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公宴诗体式的演变

2015-02-28 12:33:04张炜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五言

张炜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论魏晋南北朝公宴诗体式的演变

张炜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公宴诗这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在魏晋南北朝经过了五言到四言,又向着五言回归,与四言并行的历史过程。正是由于公宴诗创作和接受群体皆处在上层统治阶级中心地带这一特殊性质,其体式演变与政治气候、政治事件等政治因素息息相关:大体上当需要恢复雅颂传统、重建统治秩序之时,四言公宴诗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当雅颂传统的影响力减弱,宴饮活动与政治时势暂时疏离,君臣沉浸在诗酒酬唱的欢愉时,五言公宴诗便得以大行其道了。

公宴诗;四言;五言;体式;演变

公宴诗成形于建安时代,自产生之初就多以五言诗面目出现,然而它的源头却来自《诗经》中《小雅·鹿鸣》《豳风·七月》《大雅·宾之初筵》等篇以及《楚辞》中《招魂》等篇中饮宴场面的描写。公宴诗在两晋继续有一些作品在王室与大臣之间产生,体式却面目全非,一变而为几乎清一色的四言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梁、陈时代才得以改变,五言公宴诗在梁、陈君臣的歌舞欢宴之中悄然回归,与四言公宴诗并行于当时。就这样,公宴诗这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在魏晋南北朝经过了五言到四言,又向着五言回归,与四言并行的历史过程。在唐代诗歌高峰到来前的准备阶段,公宴诗就像是一面名贵华丽而又铜锈斑驳的古镜,折射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层中心地带的政治人物们在政治主张和文学风尚等方面心态上的变化。

1 建安公宴诗多为五言

建安公宴诗以五言为通例,首先和建安文人的文体观念有关。《典论·论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说明时人对文体有通达的认识,而五言诗在创作时也更能满足“诗赋欲丽”的要求。相比之下,四言诗以典重、庄严擅长,生存空间便被五言诗所挤压,即使在公宴、赠答这样正式的场合也不能幸免。

其次,建安公宴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带宴饮性质的诗中以“欢乐”为主题的精神本质,与当时流行的五言诗体相结合。魏国君臣的宴会多具有文学集会的性质,并不那么庄严肃穆,气氛往往是十分融洽的,这一点从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王粲《公燕诗》道:“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愬杯行迟。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今日不极欢,含情欲待谁。”[1]360这段文字记录了宴会气氛的转化过程:先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然后随着音乐的引领,君臣共同感叹人生之悲哀和欢聚的短暂,接着转化成及时行乐的动力,大家相约不醉无归。此刻,帝王主持的酒宴已经不是肃穆恭谨的仪式,而是君臣之间交流内心感受、友朋般酣畅淋漓的场合。在“五言腾涌的时代”,这样的氛围如果用四言诗来写作,无疑是不合时宜的。正因为此,建安公宴诗偶有用四言体的大多为主持宴会的帝王所作,其主题往往较为严肃,如曹操著名的《短歌行》表达的是“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这样严肃的政治主题,以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样的帝王情怀。曹丕的《短歌行》应为模拟其父《短歌行》所作,诗中句意也多处承袭曹操原作,同时还借助曹操诗中句子进行改造,用来表达对曹操的伤悼怀念,如“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四句就是改造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及“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将原诗中对招揽人才的渴望改造成对父子之情的深切怀恋,用游鹿衔草呼唤小鹿和飞鸟归巢喂养雏鸟来表达父子深情。《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王僧虔《伎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贵官即魏文也。此曲声制最美,辞不可入宴乐。”[2]360之所以其辞不可入宴乐,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哀思伤感与一般的宴会气氛格格不入。至于魏明帝曹睿的《短歌行》,借咏燕以喻君子,宣扬“归仁服德,雌雄颉颃。执志精专,吉行驯良”“不规自圆,无矩而方”等“君子”的行为标准,说教气息浓郁,距离建安公宴诗的主流更相去甚远了。

第三,公宴诗中的山水描写增多,是汉代五言诗传统的延续。《诗经》中描写宴饮场面的诗一般不对宴饮的环境作细致的描摹刻画,只是点出那个所处的环境,如《豳风·七月》中的“(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有的则根本不提宴饮环境,如《小雅·瓠叶》等。建安公宴诗则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对饮宴环境的刻画上,如陈琳《公燕诗》全诗共二十句,而其中“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这十句皆为模山范水,篇幅占了一半。此外,曹植《公燕诗》中“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1]449-450一段更成为写山水的经典之作,篇幅也占了全诗的半数以上。

2 两晋公宴诗统归四言体

两晋时代,由于长期动荡不安,历代皇帝善始善终者甚寡,因而公宴诗的数量不算太多,所存者总共也不到二十首,但却尽数为四言体,与建安公宴诗五言诗一统天下的情形截然两途。前后相连的两个时代之所以在公宴诗的体制上泾渭分明,主要是晋朝历代统治者身体力行并大力祖述前王、提倡复古的结果。

首先是司马懿的首倡。司马懿雄才大略,早有取曹魏政权而代之的志向,这一点在文学上,特别是四言诗公宴诗的创作上早已露出端倪。据《晋书》记载,司马懿“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3]7此诗气魄宏大,有帝王睥睨天下、吞吐八荒之概,最后两句自谦告老之辞已经无法掩饰昭然若揭的野心。

其次是晋朝君臣对司马懿仪范的追摹和对雅颂传统的回归。晋初武帝曾召集荀勖、张华等大臣改造雅乐,对曹魏时代的雅乐歌诗进行复古式的改造,其中就包括以宴饮为题材的《鹿鸣》:

及晋初,食举亦用《鹿鸣》。至泰始五年,尚书奏,使太仆傅玄、中书监荀勖、黄门侍郎张华各造正旦行礼及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荀勖云:“魏氏行礼、食举,再取周诗《鹿鸣》以为乐章。又《鹿鸣》以宴嘉宾,无取于朝,考之旧闻,未知所应。”勖乃除《鹿鸣》旧歌更作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宗之义。又为正旦大会、王公上寿歌诗并食举乐歌诗,合十三篇。又以魏氏歌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以问司律中郎将陈颀。颀曰:“被之金石,未必皆当。”故勖造晋歌,皆为四言,唯王公上寿酒一篇为三言五言焉。[3]441

荀勖所作新乐,除《上寿酒歌》外皆为四言诗。同样,荀勖《从武帝华林园宴诗》二章亦为四言,且形式整饬,实为开后世四言公宴诗风气之作:

习习春阳,帝出乎震。天施地生,以应仲春。思文圣皇,顺时秉仁。钦若灵则,饮御嘉宾。洪恩普畅,庆乃众臣。

其庆惟何,锡以帝祉。肆觐群后,有客戾止。外纳要荒,内延卿士。箫管咏德,八音咸理。凯乐饮酒,莫不宴喜。[1]592

比较荀勖这两首公宴诗与司马懿所作,形式上有三点一致的地方:第一,皆为四言十句;第二,皆为两句一联;第三,皆为隔句押韵,一韵到底。内容上看,司马懿所作自述英雄业绩,充满了乱世豪雄统帅天下的风度气概,行文简洁、直抒胸臆,而荀勖所作意在歌功颂德,渲染君主仁德及其与众臣同乐的融洽场面。荀勖还有一首关于华林园的诗,为侍奉晋武帝所作《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逯钦立先生认为这一首与《从武帝华林园宴》为同时所作:“此与上篇当为同时之作。盖一用四言。一用五言也。”逯先生所言不知何据,然愚以为恐非是。《从武帝华林园宴诗》明言“天施地生,以应仲春”,指明是在仲春所作,而此篇题目即已言明从皇帝游的时间为“三月三日”,时间一先一后明矣;且《从武帝华林园宴》题名为“宴”,诗中又有“钦若灵则,饮御嘉宾”“凯乐饮酒,莫不宴喜”等诗句,而后者“玉辂扶渌池,临川荡苛慝”之句显然为游览写景所作,题材内容截然不同。两诗一为四言、一为五言,正好可以说明当时公宴诗刻意使用四言体为专门之体的事实。再看王济的《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

蠢尔长蛇,荐食江汜。我皇神武,泛舟万里。迅雷电迈,弗及掩耳。思乐华林,薄采其兰。皇居伟则,芳园巨观。仁以山悦,水为智欢。清池流爵,秘乐通玄。修罾洒鳞,大庖妙馔。物以时序,情以化宣。终温且克,有肃初筵。嘉宾在兹,千禄永年。[1]597

王济又有《从事华林诗》:

郁郁华林,奕奕疏圃。燕彼群后,郁郁有序。[1]597

逯先生在此诗后提出:“《初学记》引上诗作从事华林园诗。此四句盖上诗佚文。”观此二篇,内容同为公宴,形式同为四言,且上一篇体制较长,有换韵现象,逯先生之言甚是。

晋武帝司马炎在平时也注重以《诗经》中的诗篇笼络安抚皇室成员,他曾在正式场合称引《小雅·棠棣》:“三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蚀之。立皇子裕为始平王,安平穆王隆弟敦为安平王。诏曰:‘宗室戚属,国之枝叶,欲令奉率德义,为天下式。然处富贵而能慎行者寡,召穆公纠合兄弟赋《棠棣》之诗,此姬氏所以本枝百世也……’”[3]44《小雅·棠棣》有“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等诗句,显然带有公宴诗的成分,而这种成分在《小雅》中最为集中。上行下效,帝王对于《小雅》的推重和喜爱对晋朝公宴诗四言体化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3 宋、齐、梁、陈公宴诗体制的分化

从刘宋时代起,四言公宴诗一统天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五言公宴诗渐渐进入朝堂之上,开始与四言公宴诗并行,但此时的四言公宴诗仍以典重为主,以颜延之为代表。据《新唐书·艺文志》,颜延之有《元嘉西池宴会诗集》三卷,[4]1620他的公宴诗成就也被后人所肯定,刘熙载就说:“延年诗长于廊庙之体。”(《艺概·诗概》)这和谢灵运四言赠答诗的情况有些类似。同时代两大诗人分别以不同的题材在四言诗领域中一枝独秀,出现这种现象既是巧合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宴诗本身和政治关联极其密切的特殊性。公宴诗,吕延济注释曹植《公宴》解释为:“公宴者,臣下在公家侍宴也。”(《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影印《四部丛刊》本)胡大雷对《文选》诗“公宴”一类定义为“吟咏参加公卿或帝王所召集的宴会。”[5]可见公宴诗本就是帝王公侯和王公大臣们之间聚会的产物,其创作的场合往往处在政治权利的中心。如果再以带有美刺意味的四言来创作,政治意义则更加浓郁。

颜延之四言公宴诗与现实政治关系异常紧密,如其《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是在文帝元嘉二十年三月,为当时还是太子的刘邵所做的一首释奠诗,其中多处牵涉到了政治时事方面的敏感问题,如第二章写道:“大人长物,继天接圣。时屯必亨,运蒙则正。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1]1226时屯,即时事艰难,实指当时宋军与北魏军队作战节节失利的不利局面,《资治通鉴》一二四卷记载了当时的形势:“春,正月,魏皮豹子等进击乐乡,将军王奂之等败没。魏军进至下辩,将军强玄明等败死。二月,胡崇之与魏战于浊水,崇之为魏所擒,余众走还汉中。将军姜道祖兵败,降魏,魏遂取仇池。杨保炽走。”[6]598又如第五章:“正殿虚筵,司分简日。尚席函丈,丞疑奉帙。侍言称辞,惇史秉笔。妙识几音,王载有述。”《礼记·曲礼上》有言“席间函丈”,是尊师之典。“尚席函丈”一句,是颜延之赞美太子对自己十分尊重,使坐上席的恩德。第六章还有“肆议芳讯”等句,指自己以美好的言辞对太子进言献策。作为股肱老臣,在例行的颂扬之后,以长者的姿态对太子有所勉励,献言进策,反观太子对他也是尊敬有加,甚至有所倚重。从诗中看来,颜延之对当时的太子刘邵是真心扶持,并寄托厚望的,“伊昔周储,聿光往记。思皇世哲,体元作嗣”。后来颜延之看到太子有谋逆征象,为了全身自保,上表请辞,没有得到允许。后太子刘邵果然弑君篡位,任命颜延之为光禄大夫,深为倚重。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验证了刘邵对颜延之的深厚感情。颜延之子参与密谋讨伐刘邵,并作檄文,和父亲站在了对立的阵营中,丝毫不顾及自己父亲的处境。事败后,刘邵拿着檄文质问颜延之,意在试探其忠,禀性耿直的延之直截了当地指出檄文出自自己儿子之手,并无奈地说道:“竣笔体,臣不容不识”,又不无悲哀地叹道:“竣尚不顾老父,何能为陛下。”[7]880刘邵听了此言后竟赦免了颜氏父子,可见颜延之在刘邵心目中的地位。作为文学词臣,能得到当权者如此厚爱恩宠,和颜延之通过这一类应诏诗文表达出的耿耿忠心是不无关系的。庐陵孝献王刘义真曾笼络颜延之与谢灵运等人,与他们“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事泄,为了推脱,又说道:“灵运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云鲜能以名节自立者。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故与之游耳。”[8]422由此可见,在政治舞台上,文士若无过人的谋略和弄权机变的才干,就只能靠润色鸿业的文章得以自立,并成为当权者所需要的政治工具,一旦身后的大树式微,文士们的命运便可堪忧虑了。颜延之公宴诗就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代表。与五言相比,四言公宴诗显然更能满足刘宋集团继承利用儒家礼乐文化加强统治的意图,即《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所言:“国尚师位,家崇儒门。禀道毓德,讲艺立言。”而令颜延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命运沉浮竟然与这些诗息息相关。关于《应诏燕曲水作诗》,有学者指出颜延之在诗中讽刺刘义康集团专权,因而遭到打击报复,导致后来被贬黜。[9]颜延之在诗中极力赞美太子美德和继承王绪的正统合理:“帝体丽明,仪辰作贰。君彼东朝,金昭玉粹。德有润身,礼不愆器。柔中渊映,芳猷兰秘。昔在文昭,今惟武穆。”同时奉劝刘义康恪守本分:“於赫王宰,方旦居叔。有睟睿蕃,爰履奠牧。宁极和钧,屏京维服。”最后又警戒刘义康要自知悔改,不要辜负帝德之宽宏:“途泰命屯,恩充报屈。有悔可悛,滞瑕难拂。”[1]1225-1226正是由于在义康集团擅权时颜延之对太子表现出了坚定的支持,维护其王权合法继承者的地位,当时的太子刘邵对颜延之的感激是可想而知的。后来颜延之父子得以在刘邵弑君篡位后的政治斗争中幸免,也有赖于此。几首四言诗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带来这么多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波诡云谲的政坛经受如此剧烈的人生变故,作为诗人,因口无遮拦又被冠以“颜彪”绰号的颜延之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

实际上,颜延之作《应诏燕曲水作诗》,本意在于维护刘宋王朝的君臣之序,只不过太过直露了些,不会变通,以至于得罪了实权派罢了。明代许学夷说颜延之此诗“其意欲法《雅》《颂》”。[10]113从现存颜延之公宴诗来看,也都是四言,可见颜延之在这一题材上是自觉祖述《诗经》雅颂传统的。

齐梁时代四言公宴诗数量较多,王俭、萧子良、谢朓、沈约这些以文学知名且身居高位的大臣都有一些作品。伴随着时代风尚和永明声律论的盛行,这些四言公宴诗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注重声色音律,辞藻也渐趋华丽。这种趋势到了陈朝更加明显,除了少数释奠诗之外,五言诗几乎占据了全部公宴诗的领地。比如江总,其公宴诗为八首,但仅有一首《释奠诗应令》为四言诗,其余皆为五言诗。

公宴诗之所以出现向五言诗复归的倾向,大体上有这么两个原因:一个是公宴应制诗与释奠诗的分化,一个是对建安诗歌的追摹。

释奠诗延续了两晋以来的传统,全部采用四言体,写得典重恭肃,如沈约《为南郡王侍皇太子释奠诗二首》、萧洽《侍释奠会诗》、何胤《皇太子释奠诗》、陆倕《释奠应令诗》等。而在帝王、太子举行的宴会上所作应制性质的公宴诗却分化成了四言和五言二体。至陈朝,五言诗已经完全成为应制类公宴诗的主流。梁、陈时期应制公宴诗用五言创作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分韵、分题、分物赋诗,带有一定的游戏成分,往往是为庆功、饯行、修禊等而集体创作。梁武帝时名将曹景宗有一次出征凯旋,在为他举行的庆功宴上酒醉,却坚持要求按韵赋诗,结果所赋五言四句震惊朝臣,就是在仓促情境之下急中生智而成功的显例:

景宗振旅凯入,帝于华光殿宴饮连句,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约赋韵。时韵已尽,唯馀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诏令上左史。于是进爵为公,拜侍中、领军将军。[11]780

在酒醉的状态下一蹴而成,使用的自然是自己最擅长也最惯用的诗体,曹景宗此诗得到沈约及众臣的嗟赏,可见此类场合下的公宴诗使用五言体已成为当时君臣的通行之体,习以为常。

在宫廷宴会上分韵赋诗的做法到了陈朝时更为盛行,陈后主更是沉迷于此道,乐此不疲,此类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与晋宋以来的四言公宴诗相去甚远,如《七夕宴重咏牛女各为五韵诗》参与赋诗的有安远侯方华、张式、陆琼、顾野王、褚玠、谢伸、周燮、傅纬、陆瑜、柳庄、王瑳等十三人之多。其诗曰:“明月照高台,仙驾忽徘徊。雷徙闻车度,霞上见妆开。房移看动马,斗转望斟杯。靥色随星去,髻影杂云来。更觉今宵短,只遽日轮催”,[1]2517内容无非酒色香艳之属,诗句不过卖弄艳词丽句及对仗技巧之类,此类诗还有《上巳宴丽晖殿各赋一字十韵诗》《上巳玄圃宣猷堂禊饮同共八韵诗》《七夕宴宣猷堂各赋一韵咏五物自足为十并牛女一首五韵物次第用得帐屏风案唾壶履》《上巳玄圃宣猷嘉辰禊酌各赋六韵以次成篇诗》等等。这种将公宴诗异化成为纯粹的娱乐工具的现象,被魏徵看作是亡国之道,他在《陈书·后主本纪》中说:“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穡艰难。初惧阽危,屡有哀矜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谋谟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古人有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然则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12]80梁代至陈的公宴诗正是在集体娱乐的氛围之下越来越趋向形式上的一致,五言八句之体成为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有学者统计,梁陈公宴诗中五言八句体式就有107首之多,超过半数,其中“赋得”体有67首,并指出这种体式适于宴会上的即兴创作。[13]93-94

以公宴题材模拟建安诗的,在梁代不止一位。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就有模拟曹丕的《魏文帝曹丕游宴》:

置酒坐飞阁。逍遥临华池。神飙自远至。左右芙蓉披。绿竹夹清水。秋兰被幽崖。月出照园中。冠佩相追随。客从南楚来。为我吹参差。渊鱼犹伏浦。听者未云罢。高文一何绮。小儒安足为。肃肃广殿阴。雀声愁北林。众宾还城邑。何用慰我心。[1]1571

刘孝绰的《侍宴同刘公干应令诗》也是一首直接模拟建安公宴诗之作。

追摹建安公宴诗的另一个表现是山水景物描写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这种倾向甚至在四言公宴诗中也很明显,如沈约《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宴饮之地在寒秋时节的景象:“凉风北起,高雁南翻。叶浮楚水,草折梁园。凄凉霜野,惆怅晨鹍。云轻寒树,日丽秋原”,以悲秋始,又转入欢悦,描写宾主欢宴的和谐场面:“思媚储猷。洽和奉宴。恩畅兰席。欢同桂殿”,[1]1630与前举王粲《公燕诗》如出一辙;五言者,《三日侍林光殿曲水宴应制诗》一篇写道:“宴镐锵玉銮,游汾举仙軷。荣光泛彩旄,修风动芝盖。淑气婉登晨,天行耸云旆。帐殿临春御,帷宫绕芳荟”,[1]1631景物的铺垫占了全诗篇幅的一半还多,不过景物换成了初春,气氛也随之富贵祥和起来。

还有的或直接模仿建安诗人的诗句,如刘苞《九日侍宴乐游苑正阳堂诗》有“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钦羽,侧骑竞纷驰”之句,显然有意追步曹植《白马篇》。萧纲《和武帝宴诗二首》其一也说“常从良家子,命中幽并儿。金鞍饰紫佩,玉燕帖青骊”,《当置酒》说“置酒宴嘉宾,瞩迥临飞观”,同曹植《箜篌引》中“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亦机杼相同。或事后追摹其故事,如萧统的《宴阑思旧诗》在陈述已故旧友明山宾、到洽等四人风采之后说:“绸缪似河曲,契阔等漳滨。如何离灾尽,眇漠同埃尘。一起应刘念,泫泫欲沾巾”,将自己同四人之情比照曹丕与七子交游故事,显然是以曹丕为仪范的。

如上所述,公宴诗从建安时代初创发展到南北朝,其体制经历了奇特的五言到四言,再回归五言的过程。支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很多,时代文学风尚的影响、帝王的好恶、文士对前贤的追摹等等,但正是由于公宴诗创作和接受群体皆处在上层统治阶级中心地带这一特殊性质,其体制演变与政治气候、政治事件等政治因素息息相关:大体上当需要恢复雅颂传统,重建统治秩序之时,四言公宴诗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当雅颂传统的影响力减弱,宴饮活动与政治时势暂时疏离,君臣沉浸在诗酒酬唱的欢愉时,五言公宴诗便得以大行其道了。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胡大雷.中古公宴诗初探[J].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7(2):65-72.

[6]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0.

[7]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9]杨晓斌.论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的写作背景、动机与主旨[J].甘肃社会科学,2007(2):92-93.

[10]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1]李延寿.南史[M].周国林,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8.

[12]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黄亚卓.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The Evolution of the Banquet Poetry Style in the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ZHANG We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Baise University,Baise 533000,Guangxi,China)

Banquet poems,as a particular genre of poetry during the Wei,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going through the stages of a transition from five-statement poetry to four-statement poetry and a return to five-statement poetry,abreast with four-statement poetry.Because the special nature of public banquet poems creation and accept groups happen to be in upper ruling class as a central force,their system evolution and political climate,political events and political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Generally,when a recovery of yasong tradition and a reconstruction of ruling order are needed,four-statement banquet poems will occupy a dominant position;when the influence of yasong tradition weakens,and feast activities and political times are temporarily alienated,when the monarch and courtiers are immersed in poems singing while drinking wine,five-statement public banquet poems will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banquet poems;four-statement poetry;five-statement poetry;system;evolution

I207.2

A

1672-2914(2015)05-0089-06

2015-05-26

百色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3KB17)。

张炜(1972-),男,河南洛阳市人,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五言
有志无书五言联
雨中
雨中
林 阳
艺术品(2020年12期)2020-04-28 02:07:58
吴悦石作品推介
艺术品(2020年12期)2020-04-28 02:07:58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8
节目主持创作即兴口语表达之“五言”
电影评介(2017年20期)2017-12-15 21:53:19
《文心雕龙·明诗》研究综述
五言 望潼关
军事历史(1996年4期)1996-01-18 0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