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玉
在落实语用中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宋锦玉
强化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落实语用,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体现语用,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贯彻语用。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原来的“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其中,反复强调了一个重要内容——语言文字运用。200多处的文字修改中,关于“语用”方面的内容就有30多处。显而易见,强化和落实语用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新课标修订最大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华丽转身的新起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呢?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流程的安排,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来关注语用的落实十分必要。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都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意味着,不管语文教学内涵多么丰富和多元,不管语文教学形式和方法如何创新,但是语文教学目标必须围绕这个核心。语文课程目标的制订,不仅要克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目标意识淡薄,目标确立缺乏主体性、学科性、可操作性等问题,还必须强调教学目标的语用价值,把目标铆定在语用这个核心上。
首先,要确立一切为语用而教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以往的教学目标制订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是目标过于笼统和宽泛,把整个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语言运用方面的目标就很容易落空。一些教师撇开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机械地理解“三维”目标,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把“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条分缕析,结果所谓的三维目标相互割裂,纠缠不清,主次不分,本木倒置。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在处理好各类目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凸显出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这样才能实现三维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要处理好理解和表达之间的关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中两项重要的语文技能。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文本语言的表达是阅读教学中两个层面的训练,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学习语言表达要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理解文本语言也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所以,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新课标确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并不是否定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而是针对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理解与表达失衡的“阅读理解本位”而言的。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理解和表达并重的。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进而理解文本语言的形式,感知语言的特点,领悟表达规律,学习语用方法,掌握语言的表达。
每个学科的教学中,虽然都存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但是对语文教材而言,教学内容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在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中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语文教材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每篇课文中都有许多的“可教点”,但这些内容不见得都是适合教学的。正因为语文教材内容不能与教学内容划等号,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进行二度开发,语文学科中“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教学内容选取凸显出教材的语文价值。语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后,要从语用的视角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比较,重点关注那些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以及教材特点的内容。再依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对这些内容进行取舍与甄选:①根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来确定语言训练的基点,对不适合现阶段教学的内容进行删减。②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的意图主要渗透在单元导学系统
中,导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读”“课后思考练习”“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特别是“单元导读”,点明了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提示了语文学习的要点,明确了读写训练重点,揭示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备课时要仔细研读以上内容,根据本课在本组教材中的地位,兼顾单元内课文之间的联系,确定本课的语用训练点,并结合课文的特点,根据学情,从学生现阶段学习语言的需要出发,整合出本课的字、词、句、段、篇以及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内容。
教学内容甄选的过程,表面上是一个文本教学材料的删减取舍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基于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内容重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材料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观照下的创造过程。
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的改革是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评价来引导和促进语言训练的落实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策略。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调整,首先确立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总目标,确立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等评价策略。要求通过语文课程评价,达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评价建议,使得评价内容更全面,更具体。
但是,另一方面,《评价建议》中的一些表述,需要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全面认识,通盘考虑,否则很容易误读。比如,对阅读的评价中,“理解”“体验”“感受”这一类词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容易使教师不自觉地回到文本解读的老路上。再者,因为《评价建议》的内容非常全面,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也使得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聚焦还不够突出。所以,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深入领会语文课程评价的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丰富评价的内涵,把语用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紧扣《评价建议》,落实训练目标。如精读和口语交际的评价,我们变换一个思路,就可以转化成语言训练的层次和系统,对提高训练的实效大有裨益。其次,要把语用的目标要求,通过评价渗透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课堂上,教师得体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励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而且具有诊断、导向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评价,特别是采用延时评价,把一些语言训练的要求、要领巧妙地渗透在语文实践过程之中。再次,改革语文考试和评价的方法,提高语用落实的实效性。长期以来,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一样,在评价方法和考试方式上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手段单一,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等。除此以外,还存在着许多个性问题,如语文的读、说、综合性实践等能力的检测难以在笔试中体现;语文考试重语文知识,轻语文技能;笔试不易检测语文课外阅读等。要想通过考试和评价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考试方法的研究,出台相应的语文考试规范外,更主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牢固地树立“为语用而教,不为考试而教”的语文教学观,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变成现实。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可见找到一个合适的支撑点,会产生多么大的能量。对改革语文教学,推进语文课改的而言,落实语用无疑也是一个合适的支点,只要紧紧抓住这个支点,不断努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我们也一定能撬动语文课改这个地球,语文教学也一定能在落实语用中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教育局教研室)
[责编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