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诗中有剧,剧中有诗——谈电视剧《甄缳传》中诗词歌赋的巧妙运用
柴 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清代宫廷剧《后宫·甄嬛传》一经播出,受到极大关注,迅速成为各大卫视的热播剧目。诗词歌赋的运用为该剧的收视成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不仅营造了典雅的艺术氛围、增加了文学底蕴,更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构筑了故事的骨架和线索。本文将通过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分析诗词歌赋在本剧中的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后宫·甄嬛传》;电视剧;美学;诗词歌赋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嬛传》)中保留并较为准确地运用了大量诗词歌赋,增强了电视剧的文学底蕴,突出了人物形象,含蓄地暗示了剧情发展的脉络。
本剧在极广大的时空范围内大量地引用经典的诗词歌赋。本文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分析诗词歌赋在本剧中的作用和效果。
《甄嬛传》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尤为成功,尤其是对甄嬛的塑造。甄嬛的称谓均来自于诗词歌赋。这样的运用手法,不仅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轨迹。
甄嬛本无意入宫,却无心插柳柳成荫,被皇帝选中。皇帝所赐的封号为“莞”,这与已故的纯元皇后的小名“菀菀”同音。现任皇后称“菀”出自王建《春词》中的诗句“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莞”与“菀”的同音,隐含着她得到皇帝宠爱的首要条件是外貌与纯元皇后相似。剧情发展到中期,皇上梦中的一声“菀菀”,令她心生怀疑,为剧情发展埋下伏笔。
甄嬛出家后的法号为“莫愁”。“莫愁”出自梁·萧衍《莫愁歌》的诗句“洛阳女儿名莫愁”。这份愁既有对宫中生活的所思所想,也有对曾经爱人的可憎可恨。甄嬛的第一个女儿小名为“绾绾”,化用自晁采《子夜歌十八首》“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的诗意。另一方面,与纯元皇后的小名、自己的封号近音。这出于对自己刚出生女儿的保护,也暗示甄嬛希望女儿能挽住皇上的心,得到皇上的宠爱。第二个女儿封号“灵犀”,源自李商隐《无题》“心有灵犀一点通”。“灵犀”是甄嬛和允礼爱的结晶,纪念了甄嬛与王爷允礼二人心有灵犀、两情相悦的那一段神仙般的人间生活。
故事的骨架来自于《洛神赋》背后的爱情故事——皇上和王爷先后爱上了同一个倾国倾城、诗书精通的女性,为此勾心斗角,最终以一方的死亡为终结。《洛神赋》的故事原型为汉末三大美人甄宓。
本剧的情感线索,从第五集中,甄嬛初入深宫时所念的一句崔道融的《梅花》诗“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中就可以体现。倚梅园冬日傲寒盛开的梅花与《梅花》二者呼应,“梅”与“媒”谐音,暗示了甄嬛、果郡王、皇上三人相互纠结的情感与命运。这句梅花诗是纯元曾经念过的诗,触动了来寻梅的皇帝的情肠。皇帝与甄嬛之间的情愫也因为这首诗从朦胧转向明朗。
作者兼编剧流潋紫把甄宓的形象叠加在了甄嬛身上。在电视剧中,甄嬛的形象也被塑造得遇甄宓如出一辙。在第13集中,作者还特意让甄嬛跳“惊鸿舞”,惊鸿舞所配的歌词就是曹植《洛神赋》的节选。果郡王和甄嬛正好是曹植与甄宓的关系,结局也大致相仿。
本部影视作品的配曲大量运用古典诗词。这些独具特色的古风歌曲,曲调轻柔舒缓。烘托剧情的同时,令《甄媚传》的整体美感更强,意境全出。
剧中片头曲与片尾曲均是今人仿古所做的古风歌曲。片头曲《红颜劫》奠定了《甄嬛传》的整体基调,暗示了故事发展的大致脉络,也营造了一种空灵、典雅的意境,古典韵味十足。“祸福轮流转,是劫还是缘”仅仅10个字就道出了后宫女人们的悲惨命运。
片尾曲《凤凰于飞》则是根据《诗经·大雅·卷尔》改编。在这里使用“凤凰于飞”,与剧情相对比,反衬突出剧中众多人物不完满的一生。片尾曲在内容上总结了人物命运,在审美上提升了格调与品味。
综上所述,电视剧《甄嬛传》引用的众多诗词歌赋,在人物、情节、环境上都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它们塑造了人物形象,推进了故事情节,构建了剧情骨架,增加了审美意蕴,提高了审美品位。若要使宫廷剧不流于表面、不落俗套,还需电视剧人提高文字修养和文学素养,深入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内涵。
参考文献:
[1]朱碧莲.中国古代文学事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师文静.〈甄嬛传〉作者流潋紫:用“后宫”向〈红楼梦〉致敬[N].齐鲁晚报,2012-02-04.
[3]韩娜.中国古典诗词在影像媒介中的运用——以〈甄嬛传〉为例[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11).
[4]张彩丽.论电视剧〈甄嬛传〉对诗词曲赋的运用[J].电影评介,2012(22).
[5]刘欢.《甄嬛传》掀古典热:“甄嬛古诗词大全”成热帖[NOL].中新网, (2012-04-19).http://book.sina.com.cn.
[6]姚卫华.深宫香损有谁怜——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J].青年文学家,2012(10).
[7]蔡骐,肖芃.作为文本的后宫:解读《甄嬛传》[J].中国电视,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