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春
汉语规范问题讨论两则
□张怡春
“下载”一词怎么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处理不同,学界也有不同不同意见。我们认为从词源和词义等方面看,“下载”应该读xiàzài。“今年以来”这个短语是否规范,人们意见也不一致,我们认为从视点、时点和时段等角度看,这个短语是规范的。
下载;今年以来;规范
杨新安先生说,“经《现规》第2版修改过的【下载】xiàzǎi——其中的‘载’字读‘第三声’,正确;而《现汉》各版的‘载’字读‘第四声’,则是错误的”(《是“下zǎi”还是“下zài”》,见《语文学习》2014年第11期)。我们认为,杨先生的结论太武断,其实,“下载”读“下zài”较“下zǎi”更有道理。
第一,从词源上讲,“下载”应是隐喻的结果。随着微机家庭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普通老百姓也能经常与计算机、互联网打交道了,经常性地把自己的东西弄到网(计算机)上去,也把别人的东西从网(计算机)上弄下来。实践的需要逼迫着人们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行为。于是,人们便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装货(装东西)、下货(下东西)中得到灵感,将自己这种向网上传东西、下东西的行为概括为“上传(上载)”、“下载”。从词源学上讲,这种方式就是“隐喻”,“下载”的产生就是隐喻的结果。2002年增补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及其以前各版的《现汉》都没有收录“上传(上载)”、“下载”,从第5版起才收录,可见,作为特定概念的“上传(上载)”、“下载”,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第二,“下载”的实质有“装入”的行为特征,符合“载(zài)”的“装载(zài)”义。第5版、第6版的《现汉》释“下载”为“从互联网或其他计算机上获取信息并装入(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到某台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装置上(跟‘上传’相对)”。“装入”是“载zài”的义项,不是“载zǎi”的义项。在这个意义上,“装”就是“装zài”,“装zài”就是“装”。也就是说,这里的“装”就是“载(zài)”,“载(zài)”就是“装”,所以就有同义连用的“装载(zài)”一词。“上载(zài)”、“下载(zài)”就是从“装载(zài)”由具体而抽象,词义引申而来,是隐喻的结果。
第三,“载(zǎi)”的义项并不符合“上载(zài)”、“下载(zài)”的行为特征。照《现汉》,“载(zǎi)”是“记载;刊登”,而“记载(zǎi)”是“把事情记下来”,“刊登”是“刊载(zǎi)”,而“刊载(zǎi)”是“在报纸、杂志上登载”,“登载(zǎi)”则是“(新闻、文章等)在报刊上印出”。可见,“载(zǎi)”的意义并不符合“上载(zài)”、“下载(zài)”的行为特征,当然也就不能用来概括“上载(zài)”、“下载(zài)”这种行为了。
《现汉》从自己严谨的释义系统出发,将“下载”看成是“载(zài)”由具体而抽象的词义扩大,是引申的结果,释读为“下zài”,既是合理的,也是准确的,更是严谨而科学的工作态度的体现。即使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下载”是“将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料复制到某台计算机上(跟‘上载’相对)”,“复制”也不符合“载(zǎi)”的行为特征。“复制”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2002年增补本的《现汉》释为“仿造原件(多指艺术品)或翻印书籍等”,第5版《现汉》释为“依照原件制作成同样的(多指通过临摹、拓印、印刷、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等方式)”,第6版《现汉》释义同第5版,只是删去了第5版括号里的内容。可见,释义即使不用“装入”而用“复制”,也说明不了“下载”读成“下zǎi”的任何理由。“复制”在《现汉》不同版本里释义的变化,反倒证明“复制”本身词义在由具体而抽象,不断扩大着词义的范围,“载zài”不也如此吗?
第四,词义(语素义)是不断变化的,有由具体而抽象、不断扩大词义范围的情况。杨先生说,“载”字“‘第三声’所带的宾语名词,显然都是‘图文’义类的名词,如‘作品、小说、文集、消息、油画’等;‘第四声’所带的宾语名词,则是非‘图文’义类的实物名词‘人’和‘货物’等,如‘载人飞船’‘运载粮食’”,“第三声‘载’只带‘图文’义类的名词,范围较狭窄;而第四声‘载’可带非‘图文’义类的名词,范围相当广泛”,“【下载】所带的有关对象,显然都是电脑里各种文字和图片等信息,全部属于‘图文’义类的范围,而跟非‘图文’义类的实物‘人’和‘货物’不相关。为此,【下载】的‘载’字读音,只能读‘第三声’,才是合理的”。杨先生看到了词语的共时情况,却忽视了词语的历时变化。
词义演变情况之一的词义扩大,往往就是“由具体而抽象”,通过隐喻等方式,范围不断扩大。词义扩大的这种情况,实际上也是词义演变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情况。“打”能够由具体动作用法的“以瓦石击打公门(《魏书·张彝传》)”扩大到抽象的“打游击”、“打钱”、“打门前过”,“载(zài)”为什么就不能由装“人”或“货物”扩大到“下载(zài)”各种信息呢?事实上,“载(zài)体”已经是“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语言文字是信息的~”(《现汉》)了,计算机、互联网怎么就不能看作跟卡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一样的载体呢?计算机、互联网里不是“装载zài”了海量的东西(信息)吗?那么,从那里面弄点东西出来,为什么就不能像从车上、船上、飞机上搬东西下来那样说成“下载(zài)”呢?
综上所述,从理据上讲,“下载”读成“下zài”是有充分理由的,反倒是读成“下zǎi”很勉强。当然,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最终哪个读音胜出,只能由语言实践作裁判了。
杨其滔先生认为“今年以来”是错误表达,“‘今年以来’这个表达,错误在矛盾了时间界限,混乱了时间段别。要修正这个错误,改之为‘今年1月以来’即可”(《“今年以来”是错误表达》,见《语文月刊》2014年第6期)。我们以为,杨先生的说法不成立,“今年以来”可以说。
“今年以来”之类的说法牵涉到视点与时点、时段的问题。人们说话的视点不同,对时点、时段的要求就不同。视点要求很精确时,便要求有明确的时点,甚至精确到×分×秒,如火箭发射等。当视点要求不必太精确时,时点也就不必要求太高,甚至会以“时段”作“时点”,如“1983年以来”。也就是说,所谓的“时点”“时段”,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当中,其实也是可以转化的。这是因为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并非要求像自然科学那么严密,有其模糊性的一面,有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反而呈现出了它的准确性,这就是所谓语言的柔性原则。“……以来”“自(从)……以来”等格式其实就是糅合了时点、时段的一种综合表达方式,它既可以是点明精确时点的时段表达,如“×年×月×日×时×分×秒以来”,也可以是不点明具体时点的时段表达,如“×年以来”,但不论哪种情况,其意思都是很明确的,不会引起误解。“今年以来”其实就是“(进入)今年以来”,也就是从“今年”1月1日零点以来直至说话时的这个“时段”,是“今年”已过去了的“时间”段,而不是如杨先生所说的“‘今年’过去了的年份”。“今年以来”逻辑上是与“去年”及其以前时间相对的,即是将“去年”及其以前时间排除在外的已经过去了的那个时间段。依次类推,“今年2月以来”就把“今年1月”及其以前的时间排除在外了,“今年4月以来”就把“今年3月”及其以前的时间排除在外了,“今年入冬以来”就把“今年入冬”以前的时间排除在外了,而“去年以来”则把“前年”及其以前的时间排除在外了。
可见,“……以来”“自(从)……以来”等格式的表达,语意是十分明确的。同理,以前被人诟病的“一直以来”其实也是有其存在的理据的。
从语意、从逻辑上讲,“一直以来”就是“从来”“历来”的意思,也就是指说话时过去了的所有时间,其时间计算的起点(“时点”)也完全是以说话者的视点而定的,“我一直以来”的时点就是“我”出生的时间,“中国一直以来”则是“中国”之成为“中国”的时间,语意明确,其表达也是合理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
[责编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