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泠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历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古典文学与建筑艺术的审美同构
张泠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都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一定社会风貌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古典文学艺术和古代建筑艺术巧妙融合,使得文学之美和建筑之美相得益彰。文学作品存录了传统文化影响下古代建筑的审美底蕴;在“天人合一”文化影响下中国文人对建筑物象审美移情;古典文学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兰桂相依。文人因建筑物象触动灵犀有感而发,成就千古美文;建筑又因美文而声名鹊起,流芳千古。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形成审美同构,人们惊艳于古典建筑的大美,更惊叹于古典文学的大象。
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古代建筑;审美同构。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长期受其浸润的先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身固有的思想理念投射到建筑作品中,使它们呈现出拥有浓郁的本民族文化气息的审美底蕴。而使其流芳后世的重要媒介,当属古典文学作品。无论是先秦的诸子散文,还是后世的诗词曲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那些宫殿、庙堂、园林、民居总要或明或暗地表露着传统文化的元素。
(一)以和谐为根本
中国人历来崇尚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西周太史伯最早从理论上明确而系统地探讨“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①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页。。孔子则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②思履主编:《四书五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第20页。。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和谐成为贯穿于传统文化的一条主线,它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思想意识,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就是和谐,房屋的建造也不例外。
1.钟情木质材料表现对自然生物的尊重以及与其和谐相处的心愿
与西方各民族青睐坚固、强硬的石质材料不同,中华民族对木质建筑始终情有独钟。韩非子之《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9页。如果说上古时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限制下,人们用随手可得的木材和泥土建造简陋的房屋实属无奈的话,但当人类正式踏上文明之旅,外域各民族已纷纷以石料取代木料之时,华夏先人依然对木质建筑情有独钟,则不能不说是在本民族文化影响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披览经典,无论是达官贵人幻想中的理想居所,还是皇宫贵族现实中的安身之地,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奇珍草木长生不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楚辞》中《九歌·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④林家骊译注:《楚辞》,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7-48页。这座五彩缤纷、芬芳馥郁、美轮美奂的庭堂建在水的中央,其建筑、修饰材料是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几种奇花异草和香木。
距屈原大约150多年后,司马相如《长门赋》里有对汉朝宫殿景色的描写:“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①陈振鹏等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页。文中的木兰、文杏、瑰木都是珍贵的木材,以此说明宫殿建筑材料的非同一般,“丰茸之游树”“离楼梧”“欂栌”则表现了宫宇众木交加、梁柱纵横的庄重华美,同时也间接称赞工匠高超的营造技艺。
几千年来,大量的文学经典以生动、精彩的语言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以木兴屋的史实,“木建筑”成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代名词。究其原因,除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和谐思想教化之下,人们对和谐的生存环境执着追求的物化反映。儒道皆追求天地人和,崇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从来源看,草木归属自然,虫栖于草,禽息于木,人的居所也只有以此为材料,才能使人们时刻感受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材质看,树木鲜活的纹理,温润的手感,清新的味道,不强不弱的性情,无不显示着它们是大自然中最能体现和谐之气的建筑材料。从心理暗示看,古人信奉五行学说,“木”列五行之首,其性直,其情和,意表生发,最能契合国人期盼发达、和顺的心理。因此,只有以树木为材料营造各类建筑物,人们生活于其中才能感觉到人与自然生物互相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适与安逸。
2.平面纵深的空间格局表现对土地的依恋以及与其和谐相融的愿望
中国封建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为了维护宗族的力量,家族成员要尽可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建筑居所往往是以一主要房屋为中心,向前后左右伸展的多组单层建筑群体②参见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页。。这些平面铺开、左右对称的组合群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给人以和谐稳定的心理暗示。同时,在以农业为根本的古代中国,土地是宗族兴旺、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生立足于土,死安息于土,即使房屋建筑也要缓缓展开平面纵深空间,以便与土地保持更多的联系,由此表达对土地的依恋情结以及与其和谐相融的愿望。
《诗经·小雅·斯干》是周王宫室建筑落成时的祝颂歌词,第四章“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③④⑤金启华等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77-478页,第478页,第477页。,由远至近、由低到高、由外及里、由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逐步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由台基、屋身、屋宇组成的完整的宫室形象。第五章“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④”,沿一条中轴线从外到里展现了宫室的平面布局。室前有平正的庭院,庭堂中有高大耸直的柱子,前厅轩敞光明,后室也宽敞豁亮。在缓缓展开的平面格局中,人们目光所及总也离不开充满安全感的土地。结合第一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⑤对宫室所处地势环境的描写,更能感觉到古人对青山绿水大自然的无限爱恋,即使是对兄弟和睦相处的一种期盼或祝愿,也要以松同气、竹连根相喻。而此比喻亦是先民欲与土地自然和谐相融的一种心愿。
(二)以实用理性为核心
所谓实用理性指的是关注现实生活,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⑥金元浦主编:《美学与艺术鉴赏》,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与西方各民族一心敬迷神灵不同,华夏先人很早就走出鬼神的藩篱,走向实用理性。先秦时期,诸子各派尽管思想观念上各有差异,但是反对玄谈、追求学以致用、关注现实生活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儒、道、兵、法、墨、名皆以理性为本,实用理性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则是践行实用理性思想的杰出代表,不同时期的文章对此多有记载和描述。
《管子》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⑦李山译注:《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2页。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选址要“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营造原则是“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城市规划模式强调的是居民的实际需要,注重的是城市的使用功能。
实用理性还突出地体现在建筑态势上。中国古代建筑呈现的是平面纵深空间,结构方正,布局庄重,设计上严格遵守中轴理念,于井然有序中层层排开,左右对称延展。“中轴”“方正”渲染的是位高权重者的尊贵和威严,“层层排开”“左右对称”表现的是秩序感和伦理性。这种建筑态势在表现和谐理念的同时,更显示出古人冷静的理性精神。《红楼梦》第三回里有一段写贾府荣禧堂的文字:“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①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页,第38-39页,第228、230、233页。皇帝亲笔“书赐荣国公贾源”,足见荣禧堂在贾府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周遭的穿堂、大厅、仪门到中心的“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再到正房下面“两边对称的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读者眼前浮现出了荣禧堂高低有致、延伸有序、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匀称均衡的建筑形态,不难体会到蕴含其中的封建礼制思想以及实用功利的理性精神。
(三)以典雅含蓄为审美追求
《红楼梦》第三回中对贾母所住正房大院的描写最有代表性⑤,此院落属于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垂花门、穿堂、插屏、厅、正房,从中轴向两边延展而对称的建筑分别是抄手游廊、厢房和穿山游廊。四合院的外观四平八稳、方正内敛、典雅庄重,内部层层递进式的庭院空间组合、中间正房两侧偏房的建筑布局以及庭院的园林设计都暗合阴阳五行、长幼尊卑思想,具有象征性、含蓄性的人文意蕴。在古代,无论是大气、理性的中轴建筑,还是迂回婉转的游廊、工巧别致的屏风、中规中矩的厢房,无不应和着典雅含蓄的文化风尚,折射出唯美讲究、温文敦厚、内敛谦和的民族心理。
更能体现典雅含蓄之美的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融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于一体的中国园林,追求典雅、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审美境界,运用抑制、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造景手段,营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这种拥有典雅含蓄之美的园林建筑,又恰好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它们不断成为古典诗文描述的对象。《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大观园是为贵妃贾元春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除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外,供贾宝玉和众姐妹居住的众多小园子也是个个精美别致。舍巧、路静、竹修、水曲处处清幽的潇湘馆,粉墙环护、山石点缀、花红柳绿、雍容华贵的怡红院,名卉异草牵藤引蔓垂檐绕柱、萦砌盘阶的清雅瓦舍蘅芜苑……每一个院落在展示典雅、灵秀外形的同时,也在含蓄地表达着各自蕴含的文化意味和象征意义。不仅如此,把各个园子典雅含蓄之美推向极致的还有匾文和楹联。蘅芷清芬、红香绿玉、桐剪秋风、荻芦夜雪、沁芳闸、缀锦阁、蓼风轩、藕香榭……众多匾文诗意隽永,赏心悦目。“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⑥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页,第38-39页,第228、230、233页。等对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匾文和楹联皆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典文学一种独特的形式,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古代建筑结下不解之缘。精炼蕴藉的文词和俊美潇洒的书法完美结合,画龙点睛般点缀于古代建筑之上,使其人文底蕴顿显浓厚。
中国园林建筑追求山奇、水曲、廊回、路幽、文美,透过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描述,我们有幸欣赏到园林建筑和文学完美结合而成的唯中国所特有的奇妙的建筑文化景象。
我国传统美学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⑦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这一美学观念是在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天人合一”成为文人们确立艺术理想、培养审美情趣的思想基础。
(一)超然物外,情景交融
建筑艺术是具体的,它总是以一定历史时期实实在在的建筑物象,反映着与某种社会历史语境相关的内容;建筑艺术又是抽象的,它需要欣赏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领会它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宫殿庙宇,还是楼台亭阁,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厚重的人文情怀。文人们在喜怒哀乐之际、人生起伏之时,总愿傍依身边的建筑物象,即景抒情,展开想象和联想,继而超然物外,与天地同情,抒发人生无尽之感慨。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页,第38-39页,第228、230、233页。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水利电力工程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抓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是每一个工程参建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在抓质量上应首先抓好工程项目承建单位的择优选取工作:一是对参标单位进行认真的调研,参标企业实力要与拟招工程项目相适应;二是选择中标单位时以选择拟定进场的项目经理为主要条件;三是商讨合同协议书时,必须注明选定的项目经理在承建工程施工完成前不得更换。
唐诗宋词中无数的篇目写到楼台庙宇,如王昌龄之《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之《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晏几道之《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秦观之《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其中芙蓉楼、西楼、小楼都只是诗人即景抒情之地,但却是观山景、夜景、月景、雨景,抒离别情、孤寂情的典型环境。没有它们的撑托,景从何来,情又何生。同样,张继之《枫桥夜泊》中如果没有寒山寺,全文将失去古雅庄严之感;戴叔伦的《三闾庙》,若不是因奉祀屈原的庙宇,又怎能借写周遭的浩浩江水、萧萧秋枫,凭吊含怨沉江的屈原。楼台庙宇成为文人们寄情抒怀的起兴之处,也是他们融情于景、超然物外的忘情之地。
历史上的鹳雀楼位于山西境内,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①张富祥译注:《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68页。其中王之涣与畅当的同题诗《登鹳雀楼》以及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最为著名。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写就的磅礴之景象和进取之胸襟古今独步。畅当的同题诗也写得景色壮阔,激情奔放,意境高远。李益的“鹳雀楼”则小有不同,全诗借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为一体,意境顿显厚重。三人同为登鹳雀楼有感而发,但却各自取景,各抒其情,超然忘我于鹳雀楼上,情景交融于天地之间。
在众多让古代文人流连忘返并留下千古美文的建筑物象中,岳阳楼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众多文豪为它赋诗作文。岳阳楼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全楼四柱三层,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高耸通天,楼顶檐牙高啄,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彼此相互咬合,稳如磐石。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岳阳楼不仅形貌雄伟,而且还有着让人咋舌的坎坷命运。更为特别的是它几次重大的命运转折,竟都与“贬谪”之人有关。感知它的兴衰历史,废书长叹,在才华横溢而又命蹇时乖的李白、范仲淹们心中,岳阳楼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建筑美本身。它枕巴山、瞰洞庭的壮阔气势,沐风雨、傲日月的博大胸怀,圮毁时的从容淡定,修葺后的雄伟壮观,分明都象征着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文人们在登临岳阳楼顶,眺望八百里洞庭,心中俨然已把自己与岳阳楼融为一体,或超脱豁达、或忧思伤感、或淡淡哀怨、或隐隐喜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情油然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荡然于胸。文人们选择岳阳楼这一古代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不仅因其古老、崇高、壮美,更因其所蕴含的厚重的人文底蕴。它与文人骚客高洁的品格相匹配,它足以承载他们的千古幽情。
(二)寄情于物,托物言情
建筑物中诸如门、窗、墙、廊、栏杆等构件,常常成为古典诗文中的意象,其中栏杆就极易被文人骚客们吟来诵去。栏杆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最初它仅作为遮挡物,后来发展为式样丰富、雕刻精美具有重要装饰作用的建筑设置。无论居室厅堂、楼台水榭,人们行走伫立之时,总愿或凭栏或倚栏。栏杆本无情,只因凭栏者倚栏人多是抚时感事之辈,栏杆就成为寄托文人情思的审美意象。
温庭筠“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②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是闲适凭栏,表达陶醉于旖旎春光的愉悦。晏几道“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③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0页,第328页,第357页,第147页,第1060页,第1060页。是惆怅凭栏,诉说无以排解的春愁。岳飞“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④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第1297页,第1701页,第1473页,第1480页。是郁闷凭栏,极言壮志难酬的痛楚。姜夔“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⑤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第1297页,第1701页,第1473页,第1480页。是伤感凭栏,抒发怀古伤今的忧思。仰俯之间,或为国或为家或因爱或因恨,一片栏杆寄托了文人的几多情思。辛弃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⑥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第1297页,第1701页,第1473页,第1480页。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⑦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第1297页,第1701页,第1473页,第1480页。是悲壮的豪情;柳永“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⑧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0页,第328页,第357页,第147页,第1060页,第1060页。和“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⑨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0页,第328页,第357页,第147页,第1060页,第1060页。是凄楚的离情;杜牧“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⑩”和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⑪是孤寂的悲情;谢逸“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⑫”和李清照“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⑬是婉约的柔情。
如果说诗人骚客因栏杆之外那份难舍的志向、思念、牵挂、忧虑,寄情于仅属于建筑构件的栏杆,吟咏间浑然忘我已经让人见识了他们善于移情至建筑物象并与其同情的习惯,一些文人置身于建筑物象之内,借整体建筑托物言情就足见他们对建筑物象移情之深。
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包括结构方式、空间大小、空间的分割与联结以及室内装饰等方面。作为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它供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活动,同时也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各种感受。人们置身其中,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生活空间,更会把自身的喜怒哀乐与之关联。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乏托建筑物象表达款款深情的名篇。如刘禹锡之《陋室铭》,全文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统领全篇,托陋室言自己傲岸的品格,高洁的操守,淡泊
⑬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的情怀,高雅的情趣。归有光有散文《项脊轩志》①本段引文皆出自陈振鹏等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4-1636页。,其借项脊轩屋内外建筑格局的变化,将一个钟鸣鼎食的封建大家族因衰落而四分五裂的颓败和混乱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惋惜伤感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之后又写了集聚在项脊轩里的淳厚亲情:老妪的善良,母亲的体贴,祖母的疼爱与期望,夫妻二人的唱和相随、相敬如宾。文章无论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都紧紧围绕“项脊轩”展开,但作者的真正意图不是为了表现这间书斋的建筑特色,而是睹物思人,托物言情,通过回忆和描写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人事,表现人世沧桑、亲情浓厚、个人的生活情趣以及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期望。
人对建筑居所的情感不在于其高大矮小、宽敞逼仄、华丽粗陋,而在于置身其内发生的人事,在于这些人事对居住者心灵的触及程度。《陋室铭》《项脊轩志》等一类经典文章描述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或是这个居所给予人的某种实用性感受,它们更要个人的道德情操、处事原则、人生追求和感情世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地,这便是“移情说”的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文学有着三千多年的延绵历史,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则更悠久,而真正让古代建筑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流光溢彩的是古典文学作品。建筑无言,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建筑之美需要发现,建筑艺术的传承需要载体。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古代建筑艺术兰桂相依,在传统文化艺术长廊中相映生辉。
(一)文学因建筑而多姿多彩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时代风貌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②参见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而文学作品又以其独特的审美关照,借建筑物象表现时代特征、历史风云,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同时,文人们还常常赋予建筑物象以浓郁的象征意蕴。建筑艺术使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以建筑物象表现人世变迁。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③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页,第706页,第1060页,第1063页,第714页,第1228页。借写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表现人世的变迁,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李益的“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④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页,第706页,第1060页,第1063页,第714页,第1228页。昔日达贵士女云集的繁华盛地洛桥和金谷园,如今尽管春意盎然却是一派冷落、少有人气,不仅让人感慨时世衰微。杜牧的“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⑤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页,第706页,第1060页,第1063页,第714页,第1228页。勤政楼是唐玄宗处理朝政、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当年何等壮丽、奢华,今日却破败冷落、杂草丛生,无处不凄凉,一盛一衰,写尽大唐的百年巨变。
以建筑物象深化诗文主题。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首先通过对建筑物的描写,引入对深刻主题的表达。“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⑥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页,第706页,第1060页,第1063页,第714页,第1228页。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展现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富丽堂皇、层叠有致的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可见人物身份和居住环境的非同一般。果然,山顶上雄伟壮观的行宫的重重大门,一道接着一道缓缓打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居住的宫殿建筑,可谓是深宫重苑,由此可以想象他们当年生活的铺张和奢华。李益有诗《宫怨》:“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⑦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页,第706页,第1060页,第1063页,第714页,第1228页。宫者,宫殿也。建筑物怎么会怨?诗中写了汉朝的两处宫殿,一是昭阳殿,二是长门宫。前者曾经住着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后者则是失宠于汉武帝的陈皇后的居处,唐诗中常以此泛指得宠和失宠嫔妃的住所。作者欲写长门之怨,先写昭阳之幸,将晴花沾露、暗香袭人、月明歌盛的昭阳殿和无花无月无歌只有慢慢长夜的长门宫进行鲜明对比,借此表现长门宫人的不尽愁怨。诗中没有出现人物,只有对建筑物和环境的描写,但却宫中有人,境中见人。
以建筑物象暗示人物心理。在文学作品中,文人们常常通过对园林建筑的描写,折射人物含蓄内敛的心理,表现一定的象征意蕴。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借庭院的迂回曲折、幽深寂静,表现少妇内心的幽怨和寂寞。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构思委婉含蓄,写景抒情意在言外,借吟咏禅房寺院,暗示寄托于山水的隐逸之情。李商隐的“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⑧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47页,第706页,第1060页,第1063页,第714页,第1228页。,以写廊阁的孤寂冷落,衬托诗人心境的凄楚。王安石的“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⑨唐圭璋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第513页。,以陈后主兴建临春、结绮、望山等华丽楼阁荒淫享乐、不理朝政导致陈朝灭亡之典故,表达自己对盛衰荣辱、人世沧桑的感慨。
文学词汇因建筑而丰富。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是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具体表现 ⑩。在文
⑩参见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89页。学作品中,建筑艺术所表现的崇高或神秘的空间,雄壮或秀美的形体,协调的比例,鲜明的节奏,讲究的均衡布局,浓淡相宜的色彩,或华丽或素朴的装饰,都需要生动而形象的词汇予以表达。在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长期融合中,一批描写建筑物象的优美词汇涌现出来。比如,人们经常用高堂广厦、鳞次栉比、层楼叠榭、钩心斗角、飞檐反宇、重轩镂槛等词汇描写建筑物的空间和形体;用雕梁画栋、丹楹刻桷、飞阁流丹、走鸾飞凤、雕栏玉砌、绣闼雕甍等词汇描写建筑物的装饰;描写建筑物色彩的词汇则更加丰富,诸如金碧辉煌、玉阶彤庭、朱阁青楼、朱甍碧瓦、朱楼翠阁、玉楼金殿等等。
建筑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的文学艺术,其创作内容自然要包含建筑艺术。而建筑艺术所拥有的立体多维、造型多样、色彩丰富、象征意蕴等审美特征,使得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多姿多彩。
(二)建筑因文学而千古流芳
我国最早的关于建筑知识的记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成书于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但这两部著作都是从规划、营造方法的角度对建筑知识予以记录,非专业人士难有兴致批阅。因此,真正让古代建筑千古流芳的是描写建筑物象的古典文学作品。
修建于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项羽入关后便化为灰烬。唐代杜牧根据《史记》记载阿房宫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了《阿房宫赋》。据此,后人得以知晓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的超大规模,“隔离天日”的宏伟气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①本段中引文皆出自陈振鹏等主编:《古文鉴赏辞典》,第1106页。的瑰丽的建筑特色。但凭此赋,阿房宫便可以栩栩如生地矗立于一代代后人心中。地处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也是因为王羲之的一篇《兰亭集序》而居于江南著名园林之列,并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同样因文学的缘故而名扬天下。相传黄鹤楼建于三国时期,后来成为文人登楼揽胜、吟诗作画的地方,历代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岳飞等都先后来此游览并咏诗作词。其中不乏《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黄鹤楼也随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名句而声名远播。滕王阁始建于唐朝,为历代封建士大夫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滕王阁有两座,一座在江西南昌,另一座在四川阆中,都是唐滕王元婴亲自督建。同样富丽堂皇、气象万千,但阆中的滕王阁默默地黯淡于民间,而南昌的滕王阁却名扬天下。个中原因就在于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此文“熔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严整中成行云流水之势”②陈振鹏等主编:《古文鉴赏辞典》,第846页。,无论是写作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堪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伴随着代代后人吟咏《滕王阁序》,滕王阁的名声也越来越响、越来越大。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原为三国东吴的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南朝大诗人颜延之路经此地,曾写诗《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其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现于诗文。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和扬名,始于盛唐张说,开元四年(716),被贬岳州的张说借扩修岳阳楼寄情销愁。工程竣工后,常有才士登楼赋诗,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人先后登楼吟咏,岳阳楼由此定名并开始声名远播。无独有偶,宋庆历三年(1043),滕子京因遭诬陷被降职岳州,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重修岳阳楼。1046年,同样遭贬谪的范仲淹,接到好友滕子京约为新竣的岳阳楼作记的书信,他一口答应,挥毫写下《岳阳楼记》,岳阳楼从此名声大振。
由此观之,古典文学艺术和古代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使得文学之美和建筑之美相得益彰。文人们因建筑物象触动灵犀有感而发,成就千古美文;建筑又因美文而声名鹊起,流芳千古。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这一概念是无法绝对纯粹的,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自然、人情等信息。古典文学则以其特有的灵性,赋予静止的建筑物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在璀璨的传统文化长廊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当人们阅读、吟咏辞彩纷呈、意味隽永的文学作品时,千姿百态的建筑作品也在脑海中鲜活起来。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形成审美同构,在中华悠久而浩瀚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无数华美篇章。人们惊艳于古典建筑的大美,更惊叹于古典文学的大象。
[责任编辑:王 戎]
K203
A
1003-8353(2015)12-0062-06
张泠(1964-),女,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