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考

2015-02-28 22:51:59李捷鹏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太康三都赋咏史诗

李捷鹏



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考

李捷鹏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 515300)

作为西晋重要的文学家,左思的生平和作品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因为关于他的材料较少,给研究造成不便。今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重新考证左思的名篇《咏史诗》的创作年代,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左思生平及时代背景,论证其诗非一时之作,而是成篇于不同时期。

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

左思是西晋重要的文学家,但是他现存的作品很少,关于他的传记材料也不多,这样就使得对左思的研究难以全面深入的展开。就是他的名篇《咏史诗》八首,其创作年代也是众说纷纭。事实上,融通各种材料,还是可以对此进行研究。

左思的《咏史诗》八首,虽是咏史之作,实际上多借此抒怀。所以在这组诗中很多的展示了左思的所思所想。组诗中的第一首写道: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1]P732。

根据“弱冠弄柔翰”可知,该诗是其二十岁之后所作,而“志若无东吴”又提示了诗的写作是在灭吴之前。左思的妹妹左芬在泰始八年(272)拜修仪,该年左思移居京师。后来左思为写作《三都赋》,求为秘书郎。当时秘书隶属中书省,张华为中书令,正在秘阁整理藏书。左思为了写《三都赋》,需要查看地图、方志一类的书籍,而张华写《博物志》,也需查看此类书籍,二人必定熟识且有交流。待到伐吴前夕,张华是坚定的主战派,虽然他之前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为了写《博物志》,他精研各地山川地泽,对吴国的地理有很深的了解。加上他认为险不足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吴君失德,纵有天堑,也必定失败。而左思,很明显是坚定的支持张华的。左思“貌寝,口讷”,“不好交游”[2]P2376,没有留下他和友人赠答相和的任何记录。但是这不代表他没有交往,他和张华就有着稳定而长久的友好关系。所以左思支持对吴作战,甚至热烈的想参加战役,立功而不受赏,这是他宏伟脱俗的理想,也是对赏识他的上司和好友张华的支持。所以在《咏史诗》其一里面,他尽情抒发了他欲立言立功,写一流的文章,建一流的功勋,然后功成身退,归隐田庐。这是何其伟大的理想和情操啊。而他的《咏史诗》其三写道: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1]P733。

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咏史诗》其一中表达的何其接近,简直是“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具体化。所以《咏史诗》其一、其三这两首诗应该写于平吴战役之前的咸宁五年(279)。

细读《咏史诗》其他六首,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再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风潮,可以判断,这几首诗应该写于他的失意之时。而左思的一生,是紧紧的和《三都赋》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研究左思,不能不研究《三都赋》的创作时间。学者姜剑云在列举各家之说后,通过搜集各种相关材料,经过去伪存真,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后,得出结论:“左思《三都赋》作成于太康二年春季陆机归吴以后、太康三年正月张华出镇幽州之前。而最为肯定的时间应在太康二年(281),从泰始八年(272)至此恰好十年。”[3]P266-267在《三都赋》写作完成之前,一方面左思的心思都用于该赋的创作,另一方面他也想借助这篇赋得到赏识,实现其立言立功的理想,所以这段时间是不可能发出那样的不平之鸣的。但是,《三都赋》的问世并没有给他带来想象中的功名利禄。也许是左思生不逢时、命途多舛,正当其潜心十年的力作《三都赋》问世之际,对他的才华很是赞赏的张华受到排挤,于太康三年(282)出镇幽州,而曾赏识左思的贾充,也于太康三年去世,而为《三都赋》作序的皇甫谧,也在这一年仙逝。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去寻觅知音,如何去一鸣惊人呢?更何况左思本不善交际,而且乡评不佳。不巧的是,不久之后,大约就在太康三年,左思的父亲去世,他为父守丧。十年心血凝结的《三都赋》问世后反响平平,而服除之后又不见招,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加上时代风潮的刺激,左思在人生的失意中开始对社会人生进行反思,于是写作了其他六首《咏史诗》。这六首诗“涉及到两大主题:批评世俗奢靡之风和批评九品官人之法。”[4]P91

西晋初年,重申汉朝对各阶层衣食住乘之规,但由于世家大族对贵重奢侈之物的需求和工商业的发展,到泰始末年,已经难以真正贯彻这样的规定。当时,齐王曾在上书中提到:“都邑之内,游食滋多,巧伎末业,服饰奢丽,富人兼美,犹有魏之遗弊,染化日浅,靡财害谷,动复万计。”[2]P1132这里面就有少数世家大族吃穿奢靡无度,如何曾、何劭父子,父亲是“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2]P998,儿子是“骄奢简贵,亦有父风”[2]P999。灭吴后,军事费用减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奢靡之风日盛,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社会上层在用度方面普遍违规。如王濬就是如此,他“平吴之后,以勋高位重,不复素业自居,乃玉食锦服,纵奢侈以自逸”[2]P1216,而王济、王恺斗富也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正如《咏史诗》其四所写: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1]P733。

这首诗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写王侯居所的热闹繁华,后四句写扬雄故居的冷清寂寞,最后四句点出浮华易散而扬雄文章声名不朽,这也表达自己虽然生不能为王侯,但自己的文章必能流传千古、垂范后世。

《咏史诗》其五、其六也与此诗旨意相似: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1]P733。

至于九品中正制,虽然当时批评之声很多,但其实还是有其合理成分的。唐以前还没有完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贵族的势力仍然很大,又没有完善的考试制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决定了科举制不能产生,只有是这样由地方、中央、乡议、中正、司徒、尚书等多方面相互牵制的选拔制度。当然,这也有其弊端,这使得士族、寒门这样的出身在选拔人才时被放大了,使得寒门子弟的仕途充满坎坷。这个矛盾到了太康年间更是明显,在太康中、后期,尚书省提出废除九品中正制,左思此时正是除服而未见招之时,人生失意,痛感才不见用、志不能逞,于是用诗歌发出了自己的呼喊,这就是《咏史诗》其二、其七: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P733。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1]P734。

至于《咏史诗》其八,应该就是写当时左思的生活情况。诗中这样写道: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俛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1]P734。

服除之后久不见招,家里经济困难,虽然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身负大才,但是知音稀少,亲戚看不起,朋友也没有来往,面对妻儿的埋怨,只有以安贫乐道化解了。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后来左思在其妹去世后,退居不出,专意典籍了。

综上所述,左思《咏史诗》非一时所作,其一、三应作于平吴前的咸宁五年(279),其余六首应当是作于左思为父守丧期满,除服之后,招用之前,约在太康六年(285)至元康元年(290)之间。

[1]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014-10-27

李捷鹏(1978-),男,广东潮州人,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I222.4

A

1672-4658(2015)01-0119-02

猜你喜欢
太康三都赋咏史诗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我的太康
青年文学家(2021年4期)2021-03-18 09:25:19
洛阳纸贵
河南太康:“五养”模式打造乡村治理新样本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洛阳纸贵
太康:倾力打造代表联络站基层样板
人大建设(2018年8期)2018-11-13 01:19:20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7年7期)2018-01-22 02:19:58
左思与《三都赋》
“太康辱医事件”的符号意义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24
左思和《三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