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2015-02-28 22:51余晓慧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文明思政

余晓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余晓慧

(西南林业大学思政部,云南昆明 650224)

高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国内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生态观的有效途径,而且生态文明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高等院校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掠夺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超出了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短缺,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和污染,目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迫使人们在理论上重新审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强调“人类与生存环境共同进化”的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人类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所做出的理性反思后选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及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教育也成为热门的教育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内涵及理论界定都作出了卓越的学术探索,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方面颇有建树,但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比,国内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尚不成熟,不完善,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也还未将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列入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据统计,仅有10%左右的非生物、环境专业院校开设了生态教育相关课程,如清华大学率先实施了“绿色大学计划”,云南大学开设了《人类生态学》精品课程,但总体看,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还比较低。国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工作还缺乏广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形成全民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知识、有追求的青年一代,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潜在推动者,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伦理行为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和品质。而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不容乐观,虽然通过新闻媒体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所了解,但还不够全面透彻,不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生活实践中大学生还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能有效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都有诸多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不相符之处,如乱丢垃圾、践踏绿地、铺张浪费、过度消费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自己的教育体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既有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交汇又有现实的需求

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聪明的经济人”,更要塑造“理性的生态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具有课时多、跨度长、对象广的特点,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不仅影响面广、而且历时长,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采取“渗透教育”的方式,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实现途径,而且这种形式也是其他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无法比拟的。

“生态价值本身就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古今德育工作所固有的一种价值形态。”[1]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慷慨施舍,而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加深大学生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促进他们对人与自然这个整体系统共同利益的关注,赋予大学生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对大学生珍爱自然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所提出来的规范和标准,标志着新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道德要求,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同时,生态文明教育还能把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从社会领域引申至自然领域,引导大学生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全球性问题,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更好的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思政课教育中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美丽的中国梦有了更清晰、更真实的未来。

2.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备的教育功能来看,高校的思政课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行为理念,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和对人类文明价值的重新诠释,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具备的重要伦理道德。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优秀品质。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赋予高校思政教育的历史重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并将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整合到思政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是思政课教育亟待完成的理论建设任务。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一种回应,更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教育功能。

(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看,各门课程都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涉及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提出要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2]《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中,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也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要求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来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4]“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八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专设一节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其中深刻论述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5]“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5]

合理开发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现有的和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既能增加课程的生动性与时代性,又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功能看,思政课就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党的事业的落实提供智力支持,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敏锐性和时代性。目前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美丽中国,还有新型工业之路,以及现代生活文化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大政方针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6]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高校的思政课面对这一新的时代形势和政治任务,必然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治视野,担负起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光荣使命,为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这是社会发展对思政课提出的时代要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与缺陷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内容基本重复,而且散落在各门课程的相关章节中,缺少统一和整合,生态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或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完整的专题很难凸显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题,因此,需要对生态文明教育有一个长远而系统的规划。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主要是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服务,没有系统化、理论化,有一些成熟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没有应用于教材中,比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等都没有涉及。

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1.增添生态文明理论。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每门课程中增加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专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讲授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增加生态道德、生态法律等内容;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环境史。通过理论教学引发大学生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了解,进而应用理论知识反思现实。

2.在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中除了渗透式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外,还要设置生态文明的专题教育,整合零散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有机整体,做出一个长远的教育规划,确实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能力,树立生态道德伦理观念。

3.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环保体验和感性认知。生态意识地培养需要以对现状的了解作为现实基础,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生态保护区,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更能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引导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开展课内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以滇池的治理为例,典型案件分析和总结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了解、观察、分析社会现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感性认知。

[1]王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概念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42-57.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8.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92.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9,38.

[5]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3,176.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

2014-09-23

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思政课理论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2012Y232

余晓慧(1978-),女,河南郑州人,西南林业大学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

G641

A

1672-4658(2015)01-0188-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文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