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荣文学校 顾婷婷
低年级数学游戏活动的设计
□江苏省太仓市荣文学校 顾婷婷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穿插于游戏中的教学更能事半功倍。在当今条件下,口头游戏、创设情境及动手操作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的最佳途径。
数学教学游戏活动设计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游戏教学法最早是由Aufshnaiter和Schwedes在1984年提出的,到现在已有了很长的历史,国内外的各个学派都对此有过深入的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实验,留下了很多的资料供现代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将游戏应用于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学生的思维,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见的、作用比较明显的、使用比较广泛的有以下三种游戏教学法:情节性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
1.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数学源于生活,低年级数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模型。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必须也应该是能让数学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教师在设计一堂新课时,可先利用课本中的插图,结合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可能涉及的生活场景,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建构一个生动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数学知识,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其中,我以通过“小故事”构造场景进行教学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情境游戏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教授。在上课之前,我先准备了一些需要学生认识的人民币及一些学生喜爱的玩具,并给它们标好价钱。在学习了大额人民币和小额人民币后,我便在讲台上搭起了一个小小的柜台,自己便成了售货员阿姨,一一向我的小顾客们介绍产品的价格。看到小朋友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便请了一位小朋友上台来,给了他一百元人民币,请他来选择要买的物品并付钱给我。开始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估算的意识,往往拿了很多玩具,到付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钱不够,只好再把玩具放回去。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学生变得越来越精明,拿的玩具的价格越来越接近一百元,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最后我让一位正好把一百元都用完的学生当起了售货员。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到最后的几个学生基本都能够用完这一百元。在他们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额人民币和小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体验了付钱形式的多样化,也具备了估算的意识。
2.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体现在试卷上的能力,而素质教育重视的是儿童体现在生活中的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生活中,怎样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一定的训练。一堂课的开始阶段,学生往往还沉浸在课间活动的兴奋状态,人虽然进了教室,但思想还没有集中起来,若是教师这时候就开始讲授新课,那效果可能就会差强人意。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借着他们的“玩劲”,组织一个巧妙的数学口头游戏,那么就既可以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激活他们学习的激情,也可以帮助他们温故而知新。常见的口头数学游戏有“抢口令”、“口算”、“打电话”、“快速口答问题”等。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学段学生的天性,口头数学游戏不仅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反应能力,创造活泼的课堂气氛。
3.操作性的教学游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怎样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一直是数学教师长期探讨研究的课题。在课改后,新版的低年级数学教材都配有学具,这为教师上课提供了一个好帮手,也为学生学习找到了一个好朋友。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在低年级中操作学具进行数学游戏,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且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翻开新版的教科书,“剪一剪”、“拼一拼”、“搭一搭”的问题随处可见。在运用教具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得也非常快。如在进行一年级数学课中的“拼搭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时,我就利用教具进行了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亲身体验,了解什么样的物体是可以堆叠起来的,什么样的物体不能堆叠。我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正方体”队、“长方体”队、“圆柱体”队和“球”队。然后让他们拿出自己学具,与同组的小朋友一起开始堆叠学具,看谁堆得最高。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除“球”队之外,其他小组都操作得很快。完成之后,我请他们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思考一下操作的结果为什么是这样。“球”队的小朋友很生气地说:“不公平,其他小组的物体都是堆得起来的,可是球是堆不起来的,我们当然要输了。”我就趁热打铁,问学生,为什么球堆不起来呢?它和其他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继而引出了“平面”和”曲面”的不同。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以下就将以此为要点介绍在设计低年级游戏数学活动时应当注意的三个方面。
1.游戏无效率。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那就要提高课堂的效率。现在的课堂教学中,“量”多于“质”的现象很普遍,比如教师在教授加减法时,会使用很多的口算卡片,采用的游戏形式也很多,如对对子、找朋友、接火车等。学生每天都要应付一大堆,但教学的效果呢?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游戏重的是“质”。只有开展高效率的数学游戏,才能使数学融入游戏中,真正服务于课堂。
2.游戏无目的。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的游戏活动,当然是为实现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是现在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娱乐性”,而丢了重要的“数学味”,结果只能给孩子带来一阵欢笑。我曾见过这样一个游戏活动:这是一堂应用乘法口诀的新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打算复习一下乘法口诀表,还为此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是这样开始的:教师手里拿着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呜呜……”的声音当火车头,开到哪个学生面前就请他回答问题,回答对的小朋友就可以跟在教师的身后做车厢,游戏结束的时候,教室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一个个孩子的脸上满是笑容。这个游戏看似成功,可回头想想,花了近半堂课的时间,除了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外,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游戏的本身也没有涉及新的数学知识。试问这样的游戏:目的何在?
3.游戏无记录。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探索新奇,这从孩子满抽屉的玩具就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孩子都是“喜新厌旧”的。教师只有不断地设计出风格各异的游戏,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是不是游戏的趣味性越浓就越适合课堂教学呢?有一位教师在讲授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就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要求是:一位学生的黑色口袋里装2个黄球和2个红球,另外一个学生装2个黄球和4个红球,两个学生分别开始摸球10次,摸到红球多者为胜,并把实验的结论纪录下来。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告诉他们第二种口袋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顿时兴趣索然了。游戏的设计不能太老套,那样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游戏也不能太具有娱乐性,那样就会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只有把握游戏的趣味性程度,才能掌握课堂。
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中,恰当的游戏就好比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