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有关北宋文献三考
胡传志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金中期文人王寂《辽东行部志》记载途中所见苏轼书写陈舜俞《施食放生记》,经考确有可能,可补苏轼研究之不足;又记其子所寄葛次仲集句诗,经考为其《集句诗》集三卷,其所引集句诗例,亦可查明出处。金末文人苑中《题二苏坟》,评价二苏忠义,当时刻石,现鲜为人知。经过对其诗其题跋的考证,可以判断其诗当写于正大二年或三年秋天。
关键词:苏轼;葛次仲;苑中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1-15
作者简介:胡传志(1964-),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一、苏轼书《施食放生记》考
明昌元年(1190)二月至三月,金中期著名文人王寂以辽东提点刑狱的身份,巡视所部各地,写下《辽东行部志》,次年二月至三月,王寂再次以辽东提点刑狱的身份,巡视辽东其他各地,写下《鸭江行部志》。金代传世文献较少,二者是研究金代文学、历史、地理、宗教、边地风俗的重要资料,为金代文史研究者所重视,目前各有两种注本,一是张博泉的《辽东行部志注释》[1]《鸭江行部志注释》[2];二是贾敬颜的《辽东行部志疏证稿》[3]《鸭江行部志疏证稿》[4],二者均收入《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之中。《辽东行部志》中所记载有关北宋文人的文献,如苏轼书写陈舜俞所撰《施食放生记》、葛次仲集句诗等资料亦可资北宋文学研究之参考。
三月初五,王寂行至荣安县(今辽宁康平县)境内,入住一寺庙,发现壁间悬挂苏轼所书、陈舜俞所撰《施食放生记》。此事未为苏轼研究者所注意,不见载于《苏轼资料汇编》[5]《苏轼年谱》[6]等书,因事关苏轼生平及与陈舜禹交游诸事,故略加考释。《辽东行部志》原文如下:
己未,晚达荣安县。昔在辽为荣州,借榻于萧寺,僧舍壁间有《施食放生记》,乃墨蜡石本,装饰成轴。三复其文,辞理俱妙,大概假宾主问答云。有大沙门于佛诞施食放生时,一居士谓沙门曰:“聚食施食,真汝悭贪,取生放生,真汝杀害。彼饿鬼等,以悭贪故,彼畜生等,以杀害故,不应利彼而随堕彼。”云云。沙门即应之曰:“以实不食,施少分食,作无数食,一切饿鬼无不能食。以实不生,放今日生,令无尽生,一切畜生无不能生。”此其大略也,余不具录。其后云:“至和二年四月八日嘉禾陈舜俞记。熙宁七年五月七日,眉山苏轼书。”予以宋史考之:至和二年,仁宗朝乙未岁也。熙宁七年,神宗朝甲寅岁也。又按三苏文集,熙宁四年冬,东坡通守余杭,七年秋,移守高密,以九月二十四日辞天竺观音,去杭之密。今此记云熙宁七年五月七日苏某书,即是犹在杭州时也。东坡忠厚,不妄许可,如欧阳永叔作《韩魏公德威堂记》、范仲淹作《狄梁公神道碑》,皆公手书,自余非文章议论有大过人者,未尝容易作一字。今陈公所记施食放生事,坡公特为之书者,意可知矣。公往在黄州时,率钱救不举之子,在儋耳时,临江放垂死之鱼。以是观陈公之记,意必有会于心者,故为书之。其字端谨,大小颇与《枕中经》相类,真所谓传世之墨宝云。[3]286-287
文中所引《施食放生记》,为陈舜俞所作,原文见宗晓《施食通览》,《全宋文》卷一五四四据之收录,题作《施食放生文》,全文如下:
惟一沙界中,微尘国土,一千聚落,万亿伽蓝。于伽蓝中,有一沙门,以佛诞辰,集诸善侣,以一盂食,召彼饿鬼,水陆空等,随意抟食。聚诸畜生、羽毛、鳞甲类,释复本处。及为说法,施清净戒,而作佛事。时众会中,见一居士,谓沙门言:“聚食于食,真汝悭贪;取生于生,真汝杀害。彼饿鬼等,以悭贪故,彼畜生等,以杀害故,不应杀彼而随彼堕。”时彼沙门谓居士言:“汝无以此取舍、生死、虚妄诸相,较我真实所作佛事。所以者何?若有化人,及化饿鬼诸畜生类,化以食施,及令放生。一切世间,取舍生死,不离是相。以实不食,变少分食,作无数食,一切饿鬼,无不能食。以实不生,令无尽生,一切畜生,无不能生,于意云何?一切取舍,非取舍故;一切生死,非生死故。尚不见法,何况能说及诸解脱者?尚不见戒,何况能持及诸说者?”尔时沙门作是语已,一切饿鬼,水陆空等皆得饱满,一切畜生、羽毛、鳞甲类皆得自在。于是作记以书之。[7]101-102
《施食通览》编于嘉泰四年(1204)。该文写施食放生佛事,别开生面。文后没有署明王寂所记之“至和二年四月八日”。
今按,陈舜俞(1026—1076)字令举,湖州乌程人,号白牛居士。庆历六年(1046)进士及第,授天台从事,后在台州、明州等地任职,熙宁初,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因反对青苗法而罢官。熙宁九年卒。苏轼后撰《祭陈令举文》。《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张问传》有附传。著有《都官集》,原书已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十四卷。《全宋文》收其文十一卷,《全宋诗》收其诗四卷。至和二年(1055),陈舜俞官居何职?史书没有记载。考其《福严禅院寺记》末曰:“时至和二年八月一日,宣德郎、试大理评事、权雄州防御推官陈舜俞记。”[7]100该年四月,陈舜俞或即任此职。
据王寂上文所载,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书写《施食放生记》,距该文写作时间近20年,是否可能?考孔凡礼《苏轼年谱》,熙宁七年四月,苏轼离润州,至丹阳,与丹阳令周邠(开祖)别,周邠有诗别苏轼,陈舜俞作《和开祖丹阳别子瞻后寄》。五月,苏轼至常州,陈舜俞又作《和章子厚闻子瞻买田阳羡却寄》。可见,该年四五月间陈舜俞密切关注苏轼行踪。七月,陈舜俞至杭州,与苏轼相会,苏轼有《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词曰:“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该词或是送陈舜俞回湖州之作。九月,苏轼移知密州,陈舜俞专程自湖州来杭州送别苏轼,诗酒盘桓。苏轼《与周开祖》曰:“令举特来钱塘相别,遂见送至湖。”[8]1668杨绘、张先等六人至湖州后,夜饮垂虹亭,各有词作。总之,从陈舜俞与苏轼的密切交往来看,苏轼该年书写其《施食放生记》,应当可信。
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苏轼为何书写陈舜俞《施食放生记》而不是他的其他文章?王寂指出该文“辞理俱妙”,于苏轼“必有会于心者”,此论颇具慧心,切中肯綮,可惜没有举出例证。其实,苏轼也撰有同类性质的《施饿鬼食文》,亦见载于《施食通览》。《苏轼文集》据明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收录,题作《施饿鬼文》[8]2553,文字与《施食通览》略有出入,兹据《施食通览》录之如下:
鬼趣多饿,仁者当念济之。宜以锡或铁为斛斗,受一二升量,每晨取炊熟净饭满斛,盖覆着净处。至夜,重馏,令热透,并净水一盏。能不食酒肉固大善,不能,当以净水漱口,诵净口业真言七遍。烧香咒愿云:“奉佛弟子(某甲)夜具斛食净水,供养一切鬼神。”又诵《般若心经》三卷,《破地狱偈》三遍,便咒愿云:“愿此饭此水承佛慈力,下承(某甲)福力,愿力变少为多,变粗为细,变垢为净。愿诸佛子食此水饭,顿除饥渴,诸障消灭,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言已以水掬饭,三分之一散置屋上,余者不妨以食贫者。水即散洒之,要在发平等慈悲无求心耳。[9]438
该文写作时间虽不可考,但足以证明苏轼对此类佛事有所关注,所以,书写陈文亦在情理之中。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在杭州书写的《施食放生记》,百余年之后,其石刻拓本居然复现于遥远的辽东,为王寂所记载,实乃出人意料的传奇。
二、葛次仲《集句诗》考
三月十二日,王寂行至韩州,入住大明寺,次日收到其子寄来的葛次仲“集句诗”。《辽东行部志》原文曰:
(三月)丙寅,老兵自辽阳来,得儿子钦哉安信,又附到葛次仲集句诗。亚卿平日喜作此,是亦得游戏文章三昧者。至于事实贯串,声律妥帖,浑然可爱,自非才学该瞻,岂能自成一家如此。其《即事》云:“世路山河险,权门市井忙。”《田家》云:“雀语嘉宾笑,蝉鸣织妇忙。”《僧释子》云:“有营非了义,无事乃真筌。”《送别》云:“世界多烦恼,人生足别离。”又云:“寂寞怜吾道,淹留见俗情。”《晦日》云:“百年莫惜千回醉,三月惟残一日春。”《春望》云:“杨、王、卢、骆真何者,许、史、金、张安在哉。”《寄死达》云:“举世尽从愁里老,何人肯向死前休。”《秋郊寓目》云:“不堪回首还回首,未合白头今白头。”其偶对精绝多此类,东坡所谓“信手拈得俱天成”者,亚卿
有焉[]294-295。
对此段文字,金代文史研究者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张博泉《辽东行部志注释》注谓葛次仲“事迹不详”[1]63,对其集句诗所集之诗的出处,亦未作注。贾敬颜《辽东行部志疏证稿》对葛次仲其人其诗,均未出注。薛瑞兆、郭明志编《全金诗》将之当成与“王寂同时人”[10]451,并将《辽东行部志》所引葛诗收入其中,王庆生增订之《金诗纪事》与之相同[11]66。而在宋代文学研究界,葛次仲其人其诗则并不陌生,可见打通宋金文史研究的重要性。下文参照宋代文学研究者的成果对王寂所引文字略作考释。
葛次仲(1063—1121),字亚卿,常州江阴人。为葛胜仲之兄,绍兴四年(1097)进士,仕至大司成。著有《集句诗》三卷。生平见葛胜仲《丹阳集》卷十五《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状》。《全宋诗》卷一二七五有小传,并收录其诗四首、佚句一句[12]14398-14399。可惜其编者未见过《辽东行部志》一书,未收录所载诗歌。张明华《集句诗嬗变研究》有专节探讨葛次仲与林震的集句诗[13]40-50,但未注明葛诗所集诗句的出处。
据葛胜仲《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状》,葛次仲的文章,“典雅清丽,成一家言,遗稿三十卷”,此三十卷遗稿,似最终没有刊刻,亦未见后代著录。他在当时及后代,是以集句诗得名。《行状》曰:“少喜为诗,自晋宋以来骚人所赋,靡不记诵。尝为《集句诗》三卷,盛行于时。”将集句诗结为专集,集句就不再是偶一为之的戏作,而是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弟“盛行于时”的评语,并非虚誉。南宋人叶大庆开禧三年(1207)至豫章,见到林震与葛次仲的集句诗,予以盛赞:“观其所集,机杼真若己出,但其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诚足使人击节也。”[14]269
观王寂所记,其子托人捎来的“葛次仲集句诗”,当是其《集句诗》集三卷。可见该书流布之久远。王寂对葛次仲《集句诗》“事实贯串,声律妥帖,浑然可爱”的评价,与叶大庆“浑然天成”相类,却早于叶大庆十数年。对所引诸诗,现借助技术手段,依次检索其所集诗句出处如下:
世路山河险———刘禹锡《九日登高》
权门市井忙———白居易《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因招梦得宾客兼呈思黯奇章公》
雀语嘉宾笑———张祜《江南杂题二十八首》(其十九)
蝉鸣织妇忙———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有营非了义———白居易《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
无事乃真筌———权德舆《奉送韦起居老舅百日假满归嵩阳旧居》
世界多烦恼———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贬官已来出处之意》
人生足别离———于武陵《劝酒》
百年莫惜千回醉———翁绶《咏酒》
三月惟残一日春———令狐楚《三月晦日会李员外,座中频以老大不醉见讥,因有此赠》
杨王卢骆真何者———贯休《赠杨公杜之舅》
许史金张安在哉———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其七)
举世尽从愁里老———杜荀鹤《秋宿临江驿》
何人肯向死前休———韩愈《和归工部送僧约》①韩愈《和归工部送僧约》原句作“何人更得死前休”,一“何人更向死前休”。袁文《瓮牖闲评》卷五:“(黄)太史又尝谓人云:‘杜荀鹤诗“举世尽从愁里老”,可对韩退之诗“何人肯向死前休”。’此一联尤奇绝,虽未成全篇,知太史真能集句,第恨所见者不多耳。”
不堪回首还回首———不详
未合白头今白头———杜荀鹤《隽阳道中》
从上文可以看出,葛次仲《集句诗》所集诗句主要来自中晚唐诗人,多为人世感慨类主题。用所集之诗,形成对偶,体现其“偶对精绝”之优长。
在现存文献中,除葛胜仲《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状》之外,王寂《辽东行部志》是最早记载其《集句诗》的文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著录该书:“《集句诗》三卷。江阴葛次仲亚卿撰。胜仲之兄,兄弟皆为大司成。”[15]602陈振孙应该见过该集。后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五著录该书,则直接征引陈振孙之语,说明马端临没有见到该书。虽然《宋史》卷二百八亦著录《集句诗》三卷,但该书很可能于元初亡佚。
三、苑中《题二苏坟》考
金末诗人苑中曾拜谒河南郏县二苏坟,作《题二苏坟》诗,该诗当时即刻石,现存于郏县三苏祠,为少数苏轼研究者和河南郏县学者所关注,却长期未进入金代文史研究范围。清编《全金诗》未收录该诗,清人张金吾《金文最》卷四十七囿于文体,仅收录史学、屈子元所作的题跋,而未收录该诗。今人薛瑞兆等《全金诗》、阎凤梧等《全辽金诗》、王庆生《金代文
学家年谱》《金代文学编年史》《金诗纪事》、牛贵琥《金代文学编年史》等著作都未论及该诗。《苏轼资料汇编》亦未收录该诗及题跋。郏县档案馆编《三苏坟资料汇编》收录该诗碑全文,只是将苑中误判为“宋人,司农少卿”,标点亦间有错误。现征引如下:
人知两苏文中龙,不知道配义与忠。危言历历诋时政,要观瘴海蛟螭宫。归来万里一捧腹,鬓发愈黑气愈充。死生贵贱皆外物,喜功之辈将安同?平生雨夜对床约,霜风吹落孤飞鸿。天涯流落两丘土,玉树并掩佳城中。举杯三酹不忍去,万叶索索声秋空。
奉政大夫汝州郏城县令兼管勾常平仓事骁骑尉行富枢密院弹压赐绯鱼袋李无党同立石。正奉大夫京西分治户部接于官待阙同知滑州军州事清河郡开国侯赐紫金鱼袋张秀华同立石。通奉大夫汝州防御使护军广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裴满奕立石。
文以气为主,气以道为囿,极其指归,则无出于忠信仁义而已。此眉山两苏公所以冠千古而独步。少卿先生今日重为两公拈出,世之学者,文不泥华,气不流暴,则然后可以少卿语语之。噫,少卿之心,两公之心,两公之心,则孔之心也。吾辈宜式之。延安史学题。
东坡先生,古今忠义一人而已。其作为文章,见于政事者,故不一而足。无何,道之不行,以命宫磨碣,窜居黄冈数年,然后归隐。流离顿挫,处之自若,胸中一点可谓之养浩然者也。后卒于常州,逮迈辈护丧而归,与弟颍滨先生,俱葬于郏城之峨眉,盖平生所欠,今得其死所矣。墓之侧,贤士大夫留诗者甚多,唯司农苑公先生,独以二老所蕴藉,诗人不能形容者,一时书之重吟,二老英魂其有遗恨乎?河中屈子元跋。[16]11-12
郏县人称该碑为苑中碑,碑上无立碑时间,后人或认为作于金贞祐年间,或认为作于兴定年间。郏县乔建功《三苏遗迹考略一二》[17]广泛搜集材料,逐一考证,将其写作时间确定在金正大二年至正大八年(1225—1231),很有见地,可惜其中也有一些误解。有关苑中碑文及立碑时间,尚有进一步考订的空间,兹论之如次。
第一,苑中担任司农少卿的大致时间。史学和屈子元跋文中所称的“少卿先生”,“司农苑公先生”,即司农少卿苑中,只是二人跋中对苑中官职称谓不够准确。苑中,生平见《中州集》卷七《苑滑州中》:
中字极之,大兴人,承安中进士,累官京西路司农少卿、滑州刺史。好贤乐善,有前辈风流。贞祐中,髙琪当国,专以威刑肃物,士大夫被捃摭者,笞辱与徒隶等,医家以酒下地龙散,投以蜡丸,则受杖者失痛觉,此方大行于时。极之有戏云:“嚼蜡谁知味最长,一杯卯酒地龙香。年来纸价长安贵,不重新诗重药方。”时人传以为笑。极之嗜读书,一以资于诗,诗亦往往可传。壬辰,卒于京师,年五十七。
据此可知苑中的生卒年(1176—1232)以及苑中所任官职是京西路司农少卿。苑中何时担任京西司农少卿?考《金史·宣宗本纪》,元光元年(1222)四月,“置大司农司,设大司农卿、少卿、丞,京东、西、南三路置行司,并兼采访事”。又《金史·哀宗本纪》曰:正大元年(1224)十二月,“令京、东、西、南、陕西设大司农司,兼采访公事,京师大司农总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京西路行司农司,后者是京西路司农司。从《中州集》的记载来看,当是后者。因此,苑中担任京西司农少卿的时间上限是正大元年十二月。苑中卒于天兴元年(正大九年),期间他转任滑州刺史,说明他在正大中就已经离任京西司农少卿。
第二,李无党其人。李无党是金代著名县令,名入《金史·循吏传》,却未为他立传。《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循吏传》卷末称赞包括“郏城李无党”在内的众多“县官”,“皆清慎才敏,极一时之选”,可见李无党以郏城县令而闻名。今考《赵孟兆页集》卷八《田氏贤母之碑》,李无党是田氏母李氏之父,庆阳府合水县人,贞祐二年(1214)进士(应为贞祐三年),仕至京东道司农丞,金亡后入宋,卒于河间。《金史》卷一百一十六《石盏女鲁欢传》载,正大九年四月,“罢司农司”,李无党改任“府判”。可见,正大九年四月之前,李无党任京东道司农丞。
第三,汝州防御史裴满奕的在任时间。裴满奕为苑中诗立石,必然与苑中一同拜谒二苏坟,其时间必然是正大元年十二月之后。考《金史·哀宗本纪》:正大元年正月,“大司农、守汝州防御使李蹊,为太常卿,权参知政事、平章政事”。据此,裴满奕当是李蹊的后任,应在正大元年春到任。郏城为汝州属县。
第四,史学的职务。史学之名,《金文最》脱一字,将“延安史学”误成“延安学”,致使诸多文献沿袭其误,以为延安学是一人名。苑中碑上,史学未署官职。据《中州集》卷八:“学字学优,延安人……正大中省试第一人,释褐舞阳簿,辟卢氏令,卒官。”薛瑞
兆《金代科举》将其及第时间定在正大元年(1224),较为可信。据《归潜志》卷二,刘从益去世时,史学“寄挽诗,未几,亦下去”。刘从益死于正大三年五月,据此推测,史学可能卒于正大三四年间。史学释褐舞阳簿,当在正大元年及第之后,改卢氏令当在任满舞阳簿之后,即正大三年之后。史学何时与苑中等人一同去郏城县二苏坟?当是在舞阳簿任上。因为舞阳属许州,郏城属汝州,二州相邻,史学以舞阳簿身份同行,比较方便。而卢氏属于京兆府路虢州,与郏城相距遥远,史学不太可能以卢氏令的身份陪同苑中等人。因此,史学陪同苑中等人的时间当在正大元年至三年之间。
从苑中诗“万叶索索声秋空”一语来看,该诗作于秋天。苑中出任京西路司农少卿最早为正大元年十二月,故此诗最早作于正大二年秋天。鉴于史学于正大三年调任卢氏令,故苑中诗最迟作于正大三年(1226)秋天。
参考文献:
[1]张博泉.辽东行部志注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罗继祖,张博泉.鸭江行部志注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贾敬颜.辽东行部志疏证稿[M]//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
[4]贾敬颜.鸭江行部志疏证稿[M]//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71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宗晓.施食通览[M]//续藏经:第10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
[10]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卷35[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1]陈衍,王庆生.金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张明华.集句诗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4]叶大庆.考古质疑[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6]郏县档案馆.三苏坟资料汇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
[17]乔建功.三苏遗迹考略一二[J].苏轼研究,2010(1).
On the Three Textual Studies on the Document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by Jin Dynasty
HU Chuan-zhi
(School of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China)
Abstract:Wang Ji,a literator live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Jin Dynasty,recorded in his travelogue that he witnessed Su Shi writing aprose of For Alms and Release to CHEN Shunyu.The textual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such possibilities and thus it could fill the research shortages of Su Shi.Wang also credited that his son posted poems to Ge Cizhong,which could identify the source as well through the textual study.Yuanzhong,another iterator at the end of Jin Dynasty,evaluated the loyalty of Su Brothers in his poem.The textual study on its poetic inscriptions showed that his poem maybe written in the autumn of two or three years of Zhengda Period.
Key words:Su Shi;Ge Cizhong;Yuanzhong
(责任编辑蒋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