理资本,营建宽松的教师成长环境;推行心理干预技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强化自我维护管理,塑造教师健康的人格。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维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期望,教师的责任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化的工作,有些教师开始力不从心,并感到厌倦、无助等。这些负面情绪不可避免地带到了课堂中,对学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近年来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等级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检出率不同: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检出率为29.5%,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检出率为31.4%,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检出率为56.6%,且存在城乡差异,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1]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是搞好基础教育的基本保障。
1.更新观念,挖掘心理资本的潜力
心理资本是组织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幸福感等。心理的健康状态是心理资本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在应试教育氛围下,教师的学历、教学水平等人力资本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而教师的需求、教师的生活状态、教师的自我发展等被严重忽视。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更新观念,挖掘教师的心理资本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2.保障发展,激发教师高层次的需要
缓解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组织环境、个体心理因素等引起的心理压力,是保障教师良好工作状态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激励人的积极性有两大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2]他把薪水、安全、工作条件、工作保障、个人生活、与同级的关系等归结为保健因素。把人的自尊需要、工作满意度、责任感、成就感等归结为激励因素。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保健因素,减少压力的来源,而且要重视激励因素,重视激发和培养教师的以精神需求为主的高层次的需要。以持久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帮助教师获得个体的发展。
3.柔性管理,减少压力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对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分为三种:一是对权力的需求;二是对归属和社交的需求;三是对成就的需求。改善学校的管理工作,应充分发挥柔性管理制度在激发和培养教师高层次需要中的作用。通过尊重教师的个性,鼓励积极竞争,重视工作成就、工作效果,在奖励、提升、晋级问题上以工作成就、工作效果为主要依据等措施实现对教师高层次需求的激发与培养。保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扩大教师工作的自主空间,增加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之间平等沟通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良好人际和工作和谐关系的建立。可有效减少教师压力来源,促进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1.专家指导,专业干预
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化的指导与干预,为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应使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化和常规化:一是机构保障。建立机构,明确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职责,通过讲座、培训、网络、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唤起管理者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保障开展此项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二是人员保障。培养一支专业性强、业务精湛、热爱教育事业的队伍,为广大师生的人际问题、生涯发展、成长困惑、情感障碍等提供专业的指导;三是制度保障。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心理危机EAP策略,协调学校各部门在教师心理维护过程中的职责,真正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为便于学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我们将这项工作依目的不同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消除诱发心理问题的来源。从组织管理的视角,建立柔性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平等的组织人际关系,可以减少来自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等方面带来的人际困扰、无助、厌倦等诸多不良体验和行为。第二个层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通过针对全体教师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依据培训的主题采用多种形式。第三个层面:解决教师个体的心理问题。在这个层面的干预中,专业性强,应尊重教师的个人隐私,根据教师的个人问题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教师解除痛苦、获得发展。
尽管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维护需要社会、组织、专业指导的帮助与支持,但是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个体自我的维护与教育。教师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有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维护知识和技能。因此,强化教师自我心理维护的意识,是塑造教师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
1.角色认同,感受工作中的快乐
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2]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培养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逐步建立对职业的认同和接纳,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感。
2.悦纳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
每一个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的那天起,就知道以身施教、为人师表的道理。在自我教育上,追求塑造完美的自我。可是在教育实践环节中,种种不可预知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为此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能力。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要学会悦纳自我,才能塑造健康的人格。
3.积极沟通,构建适意的团体
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位教师都会遇到喜怒哀乐,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与挫折带来的痛苦与忧伤。当遇到这些问题时,都渴望有知心的朋友一起分享喜悦、分担痛苦。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相对稳定的朋友圈,能成为教师倾诉情感、摆脱迷茫、发展自我的场所。在这个小团体中人们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得到理解、得到鼓励、得到安慰、得到认同。在这个小团体中,人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强。
4.目标适当,追寻人生的幸福
在实现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教师不断面对挫折、失败,其自信、耐力、坚韧等优秀品质一次次面临考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职业环境来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人格特点调整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方法,凭借自身的努力向目标逐步靠近。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强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感受到成就感,并将由此带来的幸福与快乐融入生活与工作中。
[1]张积家,等.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2008(1):50-55.
[2]张立明.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06(12):103-104.
[责任编辑:陈学涛]
G451.2
A
1002-1477(2015)03-0105-02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3.025
2014-09-21
权慧(1964-),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朱光宇(1990-),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