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巧珍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城乡教师交流策略探析
殷巧珍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21世纪以来,社会呼吁教育质量,城乡教师交流是旨在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均衡配置师资,推进教育一体化提升教育质量的导向性举措。它的落脚点是基于均衡的发展,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城乡教师交流策略必须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动态性和持续性相契合,不仅需要积极主动性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掘双方价值日常更新专业共同体的构建,而且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来保障。
城乡 教师交流 专业发展
21世纪以来,在教育领域,我国在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满足社会对教育数量的需求基础上,逐步加紧追求教育质量的步伐,极力向提升教育质量的道路上奋进,回应社会对教育质量的呼吁。基于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国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成为在提升教育质量道路上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成为提高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国务院在2016年7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1]
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是促进师资均衡发展的一大举措。已有大多数对城乡教师交流研究均聚焦在师资均衡上,在教育均衡视域下探讨城乡教师交流相关问题,很少有以教师为本位聚焦个体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大资源,他们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因此本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探析加强城乡教师交流策略。
我国学者中的一些代表性观点认为,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地;“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2]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了教师自我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并突出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展的动态和持续性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交流是指把彼此有的供给对方。”[3]“交流”一词在英语中用“communication”表示,但是“communication”在汉语中没有唯一对应性,可根据用者需求可以翻译成“交际”“沟通”“交流”。祖晓梅在《跨文化交际》中概括交流的互动性、符号性、互助性、协商共建性特征。[4]本研究基于需求采用“交流”一词。
教师交流实际上就是教师这种生存在不同的学校环境中具有不同价值的教育资源之间的流动,是一种并发挥影响的过程与结果的并存。而我们要谈的城乡教师交流是指为了改善城乡师资配置结构,提升教师以教学能力为主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校际间教师按照要求在彼此工作环境转换前提下进行一定时间的一种实践。
城乡教师交流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体制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但在城乡教师交流的践行中存在一些棘手困境,如何使得教师更好地适应城乡交流,促进自我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分别针对当今城乡教师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动态性和持续性特征相互契合的策略。
1.营造积极主动的交流文化
城乡校际间文化的营造是对教师交流的一种价值领导,只有在一种积极主动的交流文化氛围下,教师才会不断增强自我专业意识,通过交流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景。目前,城乡教师交流的开展大部分是在外在刚性指令下实施,很少关注教师的内心意愿和需求,缺少柔性文化的引领。我们需要结合刚性政策和柔性文化,将更多的“外在流动”转化为“内在流动”,提升城乡教师交流积极主动性。[5]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在信息丰富且开放的当今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获取多方信息的向往,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如优质讲座、合作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以激发教师对信息追求的积极动机。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教师都有着独特的信息资源,而正是双方交流使彼此产生信息差,亦是各自对于自我信息的求证与延展,均将产生更大的交流兴趣以平衡信息。到位的宣传激发城乡教师交流的动机。其次,我们需要完善教研制度,以一个开放接纳的姿态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对话。校内定期开展听评课、集体备课、“培训到校”等系列同侪互助式教研制度,营造一种积极互助的交流文化。
2.构建专业共同体
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城乡教师交流的实践性举措,是以积极主动的交流文化为前提的。在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同时,我们需要为城乡教师不断更新自我专业知识与能力提供一个发展平台,而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成为必然产物。目前,在城乡教师交流实践中,倾向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取向来判定城乡教师的优劣,忽视了乡村教师的独特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6]
因此,我们首先要发掘城乡教师的独特价值,意识到并肯定由学校背景环境的不同而形成城乡教师的独特及差异性,明确适度差异的存在会造就卓越,走出“城市为中心”的误区。城乡教师面对日常多样具体问题情境形成各自特有教学经验,教师专业共同体正是融合教学经验的大熔炉,不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碰撞可延伸和丰富了双方专业素养,更好适应学校具体情景问题,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其次,我们需要在学校场域,基于真实的学校情景践行专业共同体的构建。如“送教下乡”“巡回讲学”“岗位轮换”等,优化各自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学历、年龄、性别等结构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专业共同体的构建,应与时俱进、动态发展,满足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需求。
3.完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是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有序交流不断持续进行的保障。城乡教师交流不仅需要积极主动文化的营造、专业共同体的构建,仍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才得以长久持续发展。面对城乡教师交流中学校与教师个体面临的不适应问题的日益凸显,我们需要完善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统筹兼顾了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和个体问题。我们应该从本地教育实际出发,激励教师流动,对流动教师的结语
选聘、待遇、职称、评奖等方面提供保障并予以倾斜,而且需要在尊重个体前提下争取城乡教师交流的全员参与,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持续有效进行。
教师专业发展需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持续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升整体专业素养。而城乡教师交流是加快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实践。 因此城乡教师合理有序的交流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动态性、持续性相契合。城乡教师交流不仅需要积极主动性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掘双方价值日常更新专业共同体的构建,而且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来保障。近年来,我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频频出台,文件中都谈到引领城乡教师交流的导向性措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追求教育一体化这一愿景即将实现,教育一体化中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城乡教师交流更值得我们期待。
[1]《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7/ t20160711_271476.htm
[2] 《现代汉语词典》编委会编.现代汉语词典 新编·新版·大字本 修订版[M]. 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
[3] 李华著.《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 祖晓梅著.《跨文化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5] 高臣,叶波.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下的城乡教师流动[J]. 上海教育科研,2015,02∶59-62.
[6] 唐智松,温萍. 城乡教师交流中的适应性问题[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7∶61-64.
殷巧珍(1992—),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人,在校,东北师范大学2014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