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艳,高 琴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远德玉技术论思想评析
朱春艳,高琴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819)
摘要:远德玉先生的技术论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基本思想是把技术“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并在此基础上把技术理解为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相应的技术形态论、技术创新论、技术价值论思想。远德玉先生的技术论思想是面向实践的技术研究,全面分析这一思想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技术本质,进而打开技术黑箱、解决技术问题、为未来技术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是理解“东北学派”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技术论;技术本质;技术形态;技术价值
远德玉先生是中国技术哲学界的领军人物,他从“过程论”视角理解技术,与陈昌曙先生一起,开创了“自然改造论”的技术哲学研究范式,是技术哲学“东北学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远先生自改革开放以后一直从事科技史、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论技术》(1986)、《技术选择论》(1994)、《科学技术发展简史》(2000)、《产业技术论》(2005)、《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2008)等成果。全面概括远德玉先生的技术论思想,是理解“东北学派”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前提。
一、远德玉技术论思想的形成与完善过程
19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为中外文化交流创造了机会,东北因其地理位置的便利与日本、韩国等地在技术和文化方面的交流频繁,其中也包括远德玉等人与日本技术论学者的交流和对话。与欧美的“技术哲学”词汇的使用不同,日本一直把对科学技术本质、科技史、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研究称为“技术论”。远先生比较认可这种用法,并认为“对技术的基本看法及其本质的探讨就是技术论”[1]189。
从内容上来说,技术论就是对技术的“时论”和“史论”[2]4。“史论”是现实和历史的对话,而“时论”的文章有当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包含着时代的特定价值。远先生的技术论思想始于1980年代初期提出的“技术是一个过程”的观点,此后经历了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他于1981年在苏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技术史学术交流会上,从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出发,首次提出了技术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本次会议的论文《技术是一个过程—略论技术史与技术论研究》,则是直到2008年才正式发表在《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此后对技术的“过程论”理解“一直成为他研究技术现实问题的基本的指导性原理”[3]8。1982年,他提出应该把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从社会、生产、经济、哲学的不同角度开展技术论研究,探讨技术与这些因素的关系,而不是“仅把技术列为科学的一个层次”[4]1。
1983年,远先生进一步把“过程论”从立场变成方法,来分析技术的本质和属性。他批判了技术作为静态实体的观点,提出要对技术在本质上作动态考察,认为技术在其本质属性上是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手段二者的结合[5]11-15。不久,他又以原始时代的技术、工匠时代的技术与近代技术为例分析了技术在不同时代的特征与发展,提出“技术概念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人们对技术的不同理解,是由于技术形态的不同引起的”[6]74-75。
从整体上看,技术形态的变化是技术体系的演变过程;从单项技术上看,技术形态的变化是技术的潜在价值转换为现实价值的过程。这既是他对1981年提出的“技术过程论”思想的补充,也是对批评者的一个回答。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与陈昌曙先生合著的《论技术》(1986)一书。本书凸显了过程论的视角,论述了技术论中的重点问题包括关于技术的历史发展、本质、属性、分类及其与科学的区别、与自然、社会的联系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技术是从无形技术向有形技术转化、从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的过程,是技术软件与技术硬件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2003年,他对“技术是一个过程”思想又作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技术是目的与手段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条目,指出“目的性在技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相应的手段也在变化,由此才有技术形态的变化”[7]392,并进一步阐述了技术形态论的内涵。时隔20多年,远德玉先生重新关注技术的目的性在技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尽管他在每个时期的研究重点不同,但始终关注对技术本质问题的思考,而随着技术过程论内涵的不断深入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才得以深化。
1980年代中期以后,远德玉先生开始面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新发展,将研究范围延伸到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的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领域。1986—1989年,他和陈先生等国内学者同日本学者开展中日双方的比较技术研究,完成《技术选择论》(1990)一书。在该书中,他初步区分了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重点阐述了技术创新的实现,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问题。
在2001年至2004年间,远德玉先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在技术过程论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产业技术、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联系,并于2005年出版《产业技术论》(与丁云龙、马强合著),“对产业技术这一技术的最终状态进行了整体上的深入研究”[8]96。
二、远德玉技术论思想的基本构成
1.技术本质论
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远德玉先生基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把技术与技术史相联系,始终从技术是一个过程出发来探讨技术论的各方面问题。他一方面否认那种静态看待技术的做法,提出技术是“主体与客体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没有过程便无所谓技术”[1]191;另一方面,他也承认技术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是客观的手段同主观的能力相结合的产物。概言之,“发明、设计本身就是无形技术向有形技术转化、从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的过程”,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主体要素(经验、知识、技能)与客体要素或物质手段(工具、设备、装置)[9]62-65以及技术的目的与手段都只有在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统一[7]392,所以可以称之为动态过程中的统一。
技术的这四个过程的统一说明了技术史不仅要研究“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研究“怎样是”的问题。技术的出现、形成、发展就是技术由主观到客观、从无形到有形、从潜在变为现实的过程。技术的物质手段的发展是技术发展的外在形式,实际上技术的发展要比外在形式的发展更生动、更复杂得多,任何技术过程都是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的集合。“技术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根据人为所设定的目的寻求手段的过程,又是有了手段寻求新目的的过程。”[7]392四个统一进一步总结为技术存在于按照人的目的将自然界人工化的过程之中,因而技术乃是过程的存在。“一项技术是人们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形成的原理,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自然实行控制和改造过程的总和。这种过程不仅是人所创造的,而且又是由人来操作和控制而实现的。”[1]191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这种控制和改造的最佳化过程。技术的原理、手段、操作等作为技术的组成要素并不能代表技术整体,“技术正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技术是一个过程”[9]53。只有当这些要素通过一个特定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发挥作用时,技术才在过程的意义上成为了技术整体。
2.技术形态论
远德玉先生在多处提到把技术形态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重要意义,认为承认技术的动态过程论必然承认技术形态论,而承认技术形态论就是要打开技术“黑箱”,研究不同形态技术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完整地研究技术整体。
技术形态就是技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整体上看,技术是多种技术形态的总和。按照技术过程论来分析工程范围内的技术即狭义的技术,其形态有主观与客观、潜在和现实的区别。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处于过程中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形态:创意、构想形态的技术——技术构想;发明形态的技术——技术发明;设计形态的技术——设计技术;试制和试验形态的技术——试制技术或试验技术;生产形态的技术——生产技术;产业形式的技术——产业技术。每项单个的技术其形态都经历了发轫期、形成期、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发轫期是技术目的、技术原理的提出和形成;形成期是技术原理的现实化、客观化的过程,把技术的主观形式变为客观形式;成熟期则是将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的阶段。
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在形态上的转化就是技术的演化过程。具体来说,主观到客观是由构思与设计到技术发明的过程。潜在与现实是技术发明通过创新实现技术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商业化,转化为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的过程。可以看出,技术发明是客观的,但它的价值仍是潜在的。“从宏观层面来看,技术的现实存在方式则是体系化的存在。技术的演化从宏观层面看,必然是技术体系的转化。”[7]392然而,这里就会存在一个“技术究竟为何”的疑问,因为将技术视为一个过程容易将技术与技术演化等同起来。
3.技术创新论
在远先生看来,技术创新实质上就是在技术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从技术发明到产业技术的演化过程,这也是从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视角的技术创新研究。他区分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延续了动态把握技术的理论特点,把技术创新看作“一种创造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济活动”[10]51,认为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产业化的过程,而且是技术商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这三个过程的统一”[8]99。
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远德玉先生将从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概括为三个横向的阶段和三种纵向的形态的转化过程,用“纵横交错”生动地描述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各种转化[11]32。简言之,技术创新是一个实现现实生产力的技术过程,它的起点是科学原理,终点则是生产技术。这一过程包含了三个阶段,其中技术的潜在阶段是科学原理到技术原理的过程,此时技术潜在地包含着价值,但本质上是受人的目的性的引导。
技术的产生阶段是技术原理到技术发明的过程,通过功效性的引导实现了技术原理的客观化、成果化,但此时的技术仍是单个的技术,它虽有了物质形态,但价值仍是潜在存在着,因为其没有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创新阶段正是使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的阶段,技术从单个、独立的成果变为经济、生产、产业中的链条,实现了技术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变。
4.技术价值论
远德玉关于技术创新的田字形转化模型在技术活动的动态转化过程中,阐释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技术的黑箱问题,回答了科学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转化为现实力量的问题。其中,人在发明、创造、利用科学技术的各阶段,都带有目的性与价值判断,在技术的形成过程中技术负载了人的价值。他在2003年反思技术过程论思想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观点,提出技术是阶级中立的,并非是价值中立的,技术是目的与手段的动态统一的过程的新认识[7]392-393。一方面,技术本身是有价值蕴含的,因为技术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而目的正体现了人的价值;另一方面,这种价值蕴含不是以阶级为标准的,对于资产阶级技术与无产阶级技术的划分没有意义。因此,技术与技术的应用是无法完全区分开的,不同的技术形态有不同的应用目的和价值特征。技术原理、技术发明在成为产业技术之前的价值是潜在的,其价值也是由潜在向现实转化的过程。
在陈昌曙和远德玉看来,技术不仅负载价值,技术价值论还是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他们在2001年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的论文中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指出“技术主要属于实践活动范畴,主要与经济领域相关,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主要不是两种知识体系的不同,技术价值论问题应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中心”[12]39。
这就是说,其一,不能将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归结为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推理逻辑问题。“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不仅包含着知识体系,还需要有物质手段,不仅有智能要素与实体要素,同时是它们的结合,而且是这些要素结合起来的动态过程。”[12]40
其二,技术问题是实践问题,不能仅把技术归结为一种知识。基于对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必要性的认识,技术与科学间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技术具有更直接、更明显的价值性。因此,只从因果性、客观规律性来进行技术论的考察是不够全面的,必须充分反思目的性、功效性、社会经济可行性等人的价值性体现在科学技术活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我国要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求把科技价值特别是技术价值论的研究和宣传放在首位。”[12]42
三、远德玉技术论思想评价
1.从研究视域看,面向技术实践,着眼于理论与现实间的矛盾,是远德玉技术论思想提出的前提。他把技术放到过程中来理解,由此厘定技术的本质,审视技术的形态,解析技术创新问题,透视技术的价值负载。技术形态论是技术过程论的理论基础,要阐述技术是一个过程的合理内涵必定要先阐述技术具有多种形态这一前提。技术创新论是技术过程论思想展开的必然归宿。透过技术过程,会看到技术创新包括了技术自身的、经济的以及管理的创新的各种要素的结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把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
不论从何种意义上看,技术从来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只有将技术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力要素,把技术活动放到社会系统中加以研究,才能认识技术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进而把握整个人类的未来。
2.从内容上来看,技术是一个过程的主张既是远德玉技术论的逻辑起点,又是要论证的对象。远德玉先生对技术问题的探讨,对技术的思考是属于技术认识论的研究范围,他一直在强调他的研究视角,多次提到他是如何看待某个对象、站在何立场理解某个概念。比如,将技术看作一个过程,将技术创新看作一个活动,打开技术黑箱研究技术的不同形态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并且多用系统论的整体思想来思考技术,而对此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缺乏了对技术到底是什么、技术的本质归属的思考。远德玉的技术论思想具有连贯性,从逻辑出发点开始到论证的过程,他的技术思想具有高度统一性,由问题引发问题,是一种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的结合。东北大学李兆友教授作为远先生的弟子,认为远德玉是在同日本学者进行中日技术比较的基础上,从技术过程论转入技术创新的研究,奠定了我国技术论和技术创新哲学的根基。他从远先生的学术经历中得出三点启示:一是坚持研究路径的一贯性;二是要努力跟上国外学术研究的前沿;三是技术论研究必须以不断拓展技术史研究为基础[8]100。
3.从学术风格来看,远德玉先生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现实的结合。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技术论领域不懈地探索,更表现在他始终坚持技术是动态过程的观点。同为远先生弟子的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认为,远先生的“技术论”研究集中体现在“技术过程论”和“技术形态论”思想,认为其中“具有方法论意义而少有本体论意义,在总体上是技术生成论和技术现象论”[3]7。
远德玉先生是一个喜欢自由思考且愿意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谦虚谨慎、理性客观的人。他多次提出,“作为一个学者,要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研究方向,并形成自己的研究路径,对别人的思想观点是否理解,不是看其能否原原本本地叙述别人讲了什么,而是要看能否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2]3-4,能否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去。
远先生的思想和研究是在对别人的批判和质疑中建立起来的,他也接受别人对他观点的质疑,在他的论文集《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的最后,他提出仍需思考的21个问题,也希望有人可以理解、坚持他的立场和研究视角,在一种理论的对抗、论战中不断丰富对技术论、技术问题的研究,进而发展、丰富技术过程论的理论内涵。
远德玉先生的技术论思想的核心就是技术过程论,在这一视角下包含了太多的内涵值得去挖掘。比如,作为过程的技术活动到底是如何展开的,技术过程论视野下的技术本质到底是什么,这到底是本体论的研究还是仅仅是方法论的研究等。明晰技术过程论的思想内涵,探讨该视野下的技术本质,将技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看从而打开技术黑箱,是解决技术问题、为未来技术发展指明方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远德玉.技术是一个过程.略谈技术与技术史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8(5).
[2]远德玉.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明国.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之道[J].东北大学学报,2009(1).
[4]远德玉.技术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M]//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远德玉技术论研究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5]远德玉.关于技术本质属性的探讨[M]//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远德玉技术论研究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6]远德玉.历史的技术[M]//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远德玉技术论研究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7]远德玉.技术过程论的再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8]李兆友.远德玉技术过程论思想评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9]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
[10]远德玉.技术创新的特质与功能[J].求是,2002(6).
[11]远德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田字型模式与动力机制[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5(9).
[12]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7).
(责任编辑孔凡涛)
A Commentary on Yuan Deyu's Thought of Technology Theory
ZHU Chun-yan,GAO Qi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Shenyang 110819, Liaoning,China)
Abstract:Yuan Deyu's ideology of Technology Theory has experienced a constant progressiveness on the basis of regarding the technology as a "process".Taking technology as activities for humans to reconstruct nature,he develops his thoughts on various aspects as technology morphology,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xiology,which forms the practice-oriented research of technology.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his ideology can not on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as a whole, but also open the black box of technology and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paradigm of the Northeast School.
Key words:Technology Theory; technology essence; technology forms; technology value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5)04-0025-05
作者简介:朱春艳(1969- ),女,山东临沂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高琴(1992- ),女,安徽芜湖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