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第二小节教学策略谈

2015-03-01 07:41江苏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2266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6期
关键词:华山小节古诗

江苏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226600) 张 蓉

《咏华山》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文包诗”。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再现了年仅七岁的寇准即兴做诗的过程。文章短小凝练、酣畅淋漓,诗作壮美奔放、意境开阔,很适合刚入学的儿童诵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特色课文,《咏华山》是其中第一篇。因此,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教材特点。文章第二小节先写寇准随先生登山观景,再写他即兴吟诗,文与诗相呼应,为全文的重点段。针对教材特点,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发现文与诗的呼应关系,并前后联系,借助课文理解诗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并读好课文,尤其是诗歌。

一、扣诗切入,激发学生主动学文

《咏华山》这首诗文字浅显,非常好读。但是对于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诗的内容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更别说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景象的壮阔了。因此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诗歌,并指导学生朗读。在学生熟读诗歌,兴趣盎然之际,让学生说说读不懂的地方,并乘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全部读懂这首诗吗?只要你认真读第二小节1-5句,你就能读懂诗。”

第二小节1-5句,作者紧扣“山高”展开描写,以爬山艰难衬托山高路险,再用感叹句“啊!华山真高啊!”直抒胸臆。接着,通过与蓝天、白云、太阳、群山等参照物作比较,进一步渲染华山的高耸。教学时可以逆向推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华山”,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教师在“山脚下”“山腰”“头顶”分别画出群山、白云、太阳,并借助这幅简笔画直观感受华山的高峻与壮阔,与作者一同感叹:“啊!华山真高啊!”接下来,教师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爬过的山或楼,想象登华山之艰难,并启发学生:“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华山,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好第二小节1-5句,读出惊奇、赞叹之情。

二、再次读诗,指导学生借文悟诗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咏华山》这首诗。在学生熟练诵读诗作的基础上,提问:“读了寇准的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再回到前文中,抓住文中与古诗密切联系的重点语句对照朗读。如与“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对应的“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与“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对应的“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在学生朗读并联系前文畅所欲言后,教师进一步激发:“你能通过想象,让这个画面动起来吗?”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体会到了诗人极目远眺红日东升、山雾滚涌所感受到的壮阔、浩荡之美,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惊奇、赞美之情。有了这样的感悟与体验,学生再朗读古诗,不但有腔有调,而且容易读出情感与韵味。一年级学生朗读水平一般不高,因此,朗读指导就应注意层次,渐进而为,要把训练落到实处,练出效果。

三、诗文对读,帮助学生初步得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法。“文包诗”一类课文,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虽然是一年级,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初步感知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开展诗文对读。先同桌间对读,一人读诗句,一人读前面对应的课文;再小组间或男女间对读,还可以小组接读、师生对读;然后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读懂文即读懂诗,学习“文包诗”要诗文对照。教师还可以稍微点一点古诗言少意丰的特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四、适度延伸,引领学生个性解诗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感悟“文包诗”的学习方法,将来学习同类课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要防止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仅局限于课文内容中,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探究精神。所以,教师最好能适度延伸,引领学生发现自己心中的诗句、诗情。一年级的学生虽然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但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与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引领得当,是可以点燃他们内心的思维火花的。在学生反复诵读第二小节的基础上,可以问学生:“你喜欢《咏华山》这首诗吗?特别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用心点评,通过评价表扬那些能够说出自己想法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以上四步,层层递进,实施到位,既落实了当下的教学任务,还很好地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如果每一课的教学都能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那么语文教学就能真正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就是最有价值的。当然,学情不同,教学策略也应有所区别。

猜你喜欢
华山小节古诗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咏华山
快把我哥带走
随王履登华山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拟古诗”之我见
华山论“剑”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