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
浅谈现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翁琳源
(长安大学 汽车学院, 西安710064)
摘要:探讨现代大学校园危机预防机制建设的必要性,结合相应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学观察法和调查法,通过对典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个案分析,论证了大学校园存在潜在危机的成因,最后得出结论:事前预防与事后干预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将是处理和预防校园危机的有效措施,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危机预防体制,这在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维护和谐稳定校园环境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危机预防;心理危机; 危机处理;预防机制
收稿日期:2015-01-13
作者简介:翁琳源(1989—),男,浙江宁波人,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助教,管理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3-00098-05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与国际化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当今高校社会化现象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内涵及意识形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而导致大学生活的安全隐患也日趋凸显。最近一段时期,女大学生频繁失联,聚众踩踏事件使多名大学生丧失生命,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由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导致的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的案件也都在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的正常教学秩序,更是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1]因此,现阶段有效建立现代大学校园的危机预防机制,及时避免发生突发性危机事件,既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本文将以心理危机为切入点,探讨建立现代大学校园危机应对机制的举措。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现象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遭遇某些刺激或挫折,自己不能处理时所发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往往表现在亲人死亡、天灾人祸等重大突发性的心理影响事件时,本人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及,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改变现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事物的认知上产生偏差。往往具有潜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沉溺于过往的失败或痛苦经历中难以自拔,并且由于难以体验到事物间正常的情感联系,因此会影响到其自身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会产生莫名的担心和焦虑状态。
其次,在处理问题的行为方面容易走极端。通常有潜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会表现在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且对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沟通采取回避的态度,在独自生活中时常采用特殊的方式来缓解自己内心孤独的心理,孤僻独行、回避他人、逃避困难,更有甚者会表现出暴力倾向或者反社会行为。
再次,遇到问题其情绪波动比较明显。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表现出轻微的情绪不稳定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有部分大学生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却长时间很难运用自己的能力来调节内心的负面情绪,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表现出孤独、绝望、紧张焦虑或者愤怒等不良情绪。
最后,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遇到矛盾通常表现出不善于沟通。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一旦面临与社会或对他人产生一些纠结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方式,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与人交流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反而会莫名地产生暴躁、失落等不良情绪,让自己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内心矛盾不仅不能及时解决,反而会由于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问题而扩大化,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
笔者对以往学生所做的心理普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后,筛选出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包括部分正常学生以及后来被证实遇到心理危机的学生,随后经过观察、调查得到情况进行总结,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有着多重成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等,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危机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诱因,这一般是由一些突发事件所引起的,所以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介入进行正确合理的心理干预,把危机转化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并培养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心理应对能力的契机,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所需要关注的。[2]然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十分复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并综合各种具体情况后,认为绝大多数的心理危机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原因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正是由不成熟的个人走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过渡时期,加之由于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所面对的生活相对单调,所以当他们告别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加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之前没处理过的人际关系,例如新型的师生关系、来自全国各地的舍友及同学以及如何与异性相处的问题时,一些同学便出现了消极或者逃避的心理,尤其在他们面对和处理之前所未曾经历过的突发事件中类似的心理危机则显得更为突出。当面临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适应社会问题以及自身角色定位和能力定位产生矛盾等问题时,由于不成熟的人格心理往往导致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和心理危机的情绪。那么当大学生出现了个体心理危机的负面心理情绪时,如果做不到正确的自我调整也得不到及时的外界疏导,则很容易产生自我放弃、情绪失控、甚至表现出自残自杀等。例如:某校大一女生,自认为高考发挥失常,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且在入校后发现现实的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期望出入很大;加之本人性格内向,不愿与同学朋友交流,不幸患上了抑郁症(自身的认知因素)。她本人曾向家人表达了自己不愿意继续呆在学校学习希望暂时休学回家的意愿,但其家人不理解其心理危机症状,坚决不同意其休学回家;导致其脆弱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打击。最后该女生不堪病痛以及压力的双重折磨,匆匆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给众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这一惨痛的教训,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心理危机关键聚集问题预防的重视。据了解得知,事发前因该女生少言寡语,且周围同学都是大一新生,所以没有同学注意到她的异常反应。
2.家庭环境
我国传统的训教式家庭教育模式以及很多年以来应试教育背景下根深蒂固的分数至上观念,使得学生家长在大学阶段之前几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忽略了与自己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所以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觉得人生很辛苦但是有目标;而上了大学之后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而这种目标的丧失往往会在大学学习阶段随着学业压力的加重变成心里的无助感,随后可能就会演变成潜在的心理危机诱因。而由于家长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没有建立互相信任的沟通桥梁,导致学生已经出现了心理危机的现象,而他们的家长却毫无察觉,没有意识到心理危机的危害,因此没有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或治疗,致使最终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此外很多特殊的家庭环境原因,例如父母离异、父母感情不合、亲子关系不良以及家庭的经济困难等,都会给孩子的人格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也发现来自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存在心理危机的概率要大大高于来自正常家庭的学生,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如某高校大四来自湖南农村家庭的一名学生,父母靠打工为生,其父亲是从贫困山区出来做“上门女婿”的,所以在家庭中一直沉默寡言,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该生因为在外地上学,平时也很少与母亲联系。在临毕业之际,该生不幸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胸膜炎,也许是因为怕家里人担惊受怕,或是觉得该疾病可能会影响就业,觉得对不住父母,该生在入院治疗期间毫无征兆地从医院门诊大楼跳下当场死亡,而当时留在他身边照顾他的仅有在学校当地的姨妈。现在回顾该事件的由来,可以明显得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对某些社会常识教育的缺乏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
3.学校教育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驱动下,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情商教育现象,往往学校和老师更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等级证这些看得见的指标,这种“饭碗危机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不少大学生,很有可能是一些“顶着危机意识”不断成长的人才,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与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从而失去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的动力,学校淡化了“追求梦想教育”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成长的环境较之高中阶段更加多样化,需要面对很多在之前高中阶段从没遇到过的问题,而缺乏处理问题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诸如新型师生关系、两性关系等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从而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这也就导致了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社会小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出突发性、无助性、危险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4.社会原因
大学生作为处于青年期的特殊群体,对自己和社会都有较高的正向期望,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但是大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当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与他们心中纯粹的理想发生冲突时,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往往也带来了较多的心理困惑。此外,一些社会媒体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过度渲染,造成缺乏心理应对能力的学生一味效仿的概率有所上升;这种趋利避害的群体宣传模式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例如:某高校新学期伊始,学生宿舍中突然集体爆发的肺结核疫情,当媒体介入报道之后,同学们顿时感到疫情严重,加之部分同学由于被感染并长期治疗不得不休学,一时间校园里口罩盛行,人人自危,造成极大的恐慌情绪。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举措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重点是要积极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核心是防患于未然,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具体做法可从心理知识进班级、进宿舍开始,全方位地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在同学们遇到挫折表现出不良情绪时,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应该积极提供其合理的宣泄渠道,并深入学生中间帮助同学们营造一种互帮互助、互相关怀,共同进步的氛围。这样就能让身边的同学帮助遇到心理危机的同学尽快走出低谷,从根本上防范前文中提及的意外情况的发生。[3]例如,上述学生宿舍突然爆发集体肺结核疫情案例中,该学校及时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积极配合省结核病防治机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结核病的筛查和病人的隔离治疗;另一方面细致开展宿舍楼道、食堂、教室、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区域的消毒防护措施,此外对于患病学生学校组织了班级同学和相关老师进行探望,帮助患病同学平稳情绪,安心治病。与此同时,对仍在校就读的同学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并对出现情绪问题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为此学校特意请来了省结核病防治中心的专家为同学们普及结核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经过一系列的应急处理和危机干预,在校学生意识到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事态已经得到了控制,学校也已经帮助大家做好了集体防护,而患病的同学也已经开始接受由政府承担费用的隔离治疗,而且明确只要及时治疗定能恢复健康后并不用休学。其他同学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到只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以及宿舍和教室、食堂等公共卫生;平时注意加强锻炼,强身健体预防感冒等,这些都能有效降低患病的概率。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医学常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启动,校园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2.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要目的是当遇到个别学生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治,并竭尽全力降低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为了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科学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以通过筛查和走访识别出,并通过(家长、老师、舍友等)各种途径特别关注存在心理危机隐患的大学生高危人群,建立被关注学生的个人《心理状况档案》,实施定期评估和分析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为进行危机干预尽早提供可靠的依据。[4]
在之前列举的案例一中,如果早期的调查走访和刚进校的心理问题筛查工作能够再科学化和细致一些,对该生曾经几次在班级活动中表达的对所在学校的不满情绪,以及希望再次复读重考大学的这些细节有所重视,并且及时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及专业认知教育,使之顺利渡过新生适应期,也许今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也将会顺利;加之如果对通过筛查出的潜在心理危机对象有严密的跟踪调查走访措施,并通过专业的心理老师对该生进行有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许能阻止这次悲剧的发生。而事件发生后,学校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发现了与该女生关系较近的一部分同学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经过相关老师对她们进行具体分析及相应的干预,帮助她们及时走出了阴影。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度并结合心理普查结果、心理咨询情况以及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等,根据心理危机程度,分等级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针对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建立《心理状况档案》,并实施定期评估和动态分析的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将有效排查出有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个别大学生。
3.建立心理危机反应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反应性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部分。做好心理危机反应性干预工作可以使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对周围人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而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在进行干预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控制事态的蔓延,消除同学们的恐慌情绪。通过上述学生宿舍突发集体肺结核疫情案例可看出,当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肺结核爆发出现恐慌情绪时,及时恰当的心理治疗介入、对有心理危机潜在风险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安抚,以及对全体同学进行相关防护知识的普及和相关政策的宣传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该事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校园迅速恢复了和谐氛围。
因此,建立一套包括救助、控制和监护的一体化危机管理机制是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关键。心理危机的救助体系的功能主要是依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行政职责,需要对全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各种情况制定相应的各种预案,随时做到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负责老师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能采取及时的救助措施,确保突发事件得以迅速控制。建立心理危机控制体系的核心是使那些因某种刺激引发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经过干预后能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次生危机的发生;高校必须加强对可能再次引发心理危机的信息做到实时随访,及时对有心理危机情绪反应的相关学生进行疏导(例如事件二中的肺结核防治讲座)。再则建立心理危机监护体系目的是为防止心理危机大学生在校治疗期间发生意外事件,高校有关安全保卫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门以及有关的教师有责任根据个体的危机程度,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严密监管。[5]
4.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长期干预机制
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实施必要干预是一项保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经常性、持久性工作,不能经过事后的短暂干预便草草了事;心理危机处理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事后长期关注并实时择情给予不同程度的干预,也就是巩固突发事件后曾经的干预效果。因为心理创伤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持续过程,有些创伤留给当事人(例如:不幸感染肺结核的同班同学以及自杀女生的室友)的可能是一种长期的隐藏伤害,而它随时可能转化为新的危机。而对于这些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个体突发事件,相关老师最需要做的是要对涉及的学生群体进行具体分析,找准问题对症治疗,例如前面事件中,因为出事女生的突然离去,其同寝室的舍友表现出的惊恐心理,就需要迅速帮助她们摆脱此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长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各高校所需要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它既是确保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校园安宁稳定的坚实基础。[6]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大学校园中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和个体突发事件,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的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正确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教育,那么这样的突发性心理危机现象就有可能转化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的契机,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探索性地建立前文所提的预防、预警、反应干预与长期干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均取得了良好收效,此互联共通的长效预防机制建成之后,绝大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都在初期得到化解,突发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显著降低。此外该机制如果能够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个层级立体式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得到充分应用,让每一个在校学生和老师都能参与到大学生突发性心理危机的预防中来,那么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工作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进一步为党中央所要求的稳定、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欣.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关键期”的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10): 73- 75.
[2]蔡智勇.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机制的建构[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2-96.
[3]廖深基.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水平探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6): 100-103.
[4]廖深基. 对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 2006,(8): 23-25.
[5]谢如华.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回顾与反思[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132-134.
[6]田琼.构建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的创新机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71-174.
[责任编辑石晓博]
OntheConstructionofCampusCrisisResponseMechanisminUniversities
WENGLin-yuan
(School of Automobile,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and case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among universities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auses of crisis potentially existing on campu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campus crisis is to combine prevention before crisis and intervention after crisis.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set of prevention mechanism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stability of campus.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s;crisisprevention;psychologicalcrisis;crisiscontrol;prevention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