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锐庆
(西江日报,广东 肇庆 526040)
共情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黄锐庆
(西江日报,广东 肇庆 526040)
共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态度和技能之一,这种技能同样适用于新闻采访。本文着重探讨共情在采访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借助这种方法提高采访效率。
心理咨询;共情;采访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投情、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笔者在进行心理咨询与新闻采访学比较研究过程中发现,共情这个心理咨询中的态度技能可以应用于记者日常的采访中,能有效提高采访效率。
心理咨询和新闻采访,都是与人沟通的过程,前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咨询方法找到求助者的症结,后者通过沟通获得事实、还原真相,两者都有观察、询问、倾听、思索等过程。这是两者能进行比较研究及互相借鉴的基础。
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上,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纵观国外很多心理咨询方面的研究,大多数都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这些态度在新闻采访中也极其重要,记者若能灵活运用共情技能,可提升采访效率。
共情在采访中的应用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记者借助受访者的言行,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二是记者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受访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事实真相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三是记者运用咨询技巧,把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记者只有设身处地理解受访者,才能准确地还原受访者经历、所思所想所感。受访者才能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在受访过程中才会积极自我探索陈述自身经历。
例如,记者希望对同性恋群体进行调查,呼吁社会公众能看到他们的存在,理解接纳宽容他们。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肯接受采访的女同性恋者。
受访者:“我很想公开我的性取向,但我又怕父母知道后会伤心失望,亲戚朋友会疏远、歧视我。”
如果记者回答:“公开是好事呀,有什么好苦恼的?”这忽视了受访者的感情,显然缺少共情。求助者会感到失望,觉得记者对自己不够关心,因而感到失望,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采访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如果记者回答:“你看上去这么聪明漂亮,你会处理得很好的。”这是没能理解受访者的茫然和担忧,记者自然就堵塞了进一步交谈的机会,也堵塞了受访者自我表述的机会。
如果记者回答:“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事情总会有人知道的,这没什么了不起。”这是高高在上的评判,完全否定了受访者的情绪。记者没有进入受访者的框架,过多地立足于自己,记者就很难了解受访者的困难矛盾与故事。
如果记者回答:“要告诉家人朋友这件事,的确会有很多的困难,但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记者虽然对受访者表达了一定的理解,但后半句显得有些空洞,属于了解不深。
上述种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与受访者的心理沟通,甚至使受访者不愿再继续交谈。
对于这个受访者,记者要充分运用共情技巧。较好的回答是:“你的性取向以前一直都没有人知道,现在一下子要亲戚朋友接受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能理解你的困惑。”记者切身处地理解受访者,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其所经历的事情及其看法体会等。
或是:“当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自己接受这种不同已经不容易,还要家人朋友理解,换成其他人,也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或是:“我能体谅你现在的困惑,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你这种想法,现在我们一起来,通过我们去呼吁社会多理解这种不同。”
这样,受访者就会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就愿意进一步向记者敞开胸怀,采访就更畅顺了。
(1)记者应该走进受访者的参照框架。记者这个职业被要求客观地报道事实,不能用自己的价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判断受访者所做过或经历过事情的好与坏,而应该把自己放在受访者的处境中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分析记录他做这件事的过程及理由。央视著名记者柴静认为:“一个记者最美好的时刻,是忘掉自己的时候。”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然后才是职业角色记者。例如,面对在事故中抬出来的伤者,这个时候记者不是站在自己的框架上考虑用什么语气去问问题和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而是真心从伤者的框架出发考虑问题。这个时候伤者处于极大的恐惧和痛苦之中,需要的是首先是安全,其次是安抚。记者此时应该忘记自己的角色,站在伤者的框架,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把他们带离恐惧,让伤者感觉到记者这个时候不是记者,而是关心他处境真心为他好的朋友,让他感受到关切。等到伤者心情稳定后,采访自然就会顺利很多。
(2)记者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了共情。记者在采访中如果不太肯定自己是否做到共情,可以尝试、探索一下,请受访者检验并做出修正。
记者:从你前面的描述来看,你杀了你的女朋友的同时,是不是也是对她父母怀恨在心?
受访者:不是的,他父母虽然不太赞成我们在一起,但并没明确反对,并且还会鼓励我好好提升自己。
记者:对不起,我可能听错了,你能不能讲一下你对他父母的看法?
记者多提问几个受访者与受害者父母之间相处的问题,记者就清楚受访者杀人的真正动机是否与女朋友父母的反对相关了。
采访是一个去伪存真,抽丝剥茧的过程,共情贯穿于采访的全过程,需要记者不断验证共情才能进一步接近真相。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对于情绪反应强烈与情绪稳定的,表达比较杂乱与表达清楚的,前者应给予更多的共情。另外,共情要适度,不宜在采访中随便插入,否则容易破坏情绪。共情反应的程度应与求助者的问题程度、感受程度相适应。过度,会让受访者感到记者小题大做。不足,会让人觉得理解不够。
(4)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对于共情时角色的把握,记者应该能进能出,恰到好处。有些记者在采访中确实做到同喜同悲,但却忘记了自己记者的角色,失去了客观性。记者应该时刻保持客观公正,防止完全受受访者情绪的影响。记者的共情是体验受访者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不能变成“就是”自己的内心。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基础知识)(第1版)[M].民族出版社,2005.
G212.1
A
1674-8883(2015)23-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