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梅
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二者兼顾
——以《涉江采芙蓉》教学为例
□吴秀梅
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主体;主导;《涉江采芙蓉》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理论认为:“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下面就以《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为例进行讨论。
教学《涉江采芙蓉》,可以先要求学生自读诗歌,结合字典等工具书疏通疑难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然后让学生再读诗歌,发挥联想与想象,可以加入人物及其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用优美的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诗歌内容。要求写在作业纸上并上交,教师要细心批阅。
作业一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一个女子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花海之中。兰草生长的沼泽地上,一朵朵兰花正在清幽地绽放。女子采摘下这些美丽的花草,幽香阵阵,令人心醉。女子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叹息随风飘逝,回头看着美丽的故乡,却没有她心心念念的爱人,道路无边无际,蜿蜒前行,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向他。彼此相爱却要分隔两地,大概就只能这样忧伤地直到终老吧。
作业二
游子为谋前程只得背井离乡,四处奔走。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泛舟荷塘之上,摘几朵美丽的荷花,想要送给心上人。在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至袖中,幽香袭人,叫人心醉。游子发出一声叹息:唉,美丽的荷花要是能够送给我的心上人该有多好!可是我日思夜想的人却在遥远的故乡。游子伫立船头,回望心上人所在的故乡,他看的是不敢
去计算的迢迢路程。游子黯然泣下: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此生不能相聚相守?游子只能在异地漂泊,忧伤的度过晚年。
作业三
盛夏时节,荷花盛开,正是采莲的最佳时节。一群身着素衣的妙龄少女,撑着小舟晃悠悠地荡在漫漫碧江上。湖边的沼泽地上长满了芳草幽兰,湖上盛开着一朵朵娇嫩雅致的荷花。姑娘们嬉戏笑闹着,讨论着要采下哪朵最美丽的荷花送给哪家的公子。然而有一位身姿优雅的姑娘却怅然立在船头,眉头紧锁,痴痴地看着手中刚刚采下的荷花:采来这么娇嫩的荷花送给谁呢?我日思夜想的人啊,正远在天涯。此时此刻,他大概正在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能够看到我吗?显然不能,看到的只有漫漫长路罢了。我们感情深厚,相爱相知,却天各一涯,就只能在忧伤中终老了。
作业四
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他和同僚一起赏荷观景。兰泽湖畔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香草幽兰,湖面上莲花层层叠叠,随风摆动。他看着那一朵朵娇艳欲滴的荷花,眼前慢慢幻化出妻子的脸庞。每年的这个时节,她都会泛舟采莲,摘下那朵最美的荷花来,笑意盈盈地送给我。此时此刻,她是否也在采莲呢?可如今她采下莲花,又能送给谁呢?他怅然地回望故乡,却望不见妻子,望不见熟悉的山水,只能望见浩浩烟云和漫漫长路,心中的苦涩一点点晕染开来。相爱却不能相守,两个相爱的人就只能忧伤着直至生命的终结。
1.在这四篇改写中,抒情主人公分别是谁?“采莲”和“还顾”动作的发出者又是谁?
作业1采莲和还顾的动作发出者都是女子,抒情主人公是女子。作业2采莲和还顾的动作发出者都是游子,抒情主人公是男子。作业3采莲动作发出者是女性,而回顾的动作发出者是男性,是女子想象的场景,抒情主人公是女子。作业4抒情主人公为男性,回顾的动作发出者是男性,采莲动作发出者是女性,是男子想象的场景。
2.我们如何看待同学们不同的理解?
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诗歌通常不是把故事情节、感情发展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而是从中截取最有启示性、最有表现力、最有感染力的部分进行突出,而把其他的略去,留给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同时句子之间有较大的跳跃性,句子之间留下了较大的空白。从感情脉络中略去的部分就隐约地浮现在这无言的行间,并以它们的多姿与多彩丰富着诗歌意蕴,构成诗歌的多维效果。诗歌的多维性,正是诗歌独特的魅力。
3.强调同学们完成作业时应用的虚实相生艺术手法。
教师明确:虚实相生,简单来说就把眼前的实景实事和不在眼前的、在想象中的虚景虚事结合在一起。
教师补充相关用例: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教师总结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明确:
(1)通过虚实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深刻。
(2)通过虚实相生,开拓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题,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这样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于是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
(作者单位:安徽省休宁中学)
[责编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