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条件

2015-02-28 12:15杨军,轩艳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特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条件

杨 军,轩 艳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展开的。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支撑;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与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参与,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强大合力。这些条件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成效地展开。

关键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安全”(11JD710008)

作者简介:杨军(1967-),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轩艳(1988-),女,河南驻马店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33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现实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的玄想和鼓动,而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发展相适应,与人民大众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确立,整个社会对良好社会风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支持、制度保证和社会基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条件。

一、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提供物质支撑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1]32经济因素是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决定力量和最终源泉,经济发展是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着积极影响。

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97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到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2位。三十多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用鲜活的事实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也呈现了当代中国追求“富强”、“文明”、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的国家意志。这不仅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增进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价值观提供了现实依据。

经济实力增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提供途径和载体。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提高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仓廪实”、“衣食足”到“知礼节”、“知荣辱”的转化,人们认知、认同、践行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往往是通过一些载体传播、教育、示范和引导的结果。同时,任何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不是抽象的、玄虚的,它总是依托一定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形态成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存在。所以,一定的传播教育机构和传播形式,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确立的必要途径和载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既有成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多种途径和传播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包括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在内的国民教育体系,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982年增加了3年。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逐步落实《义务教育法》,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实现农村、城市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 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增加了近11倍。庞大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多层次的教育机构,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也为大范围、制度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成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创造了条件。

同时,我国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主要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推进。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09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 450家。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服务监管平台、农村数字电影的供片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已经初步建立;到2013年底,全国有23.6万个行政村被划入直播卫星服务区域,已开通户户通用户近1 200万户,“十二五”时期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将达到99%。同时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到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确立和文化产业的初步发展,不仅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渠道。

不可否认,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不成熟,诱发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和行为,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制造了社会的积怨和焦虑,导致价值选择的迷茫。这些无疑是制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但是,改变始于问题。当前经济生活带给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深刻说明经济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搞“两张皮”,而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今后,无论是确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经济政策措施,还是开展日常经营活动,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其中,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同时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保证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二、日臻完善的制度体系构建有力保障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它自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同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2]这种质的规定性源于社会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在长期的接力探索中设计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作为实体性工具,不仅在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而且能够通过普遍的、强制的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使社会成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成为判断是非和调节关系的共同标准。

第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不断完善的政治体制,彰显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崇尚。“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真实的民主。列宁也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3]78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在改革开放中,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得到不断完善。把“民主”、“法治”等价值理念以制度的方式现实化。

第二,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彰显了对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正的根本状况

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公平的基础是平等,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平等。而“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4]113。在未来社会里,消灭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共同占有”,是实现公平分配、经济平等的重要前提,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5]436。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最典型的制度特征,是劳动者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社会地位,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关系的制度基础。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根据现实生产力水平状况,改变了单一公有制状况,确立了公有制以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相应地,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同时采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税收调节机制、最低工资制、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等措施,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推动我国向着共同富裕、和谐互利的方向前行。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用制度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在制度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等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文化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完善,积极打造文化精品,推动更多、更好搭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时代气息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出现,为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6]8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在于总体上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其优势在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当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7]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需要随着改革的推进不断完善,各个方面的具体体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管理体制和一些具体的工作机制等还存在着缺失、不完善和相互间冲突等问题。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新现象、新事物缺乏制度的规范,比如,现行法律、法规中未明确提及意识形态安全及其保障问题,主要是用法律手段规范其他国家安全保障行为。一些具体制度与法律不一致,或者缺乏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一些具体的工作机制导致工作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方法单一、运行成本高和资源浪费严重;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为相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打开方便之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我国将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强顶层设计,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制度性藩篱,“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8]。这将推动我国各项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有利于营造合理的利益关系,在更高程度上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的人民民主、公平平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原则成为可以感知的“社会存在”,为推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

三、日益聚合的社会共识打造强大合力

“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9]49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作为多元社会条件下引领人们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基础工程,在客观上需要领导力量的持续推动,需要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当前,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正在凝聚,社会合力正在形成。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领导力量。自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文件中,系统阐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途径、组织领导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南。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融入社会生活等要求[10],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的务实态度。各地党组织、政府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办法和途径,开展多种多样具有特色的活动,都积极推动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

我国社会普遍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部分社会成员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无论是在党员干部中,还是在普通百姓中,涌现了一批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精神和品德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对社会大众产生了激励和感召作用;愈来愈多的机构和个人积极投身于公益活动,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一些重大活动中或者特殊时刻,高校大学生到偏远乡村扶贫支教已成为常态;网民们常常在网上“晒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心地善良、勤劳诚实、尽职尽责、忘我为人的好人,而对那些目无法纪、对弱者缺乏同情、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现象和个人普遍批评谴责。这一切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拥有“崇德向善”的文化传统,展现着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往,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有利于形成普遍关心、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局面。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生成的物质条件、制度支撑和社会合力,赋予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充分利用现实有利条件,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周新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能够趋同吗———评辛子陵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观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完善[N].人民日报,2012-11-18.

[8]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YANG Jun,XUAN Ya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provide material basis,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an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CP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constitute a powerful social force.These condit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alistic conditions

(责任编辑孔凡涛)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