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家长的教育困境及其出路

2015-02-28 06:29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出路困境



当前我国家长的教育困境及其出路

吴小叶廖正文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湖南省娄底市第二中学,湖南娄底417600)

【摘要】当前,由于社会客观和家长主观上都对未成年人的期望不断提高以及未成年人身上所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家长培养子女的难度不断加大。与之相对的是,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家长教育指导等教育支持的不够,家长时间、精力有限和家长教育素养整体不高,导致家长的教育力量明显不足,家庭教育陷入困境。家长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主要在于一靠个体即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二靠集体即“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重塑。

【关键词】家长教育;困境;出路

廖正文(1974-),女,湖南涟源人,湖南省娄底市第二中学教师。

随着社会的日益现代化,家长培养子女的难度不断加大。但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力量却明显不足,家庭教育陷入困境。困境究竟如何,又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下文拟对此逐一进行探析。

一、家长的教育困境

(一)家长培养子女的难度不断加大

客观上,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才的现代化素质。现代化素质可以说是个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质,如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较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及前沿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主体意识、效益意识与法律意识、独立奋斗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等。毋庸讳言,现代化素质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提高的。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家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诚如英格尔斯所言,一个国家引进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科学技术、制度结构和管理方法等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这个国家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先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①因此,现代化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对每一个个体发展目标提出的要求。

主观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然也决定着家长教育子女的要求。相应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而且核心化、小型化的家庭结构更助推了家长教育期望的提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②目前,虽然部分省市已放宽二胎政策,但符合政策愿意生育的比率很低。核心化、小型化的家庭结构很长时间内都将存在。此种情况下,家长自然地提高了对子女的期望。例如在学历的期望上,调查显示,近三成父母期待子女学历达到博士以上。③还有调研显示,“博士学位的居然达到了49.1%,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家长却仅有4.6%。”④不仅中国这样,韩国和日本这些少子化国家都如此,如对子女就学、择业方面都有高期望,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子女念大学,考研究生;都希望子女选择高学历的有社会地位的职业。⑤虽然我国家长的上述期望不尽合理,家长的期望应该从社会要求出发,并且符合孩子自身的特点,这才是明智的、合理的,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但是,他们的期望提高却是事实。

上述要求与期望的不断提高,决定了家长教育孩子的难度必然越来越大。而反观孩子,当前他们身上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又进一步加大了培养的难度。这些新情况、新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孤独。儿童的天性是喜欢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的,同伴可以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同伴环境可以促使儿童更好地社会化。然而,独生子女家庭里恰恰缺乏一个“儿童的世界”。虽然物质条件改善给独生子女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形式上和心灵上的“孤独”却容易给其带来不利影响,如容易使其形成独断、蛮横、孤僻等不良性格。调查显示,处于极小化家庭规模中的独生子女素质并没有显示出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现象,而双子女家庭更利于儿童的成长。⑥其二,成长环境影响因素复杂。大体而言,主要因素有三。一是社会竞争因素。社会竞争带来快节奏、高要求,未成年人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而学习压力又不能仅仅依靠“减负”、“素质教育”化解,当前的考试机制仍然对未成年人构成严峻考验。二是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社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贫富差距过大、不正当竞争、腐败贪污等一些不合理和不良现象的产生,这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发展时期的未成年人而言,影响不言而喻。三是社会信息的传播因素。信息时代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色情、迷信、暴力等倾向的不良信息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我国未成年人网民群体非常庞大,截止到2012年的12月,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2.35个亿,占我国青少年总比重的66.4%。⑦上述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这需要家长提高其教育能力,要能够做到避害趋利、因势利导,尽可能地抑制其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能量”,把其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进而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发展。所以,这进一步加大了培养的难度。

(二)家长的教育力量明显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外界支持力量和家长自身力量的不足。外界的支持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家庭支持以及家庭教育指导。

首先,社会支持减少。传统中国社会中,邻居和好友是重要的家庭社会网络,也是重要的育儿资源和社会支持力量。在此网络结构中,儿童同伴资源广泛,如上所述同伴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家长可相互学习如何教育子女等等。可现代化进程导致了传统社区瓦解,居民之间往来较少,邻里关系日渐疏远,孩子之间结伴玩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家长教育的社会支持明显减少。

其次,家庭支持缺乏。传统大家庭中,祖辈可将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父辈,同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但是,在家庭结构越来越核心化、小型化的情况下,第一次成为父母的年轻人,既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同时又难以从亲属方面获得帮助,不得不自己独自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第三,家庭教育指导不够。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以集体或个别、在校或在家、远程或面授等多元化形式指导家长,帮助家长建构现代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等,以全面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欧美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美国的法律法规中对家长进行教育有一系列相关的规定,美国的中小学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都积极开展了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从而推进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健康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虽均有长足发展,但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政策等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⑧调查表明,家长反映近半数的城乡学校和社区未建立家长学校或家教指导机构,27.8%的家长从未参加过家长学校和家教指导机构的活动。⑨家庭教育指导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法不入家门”,教育孩子属于“非公莫入”的私事,在家庭教育里“家规家法”、“纲常伦理”是教育孩子的天经地义的信条以及封建家长制,自然升格当父母等等思想观念有关;另一方面,长期在“学校中心”的教育格局中,家庭、家长的教育价值与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知与重视,因而导致忽视家庭教育指导。

在外界支持力量不够的同时,家长自身力量也明显不足。

首先,家长时间和精力有限。其一,家长担负多重功能。他们不仅要抚育子女,还要承担着经济、家务家政、赡养、休闲、人际互动等多重功能。其二,现代化社会快节奏、高要求的工作,对任何一个人都构成了不小的压力,家长也不例外。其三,现代化社会,高要求、高标准的子女教育对家长来说,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学问。在多重功能负担和多重压力下,家长时间和精力明显有限,难以顾全。

其次,教育素养整体不高。教育素养是父母为了合格地担当家庭教育实施者的角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特殊品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父母教育素质的统一体”。⑩当前,我国家长教育素养整体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不少家长很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却很少思考“为何教”、“何为教”,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教育规律即教育之“道”、教育之“本”的追寻,⑪于是,“缺乏站在更高层面认识问题的视野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更缺少与国际社会和我国相关政策对接的、具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核心理念,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茫然、困惑,遇到问题便不知所措。”⑫家长教育素养不高的原因多样。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上述家庭教育指导的不足。个人原因,客观方面如上所述家长时间和精力有限,主观上家长不太重视,这可能一是受“自然升格当父母”观念的影响,并没有树立起家长需要不断提高教育素养才有资格当父母的“学习型·成长型·模范型”观念;二是与“认为孩子的教育有学校,自己不用管”的观念有关,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和重任寄托和交给了学校;三是封建家长制观念在作祟,导致父母即使自己教育有问题,也不去反思自身教育素养问题,从而忽视自身教育素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家长教育素养提高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二、家长教育的出路

家长教育走出困境需要家长个体和整个教育系统集体双管齐下,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教育系统要重塑“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共同配合、齐心协力育人。

(一)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

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一靠家庭教育指导,二靠个人自我提高。

在家长教育素养整体不高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指导乃是提高家长教育素养的首要之举。事实上,家长也对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旺盛。调查发现,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辅导、道德引导、人生理想等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存在需求,希望获得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渠道。⑬《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其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主要目标中提出: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儿童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⑭但就目前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而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成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在政策、机制、经费、人员、设施以及课程等各方面均需努力,如亟须强化政府角色,加强现有协调领导机制,协调好教育部门、妇联、关工委、民政部、人口和计生委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多元合作的阵地网络,如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及广播、网络等;重视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和把关;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经费保障;加强指导服务标准和行业准入、监管制度的制定等等,如此,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成目标方可有望如期达成。可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成任重道远。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首先为了长远、可持续发展,一是有必要由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指导,以政府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其中包括学校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二是基于“家规”的不足和立法的缺失,亟需出台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国家不应缺席,国家应通过立法,从法律上为家庭教育指导保驾护航,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规范家长行为,规范服务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行为等。实际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乏对家庭进行立法干预,有些国家甚至把家庭教育上升到宪法的高度进行规制,例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9年)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抚养和教育儿童是父母应尽的首要职责,国家有权监督其履行情况”。有些还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法,如2003年初,我国台湾地区正式颁布了《家庭教育法》。可是,我国迄今为止,尽管宪法等法律法规中亦有部分涉及家庭教育,但总体上来说立法仍然很不完备,尤其缺乏专门性立法。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严重影响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家庭教育立法早日出台、不断完善势在必行。其次,为解燃眉之急,应切实做好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由学校主动承担指导工作,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这是最容易实行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了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以外,家长教育素养提高当然还有待家长个人的不懈努力。首先,家长需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学习意识。例如,改变“自然升格当家长”的观念,树立起“学习型·成长型·模范型”观念,改变“认为孩子的教育有学校,自己不用管”的观念,强化为人父母的责任意识并树立起“为国教子”的观念,孩子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等等。这样才能激发自觉的学习意识。其次,明确学习内容。家长教育素养的内涵决定了其学习内容,而家长教育素养内涵广泛而复杂,从指导父母如何高质量生育聪明健康的婴儿、从事婴幼儿营养保健工作到指导儿童的就学、社会交往、性教育,到指导父母协调家庭关系、正确履行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等等皆包括在内。可见,家长教育素养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如优生学、营养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德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等。以上种种,虽说不需样样皆通,但是广泛涉猎是必需的,其中有些甚至是需要精通的,如有关如何观察、评价子女和指导子女的心理与教育知识等等,否则家长恐怕难以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任。最后,要学会自我提高的方法。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二是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当前融媒时代,要善于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三是要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在日常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以获得提高。

(二)“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重塑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既是相互独立的教育领域,也是教育系统中密切关联的子系统,学校与家庭能否在社会提供的平台上相协调是未成年人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中坚力量,家庭教育是配角,社区力量基本可以忽视,这导致一方面学校教育管理学生难度加大。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校中心”的教育格局中学校教育与生俱来的弊端逐渐累积与暴露,其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显现“高原现象”,学校教育难以独自承受“教育之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也步履维艰、如履薄冰,而且家长因难以有外界教育的帮助和影响而失去提高教育素养的良好机会,从而又进一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可见,重塑“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不仅可以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帮助其走出教育之困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校缓解教育之压力,实在是一举数得。“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重塑,首先需要加强“重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其次需要强化“重塑”的政策和法规保障。

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积极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作,有着丰富的经验;我国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迄今,理论与实践均有长足发展。理论方面有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全景教育理念以及交叠影响域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等;实践方面,日本的PTA项目、从“学社结合”到“学社融合”,美国的PTA项目、MegaSkill项目、美国学校发展项目(SDP)等,我国的“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家校互动创建学习型家庭等。⑮已有研究虽对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重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实证研究不严格、实践不够、实践操作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仍然亟须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以促使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理想效果。

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成果要很好地推行,需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强有力的保障。欧美一些国家的家校社合作就有着具体明确的法律保障。如美国,有的涉及家长教育或教师培训,有的明确要求家长参加学校管理和决策,有的拨专款设立家庭教育资源中心或聘用专职的家庭和学校关系协调员。美国有半数以上的州要求在师范教育中增加或加强有关家校合作的内容,培养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⑯我国越来越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更是将其提升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和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层面加以强调: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强调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⑰可即便如此,却缺乏专门文件,缺乏政策和法律法规,因此我国相关教育部门要配合立法机构,加快制订并颁布实施适合我国实际的家校社合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期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确保家校社合作的开展和运行。

注释:

①[美]阿力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 news.com/gn/2011/ 04-28/3004638.shtml.2011-04-28.

③楚天都市报.3成湖北家长希望孩子读博士一味追求高学历好吗[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 /2011-11/19/c_122306058.htm,2011-11-19.

④张丽.小城镇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3(4):106-109,125.

⑤杨丽珠,李灵,田中敏明.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中、日、韩跨文化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1999(5): 32-35.

⑥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于健康和教育的视角[D].南京: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0.

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报告.[DB/OL].http://www.cnnic.cn/q- snbg/201312/t20 131225_43524.htm,2013-12-25.

⑧⑬李杨,任金涛.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保障体系现状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2(11):54-57.

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15.

⑩关颖.家长的教育素质及指导——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引发的思考[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33-39.

⑪王占伟.学校与家庭教育格局如何重塑[N].中国教师报,2014-02-26:010.

⑫杨咏梅.家庭教育三重“霾”[N].中国教育报,2014-03-13:005.

⑭新华社.《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8/0 8/c121830 0875.htm,2011-08-08.

⑮参见: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2):400-402;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1):92-101;吴重涵.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10-18;等等.

⑯陈鹃.美国家校合作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18):155-157.

⑰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 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上,辅导员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驾驭或试图控制孩子们的想象力,那么本来一触即发的想象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不要提前预设活动课的结果,因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会让活动课精彩纷呈,趣味横生。因此,努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至关重要。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XMZ040。

作者简介:吴小叶(1974-),女,湖南新化人,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51-04

猜你喜欢
出路困境
困境
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