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1-086
小学品德课教学中,课外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些农村小学,学生品德课外作业的完成率普遍较低。有些教师布置了前置性作业———搜集资料,可结果到第二节上课时,能拿出搜集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对于教师布置的一些实践调查作业,学生的作业完成率几乎为零。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农村学生品德课外作业效益低下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一、品德课外作业效益低下的原因
(一)课程特点的原因
品德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有较强的知识链接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辨析能力等。品德课外作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作业,使得部分学生完成起来感到困难。
(二)教师的原因
在农村小学,尤其是农村完小,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缺少品德备课意识,更缺乏对如何完成作业的指导意识,从而作业布置过于随意。这就造成了作业的形式单一,作业完成要求统一,作业不分层次等问题。
(三)学生的原因
由于农村孩子相对于城市孩子而言,自我约束能力相对差一些,部分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动力,对学习缺乏兴趣。
二、提高农村学生品德课外作业效率的策略
(一)备一备,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业
1.有选择地备课。可以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选择一课进行详细备课,其他省略;也可以针对需布置的课前作业或课后作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备课,尤其是备好作业的要求、完成的指导、课堂上的交流等环节。
例如,四上册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中,第二课“家庭收支知多少”有一项作业“月家庭支出统计表”在教学中比较重要。教师可对其进行详细备课:指导学生绘制好表格;引导学生如何做好家庭支出的记录;通过校讯通联系家长,告知学生有此项作业,请家长配合。
2.有层次地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个性、智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优等生,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开阔他们的视野,锻炼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中等生,可以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操作类题,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对于后进生,可以布置一些搜集类的作业,开阔他们的课外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变一变,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新鲜
品德课外作业要改变过去教师过于统一的呈现状态,尽量设计多一些元素,让品德课外作业更多地发生一些变化,从而让学生感到新鲜。
1.搜集类作业。比如,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四大发明说起”中的课前作业是收集我国古代的发明。教师可以这样布置:“请你收集我国古代的一些发明,准备下节课参加知识竞赛。”
2.口头类作业。可适当进行评比,以此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比如,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四大发明说起”中,要求学生课前了解京杭运河沿岸城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请同学们课外去了解京杭运河沿岸城市,我们将展开京杭运河解说员的评比。”
3.书面完成类作业。可以采用展示等办法促使学生完成作业。比如,第一单元第二课“圆明园在哭泣”中,要求学生完成旧中国历届政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强迫下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相关表格,教师可以这样布置:“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表格,对于完成质量高的作品,我们将在讲台上展示。”
(三)引一引,让每个学生都顺利完成作业
因品德课程的性质所定,品德课外作业的类型尤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过程更为复杂,所以更需要教师的辅导。下面列举几种不同类型作业的辅导重点。
1.搜集类型作业。教师重点指导搜集渠道及搜集方法。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可从网上搜集材料,教师适当地指导网上搜集的方法。而对于缺少网络、没有图书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最大化地利用身边的大人,若爸爸妈妈不了解的,可以打电话问亲戚朋友。
例如,五下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有一项作业是请学生搜集毛泽东的革命故事。教师布置作业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通过讨论及教师补充,了解毛泽东的革命故事;也可以搜集有关毛泽东的人物传记类课外书,上网搜寻,关键词可以是“毛泽东、革命故事”;还可以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请他们讲述毛泽东的相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