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王于
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作品中的形象与情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单一的标准阅读鉴赏和固定的答题程式,将阅读局限于一个狭小固定的空间当中,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呈现出机械、僵化的特点。考卷上工整清晰的阅读鉴赏答案没有在学生心里留下任何记忆,阅读能力下降,鉴赏缺乏自我观点,依赖于参考书和课本。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阅读教育还导致了阅读范围的狭小。学生只阅读考试大纲内的指定篇目,更有甚者省去阅读,死记硬背阅读鉴赏参考材料,最终目的都是考试卷面上的阅读题高分。阅读范围狭小还表现在阅读类型的单一化,局限于课本学习型的阅读,课外涉及很少。老师的教学也只局限于课本阅读文章的讲授,课外鉴赏几乎为零。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阅读,自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再次,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同时,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说来,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问题式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特别是教自读课文的时候,要放手让学生自
己提问,自己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要越俎代庖。问题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一个学习单元围绕一个问题而展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当然,这里的研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是让学生有一种“发现”体验的过程,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习者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体验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探究性,产生积极情感,获得感悟。问题式教学方式体现的是知识问题化和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问题式教学有赖于教师对问题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它是一种依问题而存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让每个学生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够实现,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少说“你”“我”,多说“我们”,使教学过程更具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活动,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宜短小精悍。
2.体悟式阅读
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首先,设置一些“障碍”。所谓“障碍”是指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教师精心地捕捉课堂随机生成的资源,或将一些预设重点话题抛出,使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其次,提供一个平台。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建立起师生、生生、学生和书本之间的对话。教学生学会借鉴和反思,引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再次,指明一个方向。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应有明确的方向。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偏颇,应及时地引导,指明一个准确的方向。
3.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阅读,其本质就是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的语文阅读活动和过程。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也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合作阅读以达到创造性阅读的较高的阅读境界。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借探究之名却未行探究之实。因此,有必要对探究内容、实施策略作深入具体的思考。
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我认为,关键是处理好探究过程中的“放”与“收”的关系。所谓“放”,首先是指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甘心做学生的阅读伙伴,把探究的权利真正下放给学生: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打断自己思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批判,宽容学生的“奇思妙想”,甚至“奇谈怪论”,尽可能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创造性的思想和个性化的心灵大胆放飞,在探索的天堂自由翱翔。
当然,“放”不等于“放纵”“放任自流”,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服从课堂的主题、文本的实际。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探究的合作者,还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能“放”善“收”。监控学生的多元化解读,使之不脱离作品的中心,符合作品本身的情感或事理逻辑。不因教师无节制的“放”,而使哈姆雷特成了中国的贾宝玉。且能“导”在关节上,“收”在火候上:学生无疑时,引导其“于无疑处设疑,于未晓处质疑”;疑问太多时,及时帮助他们梳理,剔除与文本、课堂关系不大的无效问题,筛选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当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教师要善于迂回指点,如提醒寻找新的探究角度,使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总之,教师在整个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握方向,相机布道,引导学生在正常的探究轨道上不断把思维推向深入,使视野拓宽,真正做到收放自如,形散而神不散。
[1]福禄倍尔:《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自熊川武:《学习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3]钟以俊:《现代学习原理与学法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4]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责编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