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友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转型发展中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
——以西昌学院为例
张千友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根据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实际要求,结合西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总结西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其成效,同时分析了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顺利实现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类型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为促进校企合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及法规。1995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002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又提出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4年6月,国务院、教育部提出,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在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政府引导不够、企业需求不强烈、学校服务能力不高等原因,导致合作对象不好找,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层次不深入、合作方式不丰富、合作项目单一化、合作时间短暂等诸多问题普遍存在,结果大量出现了校外实习“放羊式”、实训基地形式化、实践教学难实施、教师挂职锻炼走过场、兼职教师来源非企(行)业等,严重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西昌学院自2003年专升本以来,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方向,并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应用型本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十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西昌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环节上主要实施全面深入合作模式,即通过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师资、共建课程、共管教学、共融文化、共建实训、共谋就业、共建评价等活动进行全面合作;在合作形式上,同时兼顾“订单”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共同研发模式;在合作区域上,选择本地企业就近合作与异地校企合作相结合;在合作主体上,培育校企合作、校事合作、校地(县)合作等多元化合作主体。西昌学院与不同的合作主体开展合作项目各有侧重,在与企业和事业单位探索校企合作项目的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合作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合作实施教学活动;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在与县域经济体开展校县合作项目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合作科学研发、合作完成横向课题、合作完成社会服务功能等。
西昌学院这些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富有启发性,对这些成果的归纳、总结和系统梳理,十分及时,也非常必要,对学校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地方本科院校拓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促进地方院校实现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对探索和完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率先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合作办学有“法”可依
学校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主体,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应该率先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合作办学有“法”可依。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样,通过制度管人管事也是学校实现有效管理,低成本管理的科学途径。西昌学院自2003年升本以后,坚持“合作办学,制度先行”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和酝酿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实训等管理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经过各系部的反复讨论,与合作企业的深入座谈,完成了前期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2004年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的讨论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运行和修订工作,最终在2006年先后出台了《西昌学院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西学院教〔2006〕19号)、《西昌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西学院教〔2006〕20号)、《西昌学院师范教育专业实习工作暂行规定》(西学院教〔2006〕27号)等规范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的相关文件。为了适应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在结合上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2009年又出台《西昌学院实践教育拓展课学分认定暂行办法》(西学院教〔2009〕21号),最近,还向各个二级学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通知》(实践教学管理科〔2013〕006号),以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中来。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学校合作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学校合作办学的成效。
(二)狠抓实践基地建设,打造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同体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客体,也是学校实现合作办学的载体。校企合作成效高低与合作企业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探寻、吸引各类型的企业成为学校合作办学的对象。西昌学院专升本以来,先后挂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0余处,其中建立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
面对众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坚持“广揽、勤管、慎用”的建设方针。“广揽”就是鼓励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实际,广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企业形成多维的合作关系。“勤管”就是要求二级学院对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强管理,对签订正式合作关系的企业的基本情况、接纳实习实训学生的能力和意愿、企业兼职师资培训情况、实习实训费用的结算等内容要经常交换意见,加强沟通和联系。学校还拿出专门的经费投入到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012年度,学校投入200余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企业开展基地建设。学校对投入合作企业的财政经费坚持专款专用,严格监督经费的使用和开支情况。“慎用”就是指派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训,要求严格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刚性,学生实习实训期间一定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选择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学生授课要符合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保证优秀骨干技术人才上讲台,进课堂。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于合作企业的意见要做到多方求证,而不仅仅听取一家之言。
(三)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不断丰富合作办学内涵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西昌学院主要采取全面合作模式,同时也兼顾“订单”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共同研发模式以及校地(县)合作模式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并存。西昌学院与不同的合作主体开展合作项目各有侧重,在与企业探索校企合作项目的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合作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合作实施教学活动、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在与县域经济体开展校县合作项目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合作科学研发、合作完成横向课题、合作完成社会服务等。
(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校地(县)合作硕果累累
西昌学院地处民族地区,坚持以“立足攀西、面向四川、服务西南”为服务面向,利用学校多学科综合性办学特点,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或者直接转化科研成果,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攀西地区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具有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学校深入挖掘攀西地区的资源优势,先后与凉山州盐源县、普格县、布拖县等县(市)建立校县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各县域经济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西昌航飞食品就是西昌学院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晶,目前以航飞苦荞茶为主题的苦荞产业吸引了大大小小的加工销售企业100余家,提供数万人的就业岗位,苦荞已经成长为凉山的重要产业之一。
学校不仅在凉山州内开展校县合作,还将校县合作的项目推进到四川甚至西南地区。2012年,学校与甘孜州九龙县开展校县合作关系,合作期间,先后完成《九龙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高培训班、小学音体美教师素质提高培训班、九龙县村干部培训班等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正如九龙县委县政府所言“真情真意系高原,倾情倾智助发展”。
(五)创新异地合作办学模式,开辟西部高校与发达地区合作办学新天地
西昌学院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地处省会以及一线城市的高校相比,学校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学校在周边区域建立的校企合作企事业单位规模大多偏小,管理模式相对陈旧,与国际先进生产管理经验脱节。如何让西昌学院的师生切身感受现代商品经济的浪潮,让内地高校共享发达地区的现代商业模式与经济信息,让在校学生学习到最先进、最实用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一直是学校合作办学面临的难题之一。为此,学校先后到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考察调研。最后,确定在江苏无锡建立异地合作办学的试验基地,选派学校艺术学院的师生在无锡市梦回江南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共建“梦回江南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实践实训基地”,从此,拉开了学校异地合作办学的序幕。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领域和合作的方式,先后推荐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酒店管理、体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专业进行合作,并且选派学校教师到无锡各大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校企合作办学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在数量上校企合作办学具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校企合作的档次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西昌学院先后挂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0余处,但是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和建立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偏少,各自都只有1个,而且是同一家企业(西昌华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与西昌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西昌学院目前具有11个二级分院,5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农、管、文、教、经、艺8个学科门类,40个二级学科;近年来,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 000余人。截止2013年底,西昌学院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总数为116个,全校平均每个实践教学基地要承担137人次/年,而且还不能保证这些校企合作企业都能够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因此,学校合作办学企业的数量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合作办学企业的档次更应该提高。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建成40家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10余家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校企合作办学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企业作为经营实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校企合作办学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离不开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如果学生到企业仅仅开展观摩实习,走马观花,达不到实习实训的目的;如果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企业需要选派专业辅导老师,也许能够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但是,企业也会因此耽误工时工期,浪费材料,还可能涉及商业机密、技术专利泄露风险。解决的办法只有学校加大合作办学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的损失。以西昌学院为例,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投入专门基地建设经费不多,有些实践教学基地甚至主要依靠学校老师、校友等私人关系资源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在2011年投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果平均分摊到每一个实践教学基地,投入的费用并不高。
(三)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还未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学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校企合作事宜。校企合作工作由分院教务科、学校教务处、科技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尤其是跨学科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仅仅依靠某一家二级学院或者系部,工作难以推进。比如,西昌市百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打算与西昌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但他们的食用菌种植需要联系学校农业科学学院,食用菌深加工以及相关产品开发需要联系轻化工程学院,而产品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等环节又要联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因此,目前校企合作工作仅仅停留在分院层面,影响了校企合作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学校分管校领导—教务处、科技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分院级分管领导共同参加的校企合作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层层落实,需要学校出面协调的学校出面,需要分院出面协调的分院参与,需要职能部门出面协调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
(四)校企合作办学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校企合作,制度先行。学校目前专门规范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只是出台了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文件。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等内容主要依靠校企双方签订的合同来约定,在学校层面和分院层面都没有建立关于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一般管理办法,在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合作环节的取舍上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在合作办学经费的使用上缺乏计划性,在校企合作办学活动的推进上存在盲目性,在校企合作项目验收上缺乏客观性等等,这些行为的结果导致校企合作办学效果不佳。
(五)校企合作办学绩效评价有待进一步优化
本文认为校企合作办学绩效评价是指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对学校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办学前后的工作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获得的提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与评价。这涉及到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而目前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绩效评价方式单一,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等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六)校企合作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实习实训,一方面是师资缺乏,真正具备“双师”、“双能”素质的教师非常缺乏;另一方面是设备缺乏,由于历史欠账,办学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很多学科专业实践实训设备与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短板所在。尽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一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但仍然存在“空壳”、“挂牌”实训基地,实训效果难以监督等很多问题。破解上述难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教育资源供给主要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以及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激发各种社会资源流入普通高等教育。地方本科可以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即向地方优秀企业购买学生实习实训服务“产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或者学校)内部难以完成,完成得不好,或者完成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应该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具体来说,地方本科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将实习实训项目外包给优秀的企业,由企业方提供师资、设备以及实训场所,负责完成学生实习实训项目,学校负责考核学生实习效果,验收实训项目并支持企业相关费用。
校企合作办学过去主要是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才刚刚开始,西昌学院的探索和实践也走了不少弯路,一些做法也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在今后与全校教职员工一道,与各兄弟院校一起,共同探索和实践,真正办出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赵善庆.校企合作模式的完善与实施[J].中国高校科技,2014(3):51-53.
[2]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赵善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设[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3):73-75.
[4]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障碍和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6-10.
[5]张千友.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职教论坛,2014(21):14-18.
[6]夏明忠.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办学特征[J].决策咨询,2014(5):87-92.
[7]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二次转型的探索[J].决策咨询,2014(2):44-4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Local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bout the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Based on an EmpiricalAnalysis of the Xichang College
ZHANG Qian-you
(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colleges,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Xichang College,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at the same time,it also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efforts. To expect exploring the local colleges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can play a valuable role,smooth implement the transi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ypes of colleges.
local college;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647;F279.277.1
A
1673-1883(2015)04-0136-04
(责任编辑:孟丽涛)
2015-09-28
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职业技术本科内涵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438);“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评价长效机制的建立”成果(项目编号:446)。
张千友(1979-),男,四川三台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山地经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