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经济发达地区的转型发展
——基于苏州市的调查

2015-02-28 02:45陈向阳吴权顾新华
现代经济探讨 2015年7期
关键词:常态升级转型

陈向阳 吴权 顾新华

新常态下经济发达地区的转型发展
——基于苏州市的调查

陈向阳 吴权 顾新华

进入新常态,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遇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如何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转型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作为长三角发达地区的苏州,其推进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很有启示意义。本文系统总结苏州市的做法与成效,深入剖析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新常态 发达地区 转型发展

近年来,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苏州市针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情况、新特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创新引领、聚焦转型、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等重点,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走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道路,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整体上处于向上攀升阶段。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7.5%,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占比分别达到58.7%和54.6%。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约占全省1/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4.8%,高于全省5.3个百分点。服务业量质齐升,2014年服务业占比已达46.7%,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业税收增长的贡献达到65%。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技术创新资源日益丰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三家进入国家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现有张家港节能环保装备、昆山传感器、常熟汽车零部件、吴中生物医药等27家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占全省的1/5以上;苏州全市省级科技产业园累计达32家;高端人才加速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截至2014年底,苏州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累计达15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95人,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省“双创计划”人才总数连续八年居全省第一;全市博士后工作站点达295个,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技术发明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位,申请PCT专利量列全国第5位。自主品牌企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5.5%。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建设用地GDP产出达到33万元/亩,万元GDP能耗为0.609吨标煤,其中:苏州工业园区万元GDP能耗为0.272吨标煤,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

一、苏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1.把转型升级作为鲜明导向,推动全市上下主动自觉转型

苏州注重分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根据经济运行“新常态”早于全省、早于全国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旗帜鲜明地推动全市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逐步由过去注重投资拉动、项目推动的规模速度型转向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的质量效益型。近几年,苏州先后召开全市现代化建设暨转型升级推进会、创新引领战略暨科技奖励大会、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大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加快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推进会、经济转型升级与历史文化传承市长国际咨询会、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座谈会、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研讨会等等,形成了全市上下各行各业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先后出台《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的意见》、《支持老城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的政策意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方案》、《促进商务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等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加快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大多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着眼点都在于产业层次转得更高、城市功能转得更强、生态环境转得更优、民生福祉转得更实在、体制机制转得更灵活。

2.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高起点引领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苏州及各辖市区科技平台载体数量多、层次高。苏州工业园区的国际科技园,聚集了微软、华为、甲骨文等9家知名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培育引进了国内知名CAD软件开发商——浩辰科技、国内领先的高端光模块供应商——旭创科技等,集聚各类高科技人才3.2万名。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已入驻80多家相关高技术企业,并与覆盖基因药物等的“吴中药港”一同构建了苏州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强劲发展的基础。张家港沙洲湖科创园吸引了清华、同济、哈工大等一批高校研发机构入驻,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孵化培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园区。二是发挥好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方面坚持引进高技术含量的外来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自主创新企业。太仓香塘集团由于较早地推进转型,进入生物医药等行业,实现了从村办制鞋企业到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华丽转身,所投国家一类新药“苏肽生”,在深圳创业板市值已达10多亿元。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国内同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研发制造企业。三是突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苏州实施姑苏人才计划,成立姑苏人才计划服务中心和千人计划专家联合会,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技术的高科技领军人才。

3.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重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在实践中,苏州千方百计把工业经济从过去以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主;把产业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一是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全市把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和新兴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基点,密切跟踪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机器人、3D打印等重大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培育引进相关优质项目。高新区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技术前沿、产业高端和未来发展,创建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快速成长,被国家列入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张家港以光学膜基地、LED产业、再制造等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努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太仓宝洁液洗、扬子江海工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二是把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全市部署实施了“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和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四新”技改项目计划,引导重点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层次、提高质量效益。张家港启动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3333”百企培育工程,鼓励规模企业“争做行业老大、争当单打冠军”。3年来,相继实施沙钢综合技改等99个投资超亿元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入865亿元,其中设备投入占60%,先进设备又占到其中的80%以上。三是把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战略重点。全市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力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过中新金融合作创新试验区和昆山深化两岸合作示范区两个平台,鼓励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试点,鼓励太仓港等与上海港开展实质性合作。苏州已认定本地总部企业67家,引进各类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200多家,为培育壮大具有区域性运营、结算中心等功能的总部经济奠定了基础。

4.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倒逼压力,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近几年,苏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全市以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转型,以深化转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集聚集约发展。实施“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对化工、印染、电镀、造纸、酿造等“两高一低”企业的整治和关停并转力度,到2016年,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将不少于2000家。执行最严格的环评制度,坚持“十个不批”原则,坚决不上“两高一低”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2011年以来,累计拒批近800个项目,涉及总投资120多亿元。着力推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近5年来,全市累计供应土地42万亩,其中一半来源于存量土地。张家港近几年每年腾换土地5000亩以上,累计腾出土地超2万亩,推进关停企业的腾换土地向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区集中,全市腾出的土地70%以上用于产业再发展。二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绿色生态功能。近年来,苏州完善土地利用、城镇布局、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机制,加大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力度,推进工业园区“退二优二”进程,加大苏州古城的全面保护力度,探寻完善古城保护新路。以建设“美丽镇村”为抓手,持续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村庄整治任务,建成182个“三星级”、591个“二星级”康居乡村。三是制定约束性地方法规,依法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出台风景名胜区、湿地保护条例等20多部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2014年又出台了生态补偿条例。编制《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区占国土面积的37.8%,占比全省最高。为保护鱼米之乡可持续发展资源空间,市人大出台保护“四个百万亩”的决定,将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的保护纳入法律轨道,以此倒逼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升产业层次。

5.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为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苏州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主动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展开,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结构调整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一是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政府管理和服务“边界”,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前6轮行政审批事项削减75%的基础上,2014年首批削减、下放审批事项就达45项。在土地使用、金融支持、产业转型、资源配置、经营机制、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二是以对接上海自贸区为抓手,推进改革开放互动并进。2014年,苏州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总体实施方案,梳理出投资、贸易、金融、行政体制等4大类80条对接政策,已有12条全部借鉴实施、11条部分借鉴实施。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持续提升城乡改革发展动力。苏州紧紧抓住作为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点这一重大机遇,坚持把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制定出台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等综合性政策意见,着力构建政策制度框架,增强了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四是以科学发展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推进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适应新常态,既转变“唯GDP”观念,又防止“去GDP”倾向,引导各级干部不搞违背科学发展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科学的理念、自觉的意识、理性的思维、务实的举措推进转型升级。

二、苏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风险。苏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既有良好的基础,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全市推进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1.产业优化升级存在不少难题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尚需时日,虽然近年来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占比提高较快,但还是呈群体大、个体小状况,没有形成主要增长极,缺少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旗舰型领军企业。传统产业面临转型阵痛,大部分本土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增长潜能已充分释放,发展优势日趋弱化。现代服务业尚未充分发育,受诸多因素影响,全市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如,2014年苏州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3%,而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均超过10%。

2.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苏州虽然是新兴科技城市,但基本上仍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创新还没有实现由投入期向产出期的转变。在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方面,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平均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5%,不及发达国家的1/4,特别是电子、钢铁等支柱产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还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现有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反映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和发明专利依然偏少,产业企业接受高校、科研机构的“溢出效应”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技术服务层面,主要是解决具体技术难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缺乏有力支撑。

3.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继续加大

土地开发利用已近极限,目前苏州开发强度超过28%,张家港开发强度达到了32.8%。建设用地的稀缺,限制了新型企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淘汰企业土地的利用也需要支付一笔可观的改造资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转型升级的成本。能源、资源综合消耗效率有待提高,2013年万元GDP能耗分别高出上海12%、深圳42%;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约为深圳的1/3。全市环境容量有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污染物排放较多,单位土地面积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9倍。纺织、印染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制度、环境约束,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任务较重。

三、对经济发达地区推进转型发展的思考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不断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努力实现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1.大力营造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

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微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判断,基于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和质量效益提高的深刻关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以来,多次对经济新常态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战略性判断,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作出了全面、系统阐述,阐明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研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常态需要新思维、新理念,我们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常态,才能适应新常态;只有思想和行动统一,才能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对经济形势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深入研究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更加聚焦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实现动力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新常态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既要防止急躁焦虑、实力不足,又要防止无所作为、精神懈怠,切实提振精气神、焕发新风貌,适应新要求、练就新本领,谋划新思路、拿出新作为,确保经济稳中求进、转中向好。必须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更加主动地研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不盲目追求速度,不能层层加码,促进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特别要鼓励支持一些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新路。

2.切实改进推进转型升级的方式方法

转方式调结构是引领新常态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只有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一系列经济条件变化导致的,一味的直线上升的增长是不客观、不现实、不可能的。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有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顺应、把握客观经济规律,才能平稳、健康地发展经济,才能避免大上大下、大起大落。一是把握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重点。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摒弃“不计成本搞政策优惠、不顾影响环境搞建设、一味铺摊子上项目”的传统套路,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切实转变经营方式,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加快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通过政府转变工作方式、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敢于牺牲速度规模和眼前利益的决心,坚决把附加值低、成本大的低端和低效产业转移出去或者淘汰掉,坚决避免“保住了增长,流走了财富,留下了污染”的粗放式、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过去的发展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低成本劳动力,现在这些优势都已变成劣势,再拼这些已经拼不下去了,也拼不出好结果,以后的发展更多的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人才支撑。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循序渐进推进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永远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转型升级的推进节奏,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产业转移规律、市场变化规律,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防止运动式、片面性、简单化,要坚持依法办事,避免政府强行推动。

3.加大对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市场有时会成为脱缰的野马,缺少了政府的一定程度的掌控,其后果也不堪设想。政府的“有形之手”适当干预,制定实施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企业政策,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有效做法。有关部门要及时调整和出台相关政策,以加快构建配套支持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政策方面,对于新兴产业,关键要立足科技前沿和全球视角,超前规划、动态调整,着力培育基地型、龙头型企业,以带动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对于传统优势产业,关键在于出台大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品牌建设、节能降耗、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政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效益。土地利用政策方面,可根据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对工业用地确定不同的使用年限,如20~50年不等,不同出让年限不同出让价格,为将来利用该土地发展新产业打好基础。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新增用地,主要应以盘活存量来统筹调整配置。对鼓励发展的高端产业的土地使用税税率适当调低,对限制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土地使用税税率等适当提高。科技创新政策方面,要加快构建简便易行的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引导、企业科技研发为主体、金融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总结推广“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五合一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4.尽快实现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出现新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世界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改革正在迈出重要步伐,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实力大幅提升,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我国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在引进、再创新等途径吸收消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加速提升。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从过去注重“引进来”向今后更多地“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要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跨区域开放合作和协调发展的要求,顺应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趋势,抓住“一带一路”、上海自由贸易区等机遇,加快实现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推动更多企业到国外、省外投资兴业,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5.坚定不移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经济新常态下,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意义重大。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开发原则,把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放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苏州市通过依法保护“四个百万亩”,以此倒逼经济转型升级这个做法对面上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太仓、常熟等地切实转变新上项目就要新增土地指标的传统思路,主动把乡镇撤并后的闲置土地和低产出、低效益土地盘活起来,统筹运作为新上项目用地,这一做法值得推广。要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借鉴苏州做法,划定土地开发利用红线,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切实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6.让转型升级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经济转型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过程,要把转型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更多地投向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投向环保产业、养老护理产业等。现在一些城市把城区一些废旧厂房拆除,不是去新上工业项目、建设项目,而是建绿地、做环境,为今后的发展、百姓的生存创造一个清新、优美的环境。这个做法体现了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值得推广。要更多地做一些“可以为”、“必须为”的事,让广大百姓切实感受到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

1.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

2.徐井宏、张红敏编著:《转型——国际创新型城市案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厉以宁著:《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王保安:《准确把握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求是》2015年第4期。

5.文魁:《新常态的冷思考》,《前线》2014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徐元明]

F120.4

A

1009-2382(2015)07-0029-05

陈向阳,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吴权,江苏省委研究室经济处处长;顾新华,江苏省委研究室党群处处长。(南京210013)。

猜你喜欢
常态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回暖与升级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