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兴县中心幼儿园 张烨
细细一根绳,创出小天地
□浙江省长兴县中心幼儿园 张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的许多创新意识、创新灵感都是在游戏中无意产生的。要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游戏中进行。“绳子”是简单易得、使用方便的运动材料,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将绳子运用到体育游戏中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幼儿大班创新,就可让细细一根绳创出小天地。
玩绳游戏创出小天地个性发展
玩绳是我们幼儿园的体育特色运动之一,孩子们会把绳子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并用绳子来做游戏。他们会把绳子想象成各种东西,然后会利用绳子来做各种体育运动。绳子在孩子的眼中是有趣的、可变化的。所以,我想利用绳子这一触手可及的教具来让孩子创出小天地,让孩子体验花样玩绳的乐趣,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意识。在开展跳绳活动中,我们拓展跳绳活动,创造玩绳游戏;丰富简单的跳绳技能,多形式跳绳;我们融入音乐、队形元素,编排绳操、绳舞。让一根细绳,创出无限的玩绳乐趣。
孩子初次接触绳子,不会有太多的玩绳的方法,要让他们“爱”上绳子,首先要在“绳子”这个所用的活动材料上下工夫,挖掘小小绳子的魔力。
1.选择难易层次不同的绳子。幼儿在运动中,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这不仅能保持和增强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教师的细心观察,注意到大部分幼儿喜欢玩绳游戏。怎样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呢?在玩绳游戏的材料投放中也可以提供各种绳子(如长绳、短绳、麻绳、草绳、钢丝绳等),充分挖掘身边各种玩绳材料,提供幼儿自主选择、探索的机会,帮助幼儿保持活动的新鲜感,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每一种绳子都有不同的玩法,可以让幼儿去不断操作与探究。
2.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玩绳子。有些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程序规定得很严格,使幼儿不得“越雷池半步”,这是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另外,有些幼儿性格比较内向,在教师面前不太善于表现和发挥。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适当提供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每次自由的玩绳活动中,教师是最好的观察者,不要随时地介入,而是找准切入点,及时肯定他们的创想,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1.让幼儿尝试玩绳的乐趣。在尝试中让幼儿自由去探索,去发挥创造力。花样玩绳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充满着吸引力和趣味性,可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我们请幼儿收集不同的绳子,积累对绳子的感性经验。活动中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问题设疑、尝试探索,让幼儿自由游戏,同伴交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活动中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全体幼儿,使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孩子们创设的玩绳游戏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因材施教,引导幼儿以愉快的情绪来尝试创新意识,体验其中的乐趣所在。这样的形式也更为生动活泼,既能满足幼儿爱玩的特点,又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让幼儿主动、轻松地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玩绳的乐趣。
2.让幼儿在尝试探索中创新玩绳方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活动中我以自己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巧妙地组织教学。整个教育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自由探索,创新玩绳子的方法。如我常采用尝试法、游戏法等,让孩子在玩绳游戏中学到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得到发展。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相对成人而言,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悦的心情。在玩绳运动中,让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共鸣,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调节幼儿活泼的节奏,产生特殊的教育效果。
1.音乐与绳舞表现。将音乐贯穿于幼儿的绳舞活动中,可以营造出轻松的活动氛围。(1)绳操:我们把绳子作为道具,编排一套简单有趣的绳操,在早锻炼的时候进行练习,人人参与,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幼儿的绳感。(2)绳舞:学会各种跳绳的技法,把握跳绳的节奏,在音乐声中,快慢交替,不同的跳绳方法转换,一会儿是单人跳,一会儿是双人跳,老师摇着大绳跳、流动的跑步跳等。一段音乐在老师的编排下,加入舞绳的动作、队形的变换,在幼儿的团结合作下,一气呵成,犹如魅力舞蹈。操场上绳舞飞扬,笑声飞扬。
2.音乐与自由创造。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音乐,使幼儿在音乐中发挥创造力,使玩绳运动与音乐融合为一体。如配合《蓝色多瑙河》的背景音乐,幼儿自由地在音乐中“玩绳”时,他们就有了“让手中的绳慢慢跳舞”、“让绳子旋转起来”、“与同伴一起甩动绳子”等不同玩法。音乐营造了运动的氛围,让幼儿体验到了玩绳运动的乐趣。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给孩子们一个玩绳空间,让他们爱上玩绳运动,让他们在玩绳游戏中去发挥创造力吧!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幼儿教育[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