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朗读,轻重巧转换
——谈高中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2015-02-28 04:29:34◎陶
现代语文 2015年29期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语文文章

◎陶 炎

灵活朗读,轻重巧转换
——谈高中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陶炎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较为简单的文言文,并对优秀的文言文进行诵读的要求。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理解、感知和运用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语文教育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关键要求,一是积累知识,二是培养语感。而要想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最佳的学习方法就是对文言文进行科学有效的朗读。

一、朗读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重要性

一是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体验。众所周知,教育部门在将文章编入教材时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因此,能够被选编到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绝佳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当中,能够增加学生对文言文中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1]不仅如此,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断品味文章的意蕴,从而提升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更是现代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学习古代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与现代语言相比,文言文言简意赅,每一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让读者感到文章多一个字显啰嗦,少一个字又欠缺。因此,朗读文言文,能够让书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多次朗读,与文章中的文字和语言亲密接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意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习文言文,教师和学生更应注重朗读过程。与其让教师每节课机械地讲每个字代表什么意思,不如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多次朗读,自己去体会、领悟。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对文章进行熟读精思,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文章独有的美感,最终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丰富对文言知识的积累。[2]朗读并不是简单地读,而是把文章转变为文学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通过朗读,不但能够将文章的语言完整地展现,而且还能通过运用语气词、语调等将文章深层次的意蕴表现出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更多课外的传统文学经典,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培养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朗读

既然朗读对学好文言文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在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运用好朗读,使文言文教学效果达到最优,这是当前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初读文章,读准文言文

每次在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在预习阶段自己试着读文章,并要求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认识文章中的字并能够发音准确,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也是对学生预习的基础要求;二是要注意文章的断句,包括句子之间的停顿以及每一句话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至少朗读三遍,一是要在读的过程中完成给生字注音,二是要在读的过程中做好断句和停顿,并对文章的内容有大体的了解,最后是能够顺畅地朗读全文。[3]

在初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课后的注释和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对比形式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性。如,文言文中不使用量词,名词仅用数次来修饰,文言文中经常使用语气词。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句子停顿的规律,一是句子开头的发语词后,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二是在文言文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中一些常用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停顿,如“可/以一战”、“齐地/方百里”;三是主谓间,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永之人/争奔走焉”;四是动宾间,如“视/五人之死”、“无/丝竹之乱耳”;五是句末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二)译读文章,读通文言文

所谓译读,是指在初读文言文时,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内容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在这一朗读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比着文章原文,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当然,朗读翻译文言文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每读一句,就翻译出一句,当遇到较为复杂的句子时,利用工具书或寻求老师的指导。一些较难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当学生能够清楚地翻译出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翻译给小组成员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译读文章,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三)研读文章,读清文言文

研读就是讨论性的朗读。要求学生从全文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语言、内容、情感等。研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文章。如《廉颇与蔺相如传》在研读环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是描写蔺相如机智拿回和氏璧的句子,二是描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三是描写蔺相如劝说廉颇齐心对赵国的句子等,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可以设计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研读兴趣,启发学生的研读思路。同时,教师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句子的停顿、轻重音转换、语调等。重音是为了突出情感,例如“甚矣,汝之不患”的“甚”要重读,“惟手熟身”的“熟”要重读。语速是为了表达文章中的一些特殊情绪,例如在一些描写作者高兴、激动、焦虑的情绪时就要加快语速,而描写一些忧郁、悲伤的情绪时就要放慢语速。不同的语调也代表了不同的情绪,一般常用平直调表示叙述,上扬调表示疑问语气,曲折调表现嘲讽等。[5]

(四)品读文章,读好文言文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是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因此,只有学生在充分了解了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之后,才能在品读文言文上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谓品读,主要指一种赏析性的朗读。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有感情、有韵律地将文章呈现出来。因此,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语调、语气、写作方法,还要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章的情感脉络,达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朗读境界。

以上就是笔者对文言文朗读方法的一点心得,这四个方面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不仅要让学生积累古代汉语文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朗读作为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摒弃,而且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伴随着近年来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加强对文言文的朗读教学,把一个个无声的文字通过朗读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注释:

[1]刘磊.“古文字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2]孟令茹.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1).

[3]姚春亭.回归高中文言文教学彰显汉语语言魅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4]杨桂蝉.浅谈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J].新课程(上).2012,(05).

[5]张静.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52).

(陶炎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212200)

猜你喜欢
文言文高中语文文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