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藏书之策”中“策”字考释

2015-02-28 12:55王圣楠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艺文志班固汉书

王圣楠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汉书·艺文志》“藏书之策”中“策”字考释

王圣楠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汉书·艺文志》总序中,所提出的“藏书之策”中的“策”字的含义,历来人们有两种说法:简策,政策。从文字和文献两方面进行考证,认为:“藏书之策”中“策”应解为“计划”、“策略”、“政策”之义。

班固;《汉书·艺文志》;藏书之策;策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为《汉志》)为《汉书》十志之一,由班固撰写。该书因袭刘歆《七略》,按六略三十八种门类,综录先秦至西汉著述,对学术原委、是非得失和类名意义,都作了简要评述,是研究西汉及先秦学术思想,文化典籍状况的桥梁。唐宋间《七略》亡佚,《汉志》就成为存世最早的古典目录。

《汉志》总序中有“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之语,对于“藏书之策”中“策”字前人观点主要有两种:一,陈朝爵先生在其《〈汉书·艺文志〉约说》中指出:“‘藏书之策’,‘策’,简策也,字本作‘册’,象编简之行,借字作‘策’”[1]。二,马晓斌先生《〈汉书·艺文志〉序译注》中提出:“‘策’,计划”[2]。本文拟从文字和文献两方面对此进行一番梳理和辩证。

一、策为简策说

(一)从字义上说

陈朝爵先生说:“‘策’,简策也,字本作‘册’,象编简之行,借字作‘策’。”“策”为“简策”,确有文字学上的依据。“策”字,《说文》所收其篆文写作,释义:“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段注:“经传多假策为冊”[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策假借为册”[4]。此义还可求证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册”字条引来谛金语:“策本马箠,以同音假借为册”[5]。

又《说文》冊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也。象其扎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3]由以上资料观之,“策”字确以同音常假借为“册”,“册”亦象编简之形。

《礼记·曲礼上》有:“先生书策”之句,孔颖达疏:“策,编简也”[6]。又《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贾公彦疏:“编连为策,不编为简”[7]。又蔡邕《独断上》:“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8]。《战国策·秦策一》“书策稠浊”。鲍彪注:“策,简也,大事书之”[9]。无论是《礼记》《仪礼》等先秦典籍,还是成于西汉的《战国策》,或是与《汉书》同成于东汉的《独断》中,“策”之“简策”义均有使用的例证。

(二)从传世文献说

1.“《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10],我们自可循其行文通例而求解。班孟坚作为汉赋大家,其《汉书》中处处可见对仗之迹:“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11];“存亡定危,救败继绝”[11];“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台”[12];“张灯烛,设帷帐”[12];“撕裂帷席,折拔树林,顿僵车辇,毁坏槛屋”[12];“成形之祸,月以迫近,不救之患,日寖娄深”[12],诸如此类《汉书》中比比皆是。以此推,“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官”与“策”对仗,在词义外延上二者应该是平级的。若“策”释为“简策”,其义太过具体,而“官员”无确指,“简策”的词义外延远远小于“官员”词义外延。且“简策”、“官员”虽然皆为名词,可二者明显不在一个类义范畴。凡此种种皆于《汉书》行文通例有悖。

2.《汉志》云:“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颜师古在“藏书之策”下作注,引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13]。这里的“太常”、“太史”、“博士”是管理国家图书的官员,“延阁”、“广内”、“秘室”是皇家的藏书机构。颜师古作此注时《七略》尚未亡佚(他亲自参与修撰的《隋书·经籍志》明确著录《七略》七卷存世[14]。)《七略》成书离武帝时不远,刘歆与其父亲自参与校书,对当时的情况定是很了解的。如果“策”确为“简策”义,颜师古不可能用官职、宫室对“藏书之策”进行注解,只能是因为此处“策”字并非“简策”义。

由是观之,策确实有简策之义,确实也以同音假借为“册”。但并不能就此便认为“藏书之策”的“策”应释为“简策”。“字或难识,兼有借音”[15]、“古今异言,方俗殊语”[15]古籍阅读中,存在歧解是难免的事。我们惟有从字义沿革、文献史实多方面考量其意义,才能最大限度接近古书原意。综合以上,“策”为“简策”说显然是不成立的。

二、策为策略、政策说

(一)从字义上说

1.《说文解字》:“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段注:“马曰策,以策击马曰敕。经传多假策为冊。又计谋曰筹策者,策犹筹,筹犹筭。筭所以计历数。谋而得之犹用筭而得之也。故曰筭曰筹曰策一也”[3]。

并且“建藏书之策”,据《说文》“建,立朝律也。”段注:“今谓凡竖立为建,许云,立朝律也,此必古义,今未考出”[3]。在《周礼·天官冢宰·大宰》有云“掌建邦之六典”,孙诒让正义:“经例言建者并谓修立其政法之书,颁而行之”[16]。建的本义就是制定朝律,那“建藏书之策”自当解释为“制定藏书的政策计划”。

而且在《汉书》以前,和《汉书》当中,“策”字已开始用“谋略”“策略”义了。如《礼记·仲尼燕居》:“田猎戎事失其策”[6]。郑玄注:“策,谋也”。在班固之赋《答宾戏》:“意者,且运朝夕之策,定合会之计”[17],《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怨陈王不用其策”[18],《汉书·高帝纪》:“拜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不如决策东向”、“遂听信策部署诸将”[11],在以上典籍中“策”义皆是“计划”、“谋略”、“策略”义。

2.清末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指出“藏书之策”的藏,“官本作臧”[19]。许本裕《汉书艺文志笺》中也同意王氏的说法,认为:“‘藏’,后出字,以‘藏’为‘藏匿’之‘藏’,非古也。当从官本”[20]。似乎“藏书之策”的所指又有所变化。据《说文》:“臧,善也”段注:“凡物善者必隐于内也,以从艸之藏为藏匿字。始于汉末”[3]。可见,“藏”为后出字,《说文》也不见著录,确应从官本写作“臧”。但虽写作臧,“藏书之策”之“藏”仍为“藏匿”、“收藏”义。这一点段氏已有指出,亦可证于《汉书》所载刘歆《移太常博士书》:“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21]。

由以上资料观之,“藏书之策”解释为“藏书的政策、计划”在字义上是完全成立的。

(二)从传世文献说

《汉志》:“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13]。《汉志》的这段内容,其实源于武帝元朔五年的诏书。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朔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22]。

另《汉书·楚元王传》载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称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以远矣”[21]。

余嘉锡先生《汉书艺文志索引》提出:“本《志》所谓‘朕甚悯焉’者,即元朔五年诏书也。惟《武纪》及《儒林传》皆无‘书缺简脱’一句,惟《刘歆传》所载《移让太常博士书》有之;而“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二语,又仅见于《儒林传》。同一诏书,分见三处,合而观之,其文乃全”[23]。

这段材料在《汉书·儒林传》是这样的:“弘为学官……乃请曰:‘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悯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义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24]。

这说明武帝批准了公孙弘对博士、太常之所请,并付诸实施且取得了效果。此即刘歆《七略》所谓:“孝武皇帝敕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13]

《隋书·经籍志》亦云:“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犹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25]。

这几段文献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藏书之策”的“策”确是指“计划”、“政策”。并且我们还可从中得知这个“政策”乃是公孙弘等人所议,武帝下令实施的,甚至可知其具体方案。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中引《通典》语:“汉氏图籍所在,有石渠、延阁、广内,贮之于外府。又御史中丞居殿中,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26]。求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武帝所制,不常置。”太常、博士之职皆有记载:“奉常……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27]。

《汉书·百官公卿表》和《通典》中关于太常、博士、御史中丞等职官的记载,更是在制度上证明了《汉书·儒林传》所载博士、太常之实。从而更进一步证明“建藏书之策”,“策”乃是“政策”、“计划”之义。

三、结语

以上分析可知,“策”确实有“简策”之义,此义亦为古书常用,但仅有文字考证而缺乏可靠的文献材料支持,我们还是不能把“藏书之策”的“策”释为“简策”。“策”释为“政策”、“计划”不仅在文字上有其考,更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提供证明。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陈朝爵.汉书艺文志约说[M]//二十五史艺文志经籍志考补萃编本:第5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6.

[2]马晓斌.汉书艺文志序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96,85,77,118.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515.

[5]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663.

[6]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M].郑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39,1240,1613.

[7]贾公彦,疏.十三经注疏·仪礼[M].郑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72.

[8]蔡邕.独断[M]//四部丛刊三编·子部.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9]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1.

[1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6.

[11]班固.汉书·高帝纪[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25,52,30.

[12]班固.汉书·外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928,3977,3979.

[13]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701,1702.

[14]魏征.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991.

[15]班固.汉书·序例[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2-3.

[16]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58,59.

[17]班固.汉书·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4226.

[18]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75.

[19]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865.

[20]许本裕.汉书·艺文志笺[M]//二十五史艺文志经籍志考补萃编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48.

[21]班固.汉书·楚元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69.

[22]班固.汉书·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1.

[23]尹海江.汉书艺文志辑论转引余嘉錫汉书艺文志索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02.

[24]班固.汉书·儒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593-3596.

[25]魏征.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905.

[26]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0.

[27]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2:725,726.

The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Ce"in"Cang Shu Zhi Ce"ofHanshu Yiwenzhi

WANG Sheng-nan
(School of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nxi 710100)

In the preface ofHanshu Yiwenzhi,it mentioned that the meaning of"ce"of"cang shu zhi ce". There are two statements constantly of this meaning,it's"Bamboo slip"and"policy".To research from script and literature,we can consider the meaning of"ce"of"cang shu zhi ce"is"plan","strategy"and"policy".

Bangu;Hanshu Yiwenzhi;cang shu zhi ce;ce

H028;G256.1

A

1673-1883(2015)04-0093-03

(责任编辑:董应龙)

2015-09-11

王圣楠(1990-),女,河南西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学文献整理。

猜你喜欢
艺文志班固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班固救马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孝继父业的班固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班固智夺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