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扬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223)
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
张弘扬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223)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在很多电影中得到改编,成为文学空间不断拓展和电源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电影改编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某些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在促进文学作品不断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现代电源多元化发展的有力支持。本文就电影改编的文化主题学、电影改编的叙事结构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案例三个方面,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全面分析分析,以促进艺术和产业更完美的结合。
新时期 文学作品 电影改编
在文学作品被以不同形式和不同载体进行电影改编的过程中,改编行为需要不断完善可能性,注重全面、理性、反省和协调等,才能在促进文学发展和电影产业发展的同时,使电影改编变得更加规范、更符合文化艺术特征,以创作出更多的电影改编艺术精品。
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研究发现,电影改编的文化主题学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其次是,现代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最后是,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不管是电源创作,还是文学创作,在进行各种事物的描述和展示时,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条例,才能循序渐进的拓宽故事情节,使整个作品的思路比较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在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现代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过程中,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文学创作意图的不同等,电影改编后需要展示的主题具有的特点也截然不同。其中,电影改编的文化主题,需要与国家意识形态理念相迎合,在过往年代精神意识中进行找寻和捕捉,以对民间现实世界生活的各方面进行揭示和探究。与此同时,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电影改编的文化主题很好的与当时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学审美观和精神需求等相吻合,充分展示出现实主义色彩。因此,电影改编具有价值引导功能、理性透视功能和情感认同作用等,可以使文学作品的意境得到不断深化,最终真正呈现出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小说作品《神木》改编成的电影作品《盲井》,两个作品所描写的都是农民离开农业生产去到矿井工作的故事,主人翁的命运是一样。其中,小说用比较细腻的文笔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性丑恶形象的描绘出来,在展现农民具有单纯善良品质的同时,还呈现出生活底层人民的温情脉脉的人性,从侧面揭示出人性具有救赎的可能性。凭着做“点子”来发财的赵长河,在离开充满肮脏的矿井后,回到自己充分温馨而又舒适的家,在深切感受到亲情带来的温暖和邻里之间带来的温情后,他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极大震撼,使人性善良、单纯的一面得到完美呈现,给后文叙写对元凤鸣的同情做好铺垫。上述相关内容在电影作品中的展示,让人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文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等,使文中各种场景变得更加真实。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电影改编的叙事结构学分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叙事元素的比较分析;二是,符号元素的比较分析;三是,修辞元素的比较分析。在传统文学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主义具有一定前卫色彩,与当时的复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理论创作体系等有着密切联系,所包括的领域主要有音乐、建筑、美术、戏剧和文学等。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拥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在电影改编中得到充分展示,使电影主题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作品的文化品格。其中,叙事技巧、艺术手法和审美水平等方面,文学作品和电源作品有着非常明显的互文性,是电影艺术获得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叙事元素的比较分析方面,电影改编需要在视点、时序、节奏、话语等方面给以高度重视,以让文学作品中比较抽象的场景、概念等,在电影作品中具体、形象的展示出来。在符号元素的比较分析方面,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需要对物象的静态个体有更深层的指代,注重人物不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选择最合适的场景和搭建风格,结合恰当的光、声和影等事物,使文学作品的主题与电影的主题相协调,才能使电影作品获得预期的观赏效果。例如:在电影作品《请将我遗忘》的部分场景中,故事情节充满着背叛、沉沦,与镜头中城市的车流不息、人头攒动互相辉映,将个体陨落的渺小与城市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好的达到了电影改编的预期效果。在修辞元素的比较分析方面,电影改编需要注重象征性,由浅到深的进行故事情节的呈现,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与此同时,注重各种故事情节的隐喻效果,以达到以此言彼进行人物形象、不同场景的自然置换,尤其是采用反讽的创作方式,通过悖论的意境和情节,比较含蓄表达出文学作品中相关词句的意图。
在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中,电源改编的典型案例分析主要是指凸显现实主义元素的典型案例、凸显现代主义元素的典型案例和凸显后现代主义元素的典型案例。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进行分析,将《高兴》和《香魂塘边的香油坊》作为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剖析电影《高兴》和《香魂女》改编后产生的效果。根据上述两个部分可知,文学主题和叙事结构的完美搭配,才能使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中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而作品的整体效果需要对主题和艺术形式进行各种修饰和丰富,才能真正提升电影作品的价值和审美水平。在电影《高兴》中,主要的场景是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有着较强的工业化气息、贫富差距和消费差异,将社会底层人员进入城市、谋求生计等场景深刻的展示出来,结合部分喜剧桥段,使后现代的消费观得到具体呈现;在电影《香魂女》中,人性方面、地域方面和历史方面的深度创作,使原小说的文化艺术内涵得到升华,成为新时期背景下“第四代”导演的重要代表作。由此可见,电影改编的典型案例主要由地域文化、现实写照、精英文化方面的反思、启示与思考四个部分组成,而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取得的成就,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电影改编作品的产生是历史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新时期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通过电影改编的方式,文学作品的思路和创造意图可以理性的呈现出来,在促进文学和电影不断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