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曦
(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黄文曦
(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当前大学生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内心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信仰缺失。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1]。在我国,现代社会转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期间,中国经历了近代最严重的社会危机,在历时一个多世纪的政治与社会整合中,实现了社会转型,但处于慢速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前,这一时期,中国重建社会与政治制度,社会转型的速度处于中速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至今,这个阶段是以经济改革为起点而进行的全面的社会变革,社会变化巨大而深刻,而且在继续推进,这一阶段社会转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当前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观念、价值系统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大学生这一重要的社会群体深受社会转型的冲击,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1 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相应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民族长期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人们看待和评判价值的活动[2]79。
2.2 核心价值观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统治阶级会倡导不同的价值观,社会成员也会持有不同的价值观,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价值观就是占社会主流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从定义上,核心价值观指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3]。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凝结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200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4]。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方向,并引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2]80。
3.1 政治信仰淡化,处于迷茫状态
当代大学生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思想上、心理上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剧烈冲击,致使政治信仰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危机,部分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从自我需要出发,满足现实的感官享受,沉溺于恋爱、网络的不良氛围之中,对西方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着迷,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信仰却表现出迷茫,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腐败行为和不公正现象的认知感到困惑,较为严重地存在崇拜金钱、权势、一夜成名等庸俗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认为是形式主义,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信仰实用化、功利化,尤其是在入党动机上,部分大学生把入党视为好找工作、便于考公务员等现实需要,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致使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政治信仰的淡化和迷茫。
3.2 缺乏敬畏之心,道德尺度、价值取向出现困境
“敬畏”,敬就是什么是好的,要努力去实现;畏就是害怕什么,不能去突破这个底线。当代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诚信缺失、考试舞弊、弄虚作假、金钱至上、漠视生命,对是非、善恶、美丑观念淡化、混沌化等现象和行为。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杀人案”是当代大学生对生命冷漠的典型表现,也是当代大学生缺乏敬畏之心的悲剧。
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大学生更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战略资源,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践行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这种教育一定要转变方式方法,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程度独立的认知能力,依靠特殊年代空泛的政治说教对他们进行教育,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近代的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富强,无数仁人志士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但最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之所以能完成这样重大的历史重任,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找到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无数次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完成了社会转型第一阶段的首件大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灵魂地位,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首先结合建党九十余年来的奋斗历程,坚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4.2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振奋人心,尤其是在对青年的激励方面。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6]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
4.3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根据经典作家的预言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反而出现在了经济、社会落后的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从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那就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7]。社会转型第二阶段的第二、第三件大事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结合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无数先烈为实现共同理想所作出的艰苦奋斗,让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达成广泛的社会认同。
4.4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尤其是在近代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下,依然能够打败侵略者重新屹立于世界大国之列,就是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支撑这中华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形成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如革命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新时期的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在社会转型的第三阶段,我们要回头重温这些伟大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树立起肩负时代责任的使命。
社会转型是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尝试深入挖掘不同社会转型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事件背后的丰富内容,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又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为行为标准。让他们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页.
[2]王华斌.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7月第27卷第4期.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7.
[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9月,242-243.
[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P24.
[6]新华网2014年5月4日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7]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P226-227.
作者信息:
黄文曦,女(1982.4—),藏族,四川小金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