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
(湘潭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关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
周丽
(湘潭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新课程标准改革和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式下,目前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忽略通识课程偏少与教育实践不够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英语专业素质提升的要求,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英语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小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也因此凸显其重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对小学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因此,有必要调整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1]
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能具体反映出对于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学科构成及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在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培养过程中的设置比重、先后顺序等都将对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能力结构起重要影响。
1.英语教师的专业建构要求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外语教学质量提出的著名的“5个因素和1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节(4分)+教法(3分)]×教师,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无论是哪个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对它的影响。该公式也解读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要求。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
1.1懂学生的人
“懂学生”首先体现在教师的角色认知。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小学英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明白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在语言学习领域得以充分发展,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监导者。[2]
“懂学生”还体现在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情绪稳定,没有持久的内心冲突,了解小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乐观、包容、积极的工作态度。
1.2善用教材的人
教材作为语言知识的载体,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鉴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他们缺乏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如何使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变为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所需接受的考验。他们应能充分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点变成小学生的一次次愉悦的语言学习体验,并从单纯地利用教材作为语言学习工具拓展为小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者。[3]
1.3灵动设计各环节的人
小学英语课堂按照新知识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活动阶段,教学活动阶段和教学后续活动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包括五个主要环节:热身、复习、呈现、操练和评价。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既是下一个环节的必要前提,也是上一个环节的自然延伸和提高。因此,教师应具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保证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的能力。
1.4灵活运用不同教法的人
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掌握各种基本的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分层互助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
应具有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习惯,采用合理教法的能力。
2.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导向
从2015年起,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面推行国考,这为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发展导向。
2.1国考的范围
获取小学教师资格证应参加《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的考试。根据其内容可见,除必要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外,一名合格的老师还应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熟知教育、教师和幼儿的相关法规,具备文化、科技和文学方面的素质,同时具有信息处理、逻辑思维、阅读理解和写作这四个方面的能力。[4]
2.2教师资格认证的进一步要求
与教师资格证国考相应的改革方案是,湖南省将打破教师任职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这就对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能力,尤其是终身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
目前,我国的参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机构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原中等师范学校升级或并入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机构,另一方面是综合性高校的外语学院(系)。尽管这些不同模式在现阶段对小学英语课程的师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他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侧重,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下英语专业性的忽略
由原中等师范学校升级或并入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机构,无可避免地沿袭了之前小学教师培养的一些特征,即重全科型教师培养,轻英语学科的专业素养。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与情感态度这五个维度存在一定缺失。
2.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下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缺失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是能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教案,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应用导入、讲解、提问、应变、巩固、结束和板书设计,是他们依据英语教育教学理论,运用英语专业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专业技能。
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因其课程设置侧重于英语语言方面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关注不够,且大多该专业学生未能参加相应的教学实践,故而该模式下培养的小学英语教师相对缺乏足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3.通识课程偏少
不管是通过资格证考试进入教师职业,还是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加大了通识课程学时的比例和通识课程的门类,但仍显不足。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忽视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从而导致语言情境不真实现象的产生。[5]
4.教学实践环节的缺失
对于新入职的小学英语教师而言,教育实践环节的缺失,是他们普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师范院校毕业生有一定的教育实习时间,但远非充足;而非师范则大多根本没有教学实践环节,故而新入职后较长一段时间,许多小学英语教师仍一片茫然,无所适从,无法胜任小学英语教师这一角色。
1.发挥英语课程标准的规范功能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和《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2001)等国家指导性文件对小学英语师资提出的专业素质要求,在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体现出对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五方面的综合技能都得以全面发展。[6]
无论是哪一级的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机构,都应该以此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来作为自己课程设置的指引,从而设置相对一致的培养课程,以确保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2.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
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好奇心与求知欲极强的儿童,所以他们需具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学术视野,才能胜任其角色要求。因而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识课程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视角,拓展学生学术视野的广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识课程的缺失,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3.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教什么”与“怎么教”都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就应加强教育实践环节,使教学实践体验课程和教育现场研究课程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使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到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境,还能帮助他们融会贯通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技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消化教学理论。
教学实践可以分为见习与实习两个阶段,贯穿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始终。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先观察后实践的方式,使小学英语教师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达成一种较好的平衡。
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自主思考与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并非单凭个人意志力可得以保障,而需一定政策的支持。现在刚刚开始的教师资格证定期注册制度为终身学习意识的确立提供了政策指引与制度约束。此外,国家和各省市组织的各级各类的任职前后的培训也使终身学习变得触手可及。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符合自己能力与层次水平的培训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1]方霞,林军.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研究.[J].海外英语,2010(7).
[2]贾慧慧.小学英语教师及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季丰来,季旭峰.面向实际构建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J].教育与职业,2010(8).
[4]刘德华,李慧君.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评述,[J].集美大学学报,2006(3).
[5]索磊,暴侠.关于小学英语师资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6]周丽.我国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现状研究[J],时代漫游,2014(1).
湖南省职成教科研项目课题:《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ZJB20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