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创设人性教育环境1

2015-02-27 20:26王涛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灵智慧情感

应创设人性教育环境1

王涛

(江苏省昆山中学,昆山215300)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漠视人的情感需求,习惯俯视的教育姿态,推崇知识的教学习惯,造成长期以来孩子们难以拥有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推崇尊重人性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享受愉悦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探究的能力,构建完整的人格,是走出目前教育误区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教育生活人性环境平等氛围情感需求自主探究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果教育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只感到痛苦而无丝毫快乐,教育是否早已偏离了中心航道?当人们在为应试还是素质而撕扯的时候,他们是否明白自己只是在争吵用匕首还是投枪,带给人的都是深深的伤害.孩子们应该过一种快乐的学习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愉悦的情感.

一、教育姿态:由俯视到平视

学习是一种体验,因此必须构建师生平等的良好氛围.一般来说,教师的阅历、学识、能力等当然要比学生丰富、渊博、高明得多,但千万不能凭借自己的优势,自视高学生一筹.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1]师生不平等的意识易于导致“教育专制”,而一个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教育环境会扼杀学生的激情;只有平等,才能充分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当然,平等并不是相等,教师不能放弃自己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的职责.

平等实质上就是彼此的理解、认同与尊重.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那么学生的主体性会被削弱,成为受控制的客体.没有自主意识的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性,难以产生主动探索、规划学习的兴趣.平等不是让教师放弃自己的主动性,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平等相待.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进步,这既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成长.学生有倾听的兴趣和热情,有质疑的欲望和能力,孩子们显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不是将教师的主体性削弱了,恰巧相反,这正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学习是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创设平等的师生氛围,能促进更多的孩子善学、乐学、会学、学会.

二、教育过程:由施压到激发

学习是一种生活,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太多的作业、训练、考试,缺少的恰恰是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呢?诚然,失败和教训有利于反思调整,教导和训示有利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然而长期的挫败感会极大地伤害孩子们的心理,逐渐消解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的热情.

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如果一个人把生活当作一种负担,那他的生命历程势必写满忧伤和痛苦.教育工作者是否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单薄的身躯能否承受如此的压力?他们稚嫩的心灵是否能应对成败的考验?教育,不能埋头于书本的世界里,而应该触及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关注孩子的生活状态,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

要包容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不能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小题大作、大动肝火.相反,允许学生失误,给孩子改正的机会,这种人性化氛围可以拉近师生情感,也能激起孩子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包容错误是一种深厚的涵养,也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

要认同学生的观点.赞科夫曾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2]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不应以成年人的思维去要求和评判,因为成年人的观念源自于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以高度的同感、真诚和积极的关注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生的思维才会像花儿一样自由开放,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学校才可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健康成长的乐园.当然,认同不是偏袒,更不是放纵,认同的目的在于尊重说话的权利,鼓励发言的热情.

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离开了心灵的交流,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心灵的触动,就无法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育者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医好心灵上的疾患.只有这样才能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育方法:由传授到探究

学习是一种技能,必须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意识.教育,在先哲的字典里,她的名字就叫“智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内在的智慧潜能,使人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由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关注知识,更不能把教育等同为分数.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假如我们的教育不引领学生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人类的发展从何谈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学生的聪明,来源于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缺乏主动探究意识,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习得学习方法,缺乏学习能力.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3]过分看重学生认知的发展,误以为发展只和知识的拥有量相关,这就会把教学过程异化为“教材—教师—学生”的单向知识流程.如此,不断膨胀的知识必将淹没学生的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它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4]可见,指导学生获得优化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当讲究培育智慧,把学生作为可以发展的人,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习得方法.仅把学生当作“做题机器”“知识仓库”,这是愚蠢的做法,也是漠视人性的教育.请记住,教育培养的是人,未来的人不光要有知识素养,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发展自我的技能.如何让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道路,这考验着所有教育者的智慧和良知.

参考文献

[1]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心灵智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唤醒心灵
有智慧的羊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