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播电视学校)
网络通讯安全中的伦理问题与相关方法
王文斌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播电视学校)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导致在网络通信安全中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良影响。本文从网络通讯安全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发,对网络通讯安全伦理问题解决的相关办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通讯安全;伦理问题;相关办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普及,人们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的虚拟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一些伦理问题。探究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网络通讯安全中的伦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给予解决,对维护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1 网络通讯安全中伦理问题的表现
网络通讯安全中的伦理问题复杂多样,包括蠕虫、拒绝服务供给、木马威胁等占据比重非常大。除此之外,域名劫持、网络后门漏洞、计算机病毒及非授权访问等也占据一定比例[1]。
1.2 网络通讯安全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2.1 技术层面上的原因
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便利性导致大量不健康信息产生,这些信息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的侵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健全的道德人格形成,从而逐渐使道德水平下降。同时,年轻群体过度沉迷网络,逐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深受网络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道德下降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现有网络是在国际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构架的,它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网络伦理完全依靠网络主体的“自律”和“他律”[2]。如果在网络构架中缺失这两方面内容,就极易导致伦理问题产生。
1.2.2 理论层面上的原因
一方面,网络伦理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网络伦理的意图是构建公平、诚信、平等及真实的网络环境,但是这种伦理构架的主动权掌握在技术高超的人手中,他们制定的网络伦理有单项约定性,没有很好地照顾到技术水平差的群体利益。所以,从构成上看,网络伦理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另一方面,网络伦理的内涵不完善。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网络伦理只是一种形式,在内容层面上,缺乏价值标准和伦理原则。除此之外,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属于伦理的内容也逐渐呈现出伦理特点,如网络域名、信息标准等,他们超出了传统伦理标准的范围,导致网络伦理内涵出现不完善的现象。
1.2.3 社会层面的原因
首先,网络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网民在某种目的的驱使下进行网络活动,导致在网络活动过程中产生很多矛盾冲突,致使网络通讯安全中出现伦理问题。其次,网络没有完善的伦理规范。同时,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多样道德标准的出现。这些道德标准和不完善的道德标准相互冲突,从而引发网络通讯安全中出现伦理问题。最后,网络立法相对不完善。由于网络发展过快,导致网络立法出现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网络通讯安全中出现伦理问题[3]。
网络通讯安全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如加强立法、加强网络身份认证、提高网民“自律”等。在这些方法之外,本文结合“三线原则”对网络通讯安全伦理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探讨。“三线原则”原理如图1所示。
“三线原则”提出的依据是人的本性和网路通讯技术。“三线原则”分析如下。
人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底线原则就会修改。其中,底线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有害于别人的事情。中线原则就是自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责任权利统一原则的统一体。在网络通讯过程中,这三条原则相互监督,都可以接受社会舆论、政府机关的监督。高线原则就是自律原则。
图1 三线原则”原理
通过“三线原则”构建的网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不能有效地解决网络通讯安全中的伦理问题。本文基于“三线原则”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网络通讯安全体系的建立策略。“五位”指个人修养、制度规范、法律法规、伦理规范、技术水平和思想认识。通过法律法规和网络通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伦理规范的深入教育,个人修养、思想技术水平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从而促使网络安全伦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网络通讯安全中的伦理和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存在很大的差异。网络通讯安全中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拒绝服务供给、木马威胁、域名劫持、网络后门漏洞、计算机病毒及非授权访问等。
参考文献:
[1]郑洁.网络通讯安全中的伦理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91-95.
[2]音坤,李琳.P2P技术环境下网络通讯安全中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滁州学院学报,2010(4):11-14.
[3]虎业勤,程子洋.社交网络引发的伦理问题探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