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2015-03-01 06:25樊志民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丁 亮,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 杨凌 712100)

农村信息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丁亮,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农村信息化是农村地区从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根本性转化和变革。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轴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引领、支撑、桥梁、推动四大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

现代社会正处在伟大的信息时代。农村信息化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厘清农村信息化的概念,正确认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现代化事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息化的科学内涵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农村信息化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的人站在信息技术的立场,有的人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立场或者从农村信息资源的立场,还有一些学者从应用的角度或农村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的角度等,进行分析和界定,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分析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对农村信息化做出这样的界定:作为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信息化,是指农村地区从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根本性转化和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实现资源共享。这一界定,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明确农村信息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界定和划分了农村信息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二者的种属关系,进而界定了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农村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具有信息化的属性,是同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的社会经济转变过程;同时又具有农村的地域属性,是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变过程。就农村信息化的外延来说,作为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就确定了其外延不能超过信息化,具体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非城市的区域都可看作农村。可以看出,从空间上考察,信息化包括城市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非城市区域的信息化就是农村信息化的外延。

二是以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应用为纽带,包含了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阐述了农村信息化的丰富内容。农村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化的基本要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关键,构建体系促进共享是保障,信息技术创新是动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核心,不言而喻,开发、应用、掌握、管理信息的人作为最能动的要素包含其中。该定义将“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现代信息技术”统一到农村信息化概念中,同时落脚点在于“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正是农村信息化同一般信息化相区别的特殊性所在。同时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普及应用过程,也就是农业信息化的过程,被包含在农村信息化概念之中,二者也是种属关系,也就是说农村信息化包含了农业信息化。

三是深刻揭示了农村信息化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地位。该定义明确指出,农村信息化“其本质是农村地区从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根本性转化和变革”。这一概括揭示了农村信息化特有的根本属性。第一,它是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而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根本性转化过程,它从属于信息化这一伟大的时代;第二,它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或者说是一国或地区的非城市地区;第三,该农村地区也可能是已经工业化了的地区(也可以说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地区),也可能是尚未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地区(也可以说是尚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发达国家是在已经工业化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地区进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信息化则是在尚未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地区,在尚未实现或正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进行的。该定义可以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一般性。同时,正是因为农村信息化从属于信息化,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这样就表明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农村信息化的历史地位

“地位”是事物同外部环境相互关联的具体表现。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历史定位,可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农村”的角度来认识。

(一)从“信息化”的角度考察农村信息化的地位

考察思路可以循着“农村信息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的逻辑关系展开。

从上述概念界定已知,“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二者的种属关系,信息化包含着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

所谓信息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目前,尚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的国家。也就是说,信息化是20世纪中后期发端于发达国家的超越工业化的革命性社会变迁过程,在21世纪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由于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大体上属于原生形态,是一个内生的、自然的过程,它已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但已经引起人们特别是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从历史角度看,信息化正是产业演化过程中新兴的信息产业逐步占居统治地位,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现代化是具有阶段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过程的核心内容。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近现代以来,现代化从生产力角度可划分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在当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就不得不接受信息化的挑战,不得不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进行[1]。但无论现代化水平和进程如何,信息化作为当代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摆到了世界各国面前。可见,农村信息化作为整个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之一。由于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包括农村信息化在内的整个信息化,在当代现代化过程中处于轴心地位,是富有生命力的时代骄子和历史宠儿。

(二)从“农村”的角度认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

这里主要是考察农村信息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考察农村信息化在整个农村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首先,农村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概念之间是交叉关系,它们通过“农业信息化”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后发优势支配,我国的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呈现出“重叠”、“结合”的特征:从现代化的核心即经济现代化看,由于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其农业也是先实现农业工业化之后再进行农业信息化;我国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可见,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二者互为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农业工业化也需要农业信息化来引领,农村信息化便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处于核心要素的地位。

其次,农村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中国农科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改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弹性,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出的重要因素,从而全面地转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二,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率,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规模经济的源泉”[2]。从整体上判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经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信息经济特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最后,农村信息化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说是一条可行之路。我国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代现代化的引领和枢纽。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架起信息化的桥梁,是落实“四化同步”战略的重要任务。农村信息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生活要素合理配置和双向流通。农村信息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来说是一个核心要素。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进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的根本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轴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行之路。

三、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事物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着事物的作用,作用是地位功能的体现。因此,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说到底是由其地位和功能决定的。农村信息化作为当代农村现代化的轴心,主要具有引领、支撑、桥梁、推动四大作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引领”是信息化的首要作用。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引导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向,引领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路径。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表现为引领作用。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把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三农”领域,可以看作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最新技术和智能工具全面运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是农业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农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引领[3]。就农村信息化而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具有集成化和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实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撬动农业现代化,进入跳跃式发展,积极追赶发达国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如韩国、墨西哥、巴西等国,之所以较快地接近老牌发达国家农业的水平,是与其超常发展的信息业分不开的[4]。

(二)农村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支撑”是引领作用的直接延续和深化。农村信息化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手段。从理论上讲,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特别是在目前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农业的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为引领,农业生产要走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之路,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推动;农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也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不论是发展科技农业、精准农业、集约农业、智能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还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和文化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都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予以支撑和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农村土地、宅基地、小城镇建设等改革和发展,也需要农村信息化建设予以配套推进[5]。

(三)农村信息化的桥梁作用

“桥梁”也称“纽带”作用,是信息化的基本作用。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是指它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桥梁和纽带,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产销对接,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增产不增收”、“农产品销售难”等现象比比皆是,长期困扰着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供需信息、交易信息等系统平台,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促使农产品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帮助实现产销对接。特别是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可视手段和物联网平台,实现产销的直接见面,具有广阔前景。二是通过各种信息服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架起桥梁。毋庸置疑,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是信息化的不同乐章。信息化和网络时代,本质上要求资源共享,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必将不断缩小,全面现代化实现之时,也就是城乡鸿沟消除之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建设 “多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平等发展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在农民和优质学习资源及市场就业机会之间架起桥梁。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在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大有作为。通过建设各种农村信息接收终端,开发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制作和提供网络培训课件,就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这不仅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村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推动”是指推进、发动和影响。信息化推动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农村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是指在农村区域信息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各个方面的重大推动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实际上,农业现代化本质上就是现代农业技术、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就是工业化、信息化在农业部门的结合。因此,农村信息化,必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第二,通过乡村治理的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基层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乡村日常事务管理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公开、透明、留痕迹”的方式,提高基层服务和管理水平,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第三,通过对管理流程的再造,推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首先要梳理传统业务的管理流程,按照扁平、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重新调整和分配相关部门的权、责、利,重新整合和配置各种公共资源。毋庸置疑,推进生产的信息化必将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实际上,在“三农”领域,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管理方式等“三农”管理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丁文锋.经济现代化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8-11.

[2]贺鹏举.信息化对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和系统模拟[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35.

[3]山西省《农村信息化对“三农”的影响及建设路径》课题组.农村信息化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必由之路[N].科学导报,2013-03-04(02) .

[4]高平.围绕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J].湖湘三农论坛,2012(2):35-39.

[5]刁志波.基于信息技术的休闲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3-126.

(责任编辑:王晓红)

收稿日期:2014-08-25

作者简介:丁亮(1986-),女,陕西杨凌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管理;樊志民(1957-),男,陕西洛川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5)02-0089-04

On the Defini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DINGLiang,FANZhi-min

(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Rural informat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ransition and reform from pre-informational society to informational society.Rural informatization is the axis of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re ele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hich is an inevitable route for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 are four main functions, which are guiding, supporting,linking and promoting the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a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rural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