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2015-12-23 04:54李国英
现代经济探讨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资电商农业

李国英

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李国英

以农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困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加速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在农村渗透率的提高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产业的商业模式正逐步发生变化。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率先关注(移动)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集聚、挖掘农业大数据,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移动)互联网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手段。

产业互联网 现代农业产业 农业互联网 农业产业链 物联网

当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2014年美国(GE)提出工业互联网,中国随后也提出产业互联网以及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等概念,互联网信息化正从面向个人用户应用和消费层面逐步向企业制造、运营各个层面渗透。互联网信息化的应用正在引起传统产业的变革,标志着产业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即运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无论是传统农业领域,还是教育、旅游、金融等服务业领域,都孕育着“互联网+”的机会,在实现“互联网+”规划的过程中,产业互联网将是核心。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政府多次出台文件推动农业改革,鼓励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走向集约化。同时,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在农村渗透率持续提高,农业信息化滋生成长的土壤风潮渐起,逐步改变着农业产业的整个流程,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战略也从差异化战略逐步升级为平台战略和农业互联网战略。

一、产业互联网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在消费领域的渗透和创新速度逐渐由原来的爆发式发展演变至较稳定的快速成长。而同时实体经济整体依然处于信息化不足的粗放型发展状态,互联网的渗透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起步较发达国家晚,而互联网化的滞后却并不明显,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方面相对超前。构建重要资源的产业发展平台,集合力量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在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跨越进产业互联网时代是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使命。

1.互联网已从消费互联网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

Yahoo,Amazon两大互联网巨头于1995年成立,因此1995年也被称为世界互联网商业元年。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由于个人电脑、智能终端、网络连接成本的下降,互联网企业以终端用户为中心,以消费为主线,依托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几乎为零的货架成本、库存成本,迅速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消费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互联网企业在与传统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传统线下的规模经济演变成为多业务、多品种的范围经济,和消费互联网相关的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消费互联网的格局已定,行业巨头已经牢牢把持住了行业发展的脉博,形成了“赢家通吃”的格局。(见图1)

产业互联网是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企业级互联网应用大市场,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互联网的标志是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方法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配置。三项关键技术:无所不在的终端应用、空前强大的后台云计算能力、不断升级的宽带网络构成了产业互联网的基础(李彬,2014)。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更低成本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和更快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智能机器、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有积累和深入研究的企业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图1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区别

2.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

(1)移动智能终端被广泛应用。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迅速兴起,消费数量已经远超PC计算机。由于具有个体化、时刻在身边、安全、有足够计算能力等,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在2014年成为消费内容的主要工具,人们通过移动设备消费内容的总时长,占通过所有网络方式消费内容总时长的35%-40%。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连接设备及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用户行为向移动端转移成为大势所趋。

(2)互联网入口向农村渗透。2013年我国宽带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提出宽带网络要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加快了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加大了光纤到户、农村宽带进入乡村的速度。在未来的几年内,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手机逐渐成为农村普及互联网和实现信息化的主要平台。

(3)几乎所有产业都将呈现泛互联网化。互联网进入中国20年,给经济发展带来全方位的深刻改变,融入农业、交通、能源、医疗和教育等行业,量变积累已经到了一触即发引爆质变的时刻,互联网成了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代表力量。未来,物联网将连接一切,O2O加速开启新的商业模式,产业跨界合作将不断创新,消费互联网将向产业互联网迁徙演进,互联网将解构每一个产业,拉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几乎所有产业都将呈现泛互联网化的特征。

(4)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成为普遍趋势。产业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质是通过资源和资金整合来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从目前来看,产业+互联网+金融的“1+1+1”融合发展形态已经越来越多,农业、汽车、旅游、房地产、交通、物流等行业都纷纷借助互联网金融寻求“线上线下”的发展,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正逐步明朗。互联网凭借移动终端的多样化、智能终端的普及、后台云计算及大数据的能力,重构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生产、经营、融资模式、企业与外部的协同交叉,实现了产业间的融合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

3.产业互联网下新型服务模式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起到平台的作用,互联网企业有很大的话语权,用户的信息查询、资金支付都在平台上完成。在产业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下,互联网平台拥有产业链绝对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数据接口和数据沉淀成为新业态必要的环节,IT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软件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本的原因是传统软件企业(包含系统集成、IT解决方案供应商)由于具备互联网企业从未开发过的大中型企业(产业)数据接口和数据沉淀,在互联网连接消费者和产业的过程中创造了更高效、更实用的业务流程,从而更能获得产业互联网时期的主导地位。信息服务越深入,需要的资金、信息流越复杂,越需要多合作方齐心协力才能塑造更加开放、共赢的新业态。(见图2)

图2 产业互联网的服务模式

二、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保障粮食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而目前粮食安全仍面临对外依存度高、农业数据缺失、农民老龄化等多方面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已刻不容缓。

1.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内粮食需求日趋多样化,工业等方面的用粮也日益增加。粮食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受价差驱动,我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加,2014年,我国大豆国内需求8700万吨,其中7500万吨来自国外(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达80%;食糖消费约1400万吨,其中国内产量1100万吨,进口量达400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达25%;棉花消费量近640万吨,产量预计在515万吨,进口量约130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20%,综合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95%的红线。根据《国家粮食安全需求中长期规划纲要》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缺口可能达到3250万吨。

对大豆等主粮农产品进口依存度过高、粮食进口来源地过于集中等问题,给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外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诸多负面因素:水资源匮乏威胁农业灌溉;人工成本快速增长打击农民积极性;单产增长缓慢;比价效应导致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有限;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滞后;土地污染问题致使粮食减产、绝收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根据中科院生态所201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2015年1月6日,农业部称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也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严峻形势下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图3 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农业人口占比过大,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耕地面积却在逐渐减少,人多地少的局面更加恶化。据世界银行统计,2014年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45.6%,而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比普遍较低,例如美国仅有18.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与之相伴的是,2014年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2公顷,大幅低于美国65.2公顷的水平,甚至低于世界平均1.1公顷的水平,显示了中国土地分散,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农业发展现状。

3.农业从业人口持续减少且老龄化现象明显

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以及现实存在的城乡基础设施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年大量涌向城市(城镇)打工,年轻一代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适龄农业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农业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以老龄人口为主转变(杨长福、张黎,201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共计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比重为65.5%。在统计期间内,87.3%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任何农业生产劳动,绝大多数以离乡打工为主(阿里研究院,2014)。“民工潮”的热度一直未退,加上我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适龄劳动力持续减少。

4.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增收困难

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愈发缓慢。1997年至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仅为6.88%,远低于12.45%的工业增速和14.21%的服务业增速。与此相应的是我国仍然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占比和较低的农业生产效率,2013底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高达34.8%,而2011年英国仅有1.2%,日本1990年已仅占5.9%。从收入构成看,2013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越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45.2%,显示相比务工收入,农村家庭经营不具备优势。农业亟需改革,大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以提高农村经营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三、农业产业正进行全面深化变革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深入,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形成,对应新兴的市场主体,农业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能够将农业生产、流通、市场、交易连成有机整体,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重塑农业产业的商业模式。(见图3)

1.以加速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

2014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文件要求在登记确权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改革是继金融改革、国企改革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三权分离(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是农业改革的一项重大实践,中国农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一场全面变革。

2.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的经营主体变革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人员的减少,以及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将推动经营主体的变革,未来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现代农业企业将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力量。

图4 互联网模式下全新农业产业链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需要更多兼具市场经济意识和农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力,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民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这些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国家在政策及金融方面的支持,将进一步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政策支持方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全提出要“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金融支持方面,2014年2月,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3.以向(移动)互联网转型为核心的农业商业模式变革

智能手机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手机成为实现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平台。2014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84.6%,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农村迅速覆盖,手机作为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迅速释放,也使互联网技术与各类互联网入口向农村区域渗透成为可能。

农业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产业落后,信息不对称较严重、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交易环节较长,交易成本高、交易可持续性强等特征,因此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巨大。从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与农业已开始加速融合,农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正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面改造,从农资销售、中介服务、土地流转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农业企业从农业产业链上的各环节积极布局,尝试利用互联网探索各种商业模式。目前国内农业互联网商业模式主要有渠道变革型、产业链大数据型、专业合作社服务商型、数据挖掘型、农业物联网试点型、土地流转电商化、农资电商型等七种类型。

四、农业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将全面改造现代农业产业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指出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全力推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强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参考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目前规模化、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化逐步形成,未来会进一步向信息化延伸”,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成亮点。从国内国际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均开始与农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正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造,以提高农业产业效率及农业信息化水平(王静慧,2014)。

1.互联网带来农业产业链全新的商业模式变革

农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改造着农业产业链的整个流程,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发生在规模化经营有效推进的基础上,互联网技术有望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进行有效整合,涉及全流程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冷链生鲜、品牌农业等。

在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链将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为农资、农产品数万亿的市场提供更大的整合空间(图4)。(1)农资服务商将拥有大数据分析的能力,用于指导生产与服务体系;(2)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农资电商将逐渐替代传统农资销售体系;(3)在产品流通领域,农产品电商也将替代原有的渠道,形成新型的农产品交易体系;(4)在农产品需求端,消费与工业企业能够根据特定的偏好实现远程定制,实现订单农业生产;(5)综合性服务的需求将引导产业链上的各类经营主体相互整合,并形成统一的平台运营商,提供综合平台服务。

2.农资服务平台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推进,土地流转加速,新型集约化经营主体的增加,农业走向规模化经营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资产品供应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加之我国农资市场容量巨大,仅化肥、种子、饲料三类规模就超万亿元。近几年来,互联网企业纷纷“下乡”,抢占农村电商市场,在客观上有利于培养农村电商业态,激发农村电商活力,有助于农资电商发展。顺应大势,传统农资企业的“生产-经销商-种植户”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农资企业将通过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多元化的农资供应、更优秀的技术服务,嫁接越来越成熟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完成中国农资生产商向农资服务平台运营商的转型,农资电商正在成为未来农资销售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具有互联网思维、拥有足够大的流量导入及粘性保障的农资平台,将会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当前,农资电商模式主要有第三方电商平台模式、农资企业自营模式等。此外,欧美发达国家农资龙头企业大多从事多种农资产品销售,具备较强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中国农资企业也有望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逐渐向专业化、扁平化、一体化发展。综合农资电商,类金融服务,线上线下农化服务等是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见图5)

图5 农资平台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创新

3.以物联网为载体的管理信息化平台蓬勃发展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它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而农业物联网则是通过传感设备获取农作物信息,在各类网络传输的基础上,经中央系统处理后进行远程作业,信息化感知-网络传输-决策支持-远程控制是农业物联网的四个基本链条。农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将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劳动力耕作方式转变为通过信息手段实现高效生产,而以构建人与物全面深度互联的农业物联网则成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要素。从广义上理解,一切农业信息化的表现形式都属于农业物联网的范畴,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的灵魂。纵观全国最新的应用状况,农业物联网主要在四个领域发挥功效(唐珂,2013)。

图6 农业物联网平台

4.涉农电商改变了农产品流通业态

2015年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015年,农业部也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业产业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经营方式的重要手段,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产业地位不高等问题。主要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呈现出“结构不对称性”和“权力不平衡性”的主要特征,存在被电商重构的基础。

信息经济的到来带来新基础设施、新要素、新组织分工的建立,为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呈现了积极的创新和变化。

农产品电子商务得以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1)解决信息不对称;(2)完成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压缩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并提升规模效应;(3)建立可追溯农产品流通体系;(4)解决供应链上的融资问题,交易信息的积累可以帮助资金的供给方进行风险定价,物流及资金流的控制为产业链上的融资降低违约风险。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目前存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电商接入能力弱、货源组织难、物流成本高、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等制约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涉农电商有望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1.李彬:《产业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链》,《人民政协报》2014年12月23日第5版。

2.杨长福、张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农业现代化》2013年第9期。

3.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332572.html,2015年3月12日。

4.吴立:《互联网时代农业企业转型与变革》,《银河证券研究报告》2014年12月。

5.王静慧:《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中国市场》2014年6月18日第3版。

6.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11月。

[责任编辑:吴群]

F320.1

A

1009-2382(2015)07-0077-06

李国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研究所副教授、博士(郑州450002)。

猜你喜欢
农资电商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