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2015-02-27 06:03金树颖孙晓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沈阳110136
关键词:协同创新能力评价

金树颖, 孙晓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沈阳 110136)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金树颖, 孙晓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沈阳 110136)

随着协同创新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参与协同创新的高校日渐增多。高校创新活动显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评价体系已不能恰当评价当前高校的创新能力。分析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水平的作用机理,结合这一原理建立一套多维度、新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模型来评价高校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了解高校创新水平、明确创新能力变化趋势,而且可以检验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协同创新; 高校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动态评价

为了打造中国的硅谷,掌握核心技术,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协同创新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鼓励高等院校参与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外部科研主体合作,以完成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项目。全国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参与到协同创新中来。协同创新不仅涉及高校,而且还涉及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和其他研究机构,它整合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通过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的研究目标[2]。其中高校作为学科聚集、科研人才荟萃的机构,是协同创新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协同创新的目的是产生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科研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完成科研目标十分必要,因此,了解协同创新重要主体——高校的创新能力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些学者对高校技术创新情况进行研究。章熙春等从资源投入角度、知识创造与流动角度、技术创新成果及转化角度、创新环境角度构建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戚湧等从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与效益角度评价高校创新能力[4]。吕蔚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支撑三个维度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5]。以往研究大都将高校视作个体评价其创新能力,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活动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评价体系不能全面评价高校整体的创新能力。为此,提出一种结合参与协同创新高校新特点的高校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更科学、有效地评价新模式下的高校创新能力,为高校了解创新水平、政府考察协同创新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提供理论基础。

一、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

协同创新就是打破传统理念,加强创新主体间联系,联合单独创新主体形成创新团队,促进知识共享和思路交换、人才和资本深度集成的创新管理模式。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等学校利用本身的人才资源、知识资源、设备资源和丰富的学科资源与其他科研主体进行优势互补、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的创新模式。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1. 高校间协同创新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包括高校内部各学科间协同创新和高校与高校间协同创新[6]。学科间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学科本身的视野限制、技术限制,进而研究学科交叉点相关领域。学科交叉点往往是新的学术领域,学科的交叉渗透、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容易产生重大学术突破[7]。因此,高校通过找到新的创新突破口、吸收各种学术思想得到提升,即高校通过学科间协同创新方式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高校与高校间协同创新包括非同校同学科协同创新和非同校非同学科协同创新,前者可以充分利用各高校科研优势、研发设备和研发人员,避免重复购买设备,有效利用科研时间,实现科研人员的最优配置,以最经济的方式利用科研资金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非同校非同学科协同创新方式兼具学科间协同创新方式和非同校同学科协同创新方式的优势。

2.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包括创业模式、实习基地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创业模式是高校利用自有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创办创业园或创业企业,以此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利用这种方式掌握用户需求,调整科研方向,改善产品和技术,进入“信息—科研—产品”的良性循环。实习基地模式是企业提供科研场所、设备和资金,高校提供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高校缺少科研资金、设备和场所的困境,也为企业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企业掌握着市场需求变动,这一模式可以及时解决用户最新需求,省去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社会企业比高校自主创业企业规模大,可以完成更多更大规模的科研项目。高校因此得到了稀缺资源和新思路,增加了科研经验,其科研能力随之提升。订单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和创造科研模式的方式,这种模式下高校提高创新水平的机理与实习基地模式类似[8]。

3.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三种子模式:产学研模式、政产学研模式、政产学研用模式,三者作用机理相似。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产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互惠互补、分享风险与成果的科研模式[9-10]。与政产学研模式和政产学研用模式的差别在于是否有政府机构的主导,是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三种模式对于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方式是一致的,即高校通过这三种模式参与到本身无法完成的重大、世界一流的科研项目中,普通高校可以通过与行业内专家沟通、与领域内先进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提高眼界,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可能得到更多的基础资源。一流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借助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工作完成以往无法独立完成的较大的、先进的科研项目,通过和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交流发现科研项目的不同视角。

上述三种创新模式激发了高校的创新活力,活跃了创新氛围,使高校不再是单独的创新个体而是形成了创新团队,有利于知识流通和思维碰撞,同时激活了创新积极性。通过参与协同创新,高校的科研能力不再局限于高校科研人员的教育背景,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本身资源不变的情况下,高校通过协同效应提高师生自身创新实力的同时提高了整体创新能力。

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高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都是以发表专著、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资源投入量来衡量的,这样的评价体系注重“量”而忽略了“质”,本文建立一套结合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活动新特点的、多元化的、强调数量导向和质量导向的评价体系,遵守科学性、导向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经济性原则选取评价指标。基础研发能力是高校创新活动的“硬件”,参与协同创新活动是“软件”,二者是新创新模式下评价高校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创新活动目的是达到既定的科研成果,从考察科研成果的角度出发,增加知识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作为一级指标。因此,最终选取基础研发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产出能力和协同创新参与度作为一级指标。

1. 基础研发能力

基础研发能力是高校科研的先决条件,也是传统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是高校创新活动的“硬件设施”。高校既是独立的科研机构,也是协同创新小组的成员,基础研发能力是高校作为单独科研主体创新实力的表现。这一指标主要从投入角度和资源角度评价高校创新能力,包括研发人力资源、研发经费支持、学科条件基础三个二级指标。

2. 知识创新能力

创新成果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代表着创新投入的效率和投入转化的能力。创新成果分为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理论创新是通过研发活动创造新的方法和新理论,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应用创新是通过研发活动创造新产品,改进生产技术。知识创新能力代表理论创新成果,是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因素之一,包括科技成果奖项、发表论文与著作数量、拥有专利数量。

3. 产出能力

产出能力衡量应用创新的价值,即新产品、新技术带来的社会价值。协同创新模式联动着高校和其他创新主体,使创新成果更好地显现出来,为评价高校创新活动产出能力提供了现实基础。选取创新产品收入、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输出人才数量和技术与专利转让金额作为产出能力的二级指标。创新产品收入和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是指高校通过协同创新方式与企业联合创新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创新产品因具有独特性和实用价值被用户购买体现自身价值,创新活动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是社会对创新价值的认可,通过市场衡量创新产品价值是客观公正的。学生参与高校与其他主体协同创新,从而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学科前沿知识而更容易受到相关科研主体青睐,输送的人才包括定向培养的人才和因参与协同创新而进入相关企业的人才。

4. 协同创新参与度

协同创新机制是高校创新活动的“软件”,在高校创新基础资源这一“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了高校创新能力。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程度不同,即“软件”质量不同,对高校创新能力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参与程度深的高校知识、思维和人才等各项资源整合度高,创新能力提升较大,反之亦然。协同创新参与度包括协同创新项目数量、协同创新项目参与程度、资源互补对接程度和协调沟通程度四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及二级指标相关解释见表1。

三、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以往的静态截面评价模型仅能反映高校某时点创新能力而不能反映高校创新能力的变化趋势。为此,在提出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11-12],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考察高校创新能力。

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由于定量指标量纲不同,无法加总计算,因此先对定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公式(1)处理原始数据消除量纲。

(1)

定性指标数据处理的主要问题是将调查问卷中的评分定量化,可以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赋值法建立指标的趋向程度和量化值的对应关系。

2. 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应用广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创新指标体系权重。首先,利用专家工作两两判断同一层次指标相对重要性,以1~9为范围进行打分,得到两两指标相对重要性公式

(2)

从而得到判定矩阵

A=[aij]n×n

(3)

表1 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计算判定公式

(4)

(5)

式中:λ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给定数值,对应矩阵的维度n不同,RI也不同;CI为一致性指标;CR为数性比率。

若CR<0.10则通过检验继续计算,若CR>0.10则需重新调整判定矩阵。通过检验后,根据公式(A-n)ω=0可求得对应向量ω,再将其归一化得到权重向量φ=(β1,β2,…,βn)。

3. 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根据式(1)得到的数据和式(2)得到的权重计算对应的上级指标值,计算公式为

r=β1y1+β2y2+…+βnyn

(6)

首先计算二级指标值,再计算一级指标值,最终得到各高校对应年份创新能力rij,rij是高校i第j年的创新能力评价值。下面计算高校创新能力动态变化趋势。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得到p个高校S1,S2,…,Sp在连续n+1个时期(t1,t2,…,tn+1)内的静态评价结果,得到截面静态评价结果时序矩阵为

R=[rij]p×(n+1)

(7)

接下来计算高校Si在[tj,tj+1]时间内的变化速度值,即

(8)

再根据vij求其加速度值,即

(9)

由式(8)和式(9)可求得Si在[tj,tj+1]时间内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值为

(10)

由式(10)可求得Si在[tj,tn]跨时间段内的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值为

(11)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模式显现出的新特点,建立一套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可以在了解高校创新能力的同时知晓其未来变化趋势,也可以了解一所高校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高校创新能力水平的强弱,同时了解其相对优势或劣势是否会进一步增大。检验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模式的效果,对于高校调整战略方向、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参考价值。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EB/OL].[2015-08-16].http://baike.baidu.com/view/7263799.htm.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章熙春,马卫华,蒋兴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79-83.

[4]戚湧,李千目,孙海华.基于主成分神经网络和聚类分析的高校创新能力评价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112-117.

[5]吕蔚,王新峰,孙智信.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8,30(3):81-85.

[6]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 [J].中国高教研究,2010(7):81-84.

[7]张占奇.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J].管理观察,2013(24):113-114.

[8]苏娅,侯二秀,杨洋,等.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与案例研究 [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5):672-676.

[9]毛钟红,余国扬.高校产学研模式及实践思考 [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50-251.

[10]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11]刘微微,石春生,赵圣斌.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3):705-710.

[12]陈伟,杨早立,周文,等.基于突变级数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动态综合评价 [J].运筹与管理,2015,24(1):191-201.

(责任编辑:吉海涛)

Research on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JIN Shu-ying, SUN Xiao-hu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A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been raised to the status of national strategy,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are involved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universities show new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universities cannot be evaluated properly by tradi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moting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is analyzed, and a set of multi-dimensional, new-persp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combined with the principle. To evalu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ng model which combing dynamic and static factors can not only help universiti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clarify the transformation trend of innovation ability, but also test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n improvement of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universit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 dynamic evaluation

2015-08-30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JG12DB034)。

金树颖(1963-),女,黑龙江绥化人,教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与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14∶01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0917.1401.008.html

10.7688/j.issn.1674-0823.2015.05.04

G 311

A

1674-0823(2015)05-0400-05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能力评价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