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如
(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论国学经典中“诚信”观念的当代价值*
林倩如
(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传统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是传统诚信观念的新生和发展。通过阐释国学经典中诚信观念的内涵及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意在发掘其在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下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的意义,从而达到宣扬国学中传统诚信观念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有效方式的目的。
国学经典;诚信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价值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其中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和人生社会哲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诚信观念是国学经典所传载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中国文化中“诚”曰内思,而“信”曰外行,“内诚于心,外信于事”。诚信是内心的无欺和外在行为的统一,即主观无妄且客观践约,言行一致。《礼记·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思是所谓诚就是不要自己有意隐瞒、欺骗。《国语·晋语》曰“定身以行事谓之信,意思是坚持自己的人格来做事叫作“信”。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诚信”是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它靠什么行走呢。诚信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基本的人品素质之一。
(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有没有时时温习、实践吗?可见,与他人交往不做到诚信就会违背社会认可的准则,与社会伦理相悖,自己都觉得理亏,对不起朋友。
(三)“诚信”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宝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思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政府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老百姓信任政权,是管理国家、政令遵行的根本。
(四)诚信是自然法则,是必然规律的体现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吕氏春秋·贵信》)意思是,天的运行不遵循规律,就不能形成岁时节令;地的运行不遵循规律,草木就不能长大。春天的特征是风,风不能按时到来,花就不能盛开,花不能盛开,那么果实就不能生长。夏天的特征是炎热,炎热不能按时到来,土地就不肥沃,土地不肥沃,那么植物生长成熟的情况就不好。秋天的特征是雨,雨不能按时降下,谷粒就不坚实饱满?谷粒不坚实饱满,那么五谷就不能成熟。冬天的特征是寒冷,寒冷不能按时到来,地冻得就不坚固,地冻得不坚固,那么就不能冻开裂缝。天地如此之大,四时如此变化,尚且不能以不遵循规律生成万物,更何况人事呢[1]?诚信是自然规律作用的体现,自然法则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似乎是按既定规则在运行,破坏既定规则自然现象就不存立了,人类社会的运行也须如此。
诚信观念在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主流文化推崇的价值观念之一。统治者出于“以德率政”统御社会的政治需要不断地强化它的主流价值导向,使之以社会纲常的形式居于社会道德的主导地位,在社会心理层面诚信逐步成为传统文化价值判断的习俗,在人格层面诚信成为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诚信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诚信是统御天下的基本政治伦理
传统社会认为治国理政应讲诚信,这是统御天下的基本政治伦理。政治伦理即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孔子认为为官之道,要取信于民,“道千乘之国,敬事有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为政》)荀子也主张诚信应用于治国平天下,认为:“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荀子·王霸篇》)
(二)诚信是社会运行的主要纲常
纲常是社会生活主要的、一贯的运行基本规则。传统社会的纲常概括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可见,“信”即诚信赫然在列。管仲也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意思是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须得人人遵循。
(三)诚信是个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品质
传统社会认为一个“君子”,即德才兼备者,人人都须努力效仿的人格模型,必须兼备五种基本的道德品质“恭、宽、信、敏、惠”,诚信是必须的个人品质。历代国学典籍和名人对诚信作为个人立身行事的必备素质都有阐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春秋谷梁传》)大意是不能守信,就不要说出那样的话!这是代表战国时期对诚信的论断。“可言不信,宁无言也!”(《大戴礼记》)意思是如果说话不能践诺,那就不要说话!这代表汉代对诚信的观点。宋代程颐讲:“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这话是说没有人不讲忠信,不能立身于社会。由此看来,诚信不仅是个人品格的高层次要求,而且是立身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当代中国社会诚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各方面利益深刻调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诚信观念在经济、政治、道德风气领域受到强烈冲击,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1.近年来,经济生活领域诚信缺失的现象尤为突出。(1)产品信用危机。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特别是食品、药品领域的假货、歪货让消费者深受其害,令百姓深恶痛绝。(2)商业信用危机。生意上恶意的骗约、欺诈、违约、毁约等商业失信行为屡见不鲜,破坏了市场平等竞争的规则,扰乱了市场秩序。(3)资本市场信用危机。上市公司造假已成为通病,上市公司编造故事,虚增利润,隐满重大事项,违反《证券法》等相关关法规,破坏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广大投资者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挫伤。(4)金融信用危机。金融领域中,非法集资诈骗、票据诈骗、货款诈骗等屡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假借各种名目脱逃银行债务的行为[2]。
2.政治生活领域也存在诚信缺失。少数党政领导和国家工作人员对群众不是诚心诚意,而是口是心非,欺上瞒下,言行不一,弄虚作假,不务实效。好大喜功喜欢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甚至以公权寻租,大搞钱权交易腐败行为,极大地污染了社会政治生态,也影响到政权的诚信。
3.道德风气领域诚信弱化。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深刻转型期,体制机制的转换转轨,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度调整,给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深刻影响。社会的道德观念遭遇利益关系调整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双重冲击,“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出现缺失和缺位等现象。一些人过度追逐个人经济利益,钻制度和规则的空子,唯利是图甚至铤而走险,通过违法犯罪的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诚信道德规范弱化和价值理念错位。人们对诚信的自觉坚守产生动摇和怀疑,导致社会风气呈现诚信不彰现象,投机取巧作祟的不良倾向。
(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诚信观念缺失、信用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健全三个方面。
1.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确立时间不长,市场规则意识、诚信交易观念缺失。不愿踏实干事业,而是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贪图一时蝇头小利,因自己私利至上,出现失信行为的就多了。再加上,失信成本偏低,就导致诚信缺失现象愈发严重。
2.我国信用制度的不健全是诚信缺失制度原因。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建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为个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一旦违信就可能受到追查和严格惩罚。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社会信用评价制度,难以给失信者及时、准确的惩处。
3.我国法制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制加以规范和保障,法律制度健全是市场经济完善的重要制度保证。目前,对诚信缺失的处罚仍停留在道德层面多一些,在法律制度层面还没有形成刚性的规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用法制来强化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使市场主体之间诚信交易,等价交换,维护市场运行的自身规律,保证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人大已经开始部署保证市场诚信的立法工作,这对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趋向,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存在重建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提出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建设要求,其中“诚信”被作为核心价值之一提了出来。传统的诚信观念对当今核心价值的“诚信”有何意义,我们需要深入研究。
(一)传统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的根基
中华民族历来视“诚信”为立身之本和德性之根,历经千百年时代变迁,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传统的诚信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人修身立命、根深蒂固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伦理是非的评判准则。
传统文化从蒙童教育到儒家经典都贯彻着诚信伦理观念,为中国社会夯筑了坚实的诚信价值观、伦理观和政治观。比如,《三字经》中有“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之言,明确要求幼儿从小记住,而且连次序都不能出错。《千字文》中有“尾生岂信”的典故。《庄子》中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相约在桥下约会,不幸的是桥下涨水了,可姑娘却迟迟没有来赴约,尾生坚守诺言不肯离去,竟然溺亡而不弃。这尾生尽管有些死板,但其坚守信诺的精神可取可学。《弟子规》中有“首孝悌,次谨信”,有“凡出言,信为先”,都是教化我们要守信用。《德育启蒙》也颂扬守信,鞭打失信,说“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论语·卫灵公》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成为个人行为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这段话的大意是:子张请教怎么做才能行得通,孔子谆谆教诲说:言语要忠诚老实,行为要忠厚严肃,做到这点,即使到它国异邦也没有问题;相反,说话欺上瞒下,骗左哄右,行为刻薄轻浮不老实,就是在人人熟知的本土本乡,也麻烦。所以,脑子里时时刻刻想着诚信,把诚信摆在自己眼前,刻在自己的车上并照此去做,走到哪都能行得通。国学经典关于“诚信”的典故、箴言、论断,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一生恪守,代代相传。诚信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血脉中固有的文化基因,不可割舍。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营养成分,转化为当今社会的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血有肉,生动丰富,充满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张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是传统诚信观念的新生和发展
传统的诚信观念是在农业社会和专制政治的条件下产生的,不可避免要打上当时社会的烙印。在当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诚信”观念的内涵必须继承传统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再获新生。
当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3]。“诚信”具有时代的内涵。
从公民层面来看,诚信是立人立业之本。传统道德反复讲“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道德品性,才能表现出较高的道德品行。诚信不仅是理念也是一种行为,是对人、对事所持有并表现出的真诚与尊重。社会是由每一个公民所组成的,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诚信做人,相互间才能得到理解与信任,进而才会相互尊重与友善;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诚信做事,齐心合力才能成就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中国的伟大复兴。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诚信是社会和谐、强国富民的保障。其一,诚信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持续高速发展。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确保经济主体按照契约的要求履行自己义务,才能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诚实守信不仅是国家、企业良好形象,还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基本特质,在提升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二,诚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们的自由、公平、正义、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国家制度。公共权力更真实为人民大众所有,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委托,政权的合理性来自人民的信任,失去人民的信任,政权的合法性就不能成立。所以,诚信便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政治伦理精神,没有诚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便无从谈起。其三,诚信是社会和谐的道德根基。诚信是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和伦理精神,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确立具有基础性、根源性的地位。如果社会诚信的缺失,将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弄虚作假、道德沦丧、违法乱纪、犯罪高发,社会生态遭受破坏,社会和谐不可而言。
(三)以宣扬国学中传统诚信观念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升温,传统文化又开始回归。国学中传载的“诚信”观念是中国社会熟悉而又亲切的本土素材,有大众的基础,所以借宣扬国学中的诚信观念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的培育和践行不失为很好的办法。通过鼓励支持国学诚信观念的宣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培育营造舆论环境、社会环境,有助于其茁壮成长。
现今,有关国学诚信观念的传播途径和形式多样化,主要有:一是政权倡导,政府支持国学研究、学习、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国学普及活动。二是学校加强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在各级学校成为校本课程,国学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诵读、演讲、讲座等形式,把学校国学教育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三是媒体加大国学宣传。当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大众传媒发达的时代,有多样化的现代传媒形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认知层次的信息需求。比如,文化名家通过电视讲坛方式解读古典名家名著,电视剧、电影翻拍国学经典故事,平面媒体出版国学题材通俗读物,网络、移动多媒体宣传国学等。这些生动丰富的国学诚信教育形式,无疑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大有裨益。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和平鸽.笃信[EB/OL].[2015-09-09].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0802b0102vj3j.html.
[2]单晓敬.如何改善企业信用缺失?[J].中国包装,2010(10):18.
[3]娄勤俭.诚信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N].2013-06-03.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Good Faith"in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LIN Qian-ru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 610059)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onesty and credit is the foundation of"good faith"of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and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onesty.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concept of honesty and faith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of"good faith"under the situation of lack of honesty in today's society.Thus,it is hoped to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onesty as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of"good faith"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anner.
the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the concept of integrity;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contemporary value
D64
A
1673-1883(2015)04-0029-04
(责任编辑:董应龙)
2015-10-09
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中华经典诵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的研究”(项目编号:CJS14-077)成果之一。
林倩如(1987-),女,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