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否忽视了澳门1
沈克学
(江苏省昆山中学,昆山215300)
【摘要】“一国两制”政策的出台主要是针对台湾问题的.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对“一国两制”的表述也有所侧重.总体上,其含义存在一个发展、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一国两制”澳门师生探究
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介绍“一国两制”时写道[1]: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学习了这一内容后,有学生向我提出了质疑:“一国两制”的构想,同样适用于澳门,为什么邓小平的这段话,只谈到香港、台湾,却没有提及澳门?由于自己并未注意到这一细节,因此无法解决.只得把课堂生成的这个问题,作为课后的开放性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材料,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不几天,学生们提供了自己的“成果”.其中多半学生认为,教科书上的表述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2]因此缺失了“澳门”,这种关于“一国两制”的“阐述”,就不能说是“全面”的.
但也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与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比起来,澳门问题显得并不突出,并不难解决,因为关于澳门的主权问题是毫无争议的.其中有多位学生还查到了比较丰富的文献作为依据.笔者借助这些文献,与学生一起梳理,就上述谈话未提及澳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在分别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时,正式宣布:“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这应该就是教科书上表述的出处和依据.但是,当时邓小平为何只提台湾、香港,而不提澳门呢?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其作为中国革命的未竟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冷战”的国际环境下,非常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决定用武力彻底消灭国民党政权,完成祖国统一.在人民解放军准备武力攻台之际,朝鲜战争突然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计划搁浅.朝鲜战争结束后,尤其是日内瓦会议后,台海局势成为关注的焦点.人民解放军对浙江、福建沿海的一些岛屿发动了进攻;美国则在台湾驻扎军队,并与台湾当局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尽管中共中央曾提出,愿意与台湾方面进行谈判,但海峡两岸基本处于敌对状态.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这些重大的外交突破,使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日益孤立,从而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契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主张通过谈判结束两岸军事对峙,促进双方交往接触.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我们力求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和完成我国的统一”.[4]
我们在整理材料时发现,台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统一、用什么方式统一的问题.而港澳问题则不同,香港、澳门都是外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中国领土,其关键是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对此,学生也提供了相关的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基于此,中共中央决定保持香港作为“国际航道”的特殊地位,对港澳工作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5].为此,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港澳稳定、发展、繁荣的措施,以等待时机和平协商解决.例如,向香港提供淡水和其他资源,强化过境措施以减轻其人口压力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港澳与大陆的交往.另外,1972年11月,在中国代表的努力下,联合国非殖民地化委员会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从而排除了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干涉港澳问题的可能性.
澳门问题虽与香港问题的性质相同,但比起香港问题,则容易解决得多.因为1974年成立的葡萄牙新政府宣布放弃殖民主义,公开承认澳门主权属于中国,并同意把澳门交还中国.但是,葡萄牙提出以“给予殖民地自由”的方式归还,这与香港、澳门并非殖民地的国际法则相矛盾,更为严重的是,以这种方式回归很可能会影响香港问题.因此,周恩来总理提出暂时维持澳门现状.1975年,葡萄牙政府宣布,与台湾方面断交.1979年,中葡两国正式建交.葡萄牙总理在发表公报后的记者会上,就澳门问题表示:“它是中国的领土,但仍在葡国管治之下.”[6]此后,葡萄牙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澳门回归的宪法与法律,中葡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双方接触也比较频繁.这些都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
这些材料说明,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为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确立了基本的策略方针,这为后来中国政府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历史思路并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走上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同时作出了重要战略决策,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目标.但那时国家统一的重心是台湾问题,而且,中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这为台海地区“两岸关系”的“突破”,提供了契机.而当时,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党和政府并没有将其视为“紧迫性”的问题列入中心工作的议事日程.
但也开始关注香港问题了.1978年8月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开始为有步骤地解决港澳问题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但是,中国方面关于香港的“策略性”安排,却很快被英国方面在香港“九七”前途问题上的突然“发难”而打乱.1979年3月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提出这样的问题:“‘土地契约’可否续签过‘九七’?”“非正式地”试探中方关于香港“九七”前途问题的态度.[7]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迅速调整了“国家统一”的战略重心,决定将解决香港问题的“时间表”提前.
1979年3月29日上午,邓小平会见麦理浩时表示,“中国届时一定要收回香港主权”,“我们把香港作为一个特殊地区、特殊问题来处理.到了1997年,无论香港问题如何解决,它的特殊地位都可以得到保证.说清楚一点,就是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8]这一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成了“一国两制”的“滥觞”或“雏形”.[9]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其中提出了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次年1月,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海外朋友时说,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概念,正是从这时开始正式使用的.[10]而它的正式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的.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1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一国两制”这种说法.同年5月18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为我们党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方针的概括性语言.[5]此时的“一国两制”显然是用以解决台湾与香港问题的.所以,1984年6月邓小平向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人,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时,没有提及澳门.
整理材料时我们发现,邓小平在构思祖国统一的方针时,是把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统筹起来考虑的.只不过在他看来,台湾、香港问题解决了,澳门问题将随之解决.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此后,邓小平开始较多地关心澳门问题.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接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首次公开提出要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三天后,邓小平在接见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时说,“澳门问题也将按照香港问题那样的原则来进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五十年不变”[12].1987年4月13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
通过师生共同搜集、整理素材发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没有忽视澳门,只是,邓小平在思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时,统筹结合台湾、香港、澳门的不同情况,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设定了解决的先后次序.其实,这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当然,教科书选取邓小平在解决统一大业过程中的谈话,本无可厚非,但这只是“一国两制”方针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环节之一,以此作为对该方针的“全面阐述”,则存在着歧义,易于使人产生误解.因此,我们建议教科书在修订时,最好能够规范叙述、完善解释.当然,本次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式的活动,其意义不言自明.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江苏省昆山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沈为慧给予了热情的指导与极大的帮助.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1(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2.
[2]夏征农.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
[3]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8.
[4]邓小平论祖国统一[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5.
[5]李月兰.中共三代领导人情系香港回归[J].党的文献,2014(1).
[6]施白蒂.二十世纪澳门编年史(1950—1988)[M].澳门:澳门基金会出版社,1999:125.
[7]齐鹏飞.香港回归的历史“前奏曲”——1979年3月邓小平与麦理浩的“北京会谈”述略[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4).
[8]石维行.香港回归:凝聚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大智慧[J/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41/5924125.html.
[9]宗道一.邓小平与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3).
[10]龙平平.邓小平与近代中国的第三次变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10).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29.
[12]康冀民.澳门回归之路[J].中共党史资料,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