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华
过程性评价应是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
□程丽华
以过程性评价作为语文素养评价的主要方式,可以使评价更加科学公平,还能使当下的语文教学产生一些积极的改观:让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真正关注语文学习的过程,摈弃一味求结果的功利心理;有利于语文教学回归本质,语文课堂恢复生机。
过程性评价;语文素养综合评价;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核心的终端目标,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事实上,任何一次语文学科考试都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一张试卷衡量测试语文素养,无论如何都有片面性和偶然性,更何况一张语文试卷,受测试题量、测试时间和试题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考查的信度更是难以保证。
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若干次考试中也往往体现得不稳定,考试中的很多偶然的、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因素,让语文素养评价变得非常复杂和艰难,单凭结果性评价显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语文水平,仅以此下结论更有失公允。如在某次考试中遇到的题目恰巧都是自己熟知的内容,自然考出好成绩,这不能说明其语文素养好。如有的选择题表面上容量大,覆盖面宽,但有意制造似是而非的“圈套”,考生在这里要花很多时间,试题的难度提高了,区分度反而小了。实力较差的考生碰“运气”往往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而实力强的考生却往往思虑过多,稍不留神失了分。作文能较全面地反映考生的语文素养,但语文高考150分钟,由于作文之外其他考题太过繁琐,需要的时间也多,留给作文的时间一般也就是50至60分钟。在这样短时间内要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其实是很难的,别说是中学生,就是中学或者大学老师恐怕也很难写好。再者,作文也有文思快慢之分。《文心雕龙·神思》曰:“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文思慢的考生在考试时往往难以展开思维,挥洒才情,有时只能草率应付,难有出色的表现,其真正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展现出来。而在日常写作中,我们并不苛求那么快的速度。特别令人担忧的是,高考语文阅卷工作量极大,阅卷教师本身的素养参差不齐,作文评分随意性较大,拉不开分差,这给语文素养评价带来困难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作文教学被边缘化,学生不愿意在作文上下功夫,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语文素养评价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语文素养外延很大,内涵丰富,是一个人通过语文这门基础课程学习而获得的综合素养,既包括学生语文学习取得的成效,如知识、能力、情感、思想等,也包括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如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等。对这么繁杂的内容进行评价,仅凭一次终极性考试是难以测量的,要想作出准确的评价,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系统的评价才能实现。针对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语文素养的本质特征,适时采用过程性评价无疑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这是对终结性评价的有效补充。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及与学习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等情况加以评价,可以涉及任何不同的学生而没有统一评价标准,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诊断学生学习问题,促进其改正,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既注意学习内容也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肯定
成绩,找出问题,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过程性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共时性评价,评价和教学相互交叉和融合,教师和学生民主互动和协商。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质量和水平,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在语文素养评价中,以过程性评价作为主要方式,除了可以使评价更加科学公平之外,还可能会使当下的语文教学产生一些积极的改观。
第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及时认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实一个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心中有一本明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至日常口语交际中,每位学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语文老师最有发言权。如果语文老师能据此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应该是非常准确有效的。在过程性评价为主体的评价体系里,那些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能获得语文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会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愉快地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因而不会出现不管学得怎么样,一张卷子说了算,一不小心多年辛苦付诸东流;或是学得好坏差不多,嗟叹在语文学习上花时间不值得。而语文素养暂时落后的学生,会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很快发现自己的问题,因为过程性评价注重过程,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帮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感受。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感受,就是呵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造性,不仅对于本人来说是一种鼓励奖掖,而且对其他的学习者也是一种有力的促进,这正是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第二,引导学生真正关注语文学习的过程,摈弃一味求结果的功利心理。长期以来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被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和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期突击”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索性放弃语文,将本该学语文的时间挤让给英语等好拿分的学科;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但如果评价方式不改革,则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其实真正喜欢语文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一般是非功利的,正因为没有“只为做好一张语文试卷”的功利之心,所以他们才不会投其所好,而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遵从自己的意愿,濡染熏陶,点滴积累,终成素养。正因为不能“只为做好一张语文试卷”,题海战术才能失去市场,学生才能从浩如烟海的资料试卷中抬起头来,平心静气地去观察感悟自然生活,专注投入地去阅读一本本书。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中所感受到的快乐远胜于做试卷的心情,在充分释放自己的情况下写作的灵感远超过拘束紧张状态下的写作状态。更何况,这一切老师都看在眼里,学习的态度和效果都纳入评价,每一个学习的过程都很重要。也只有这样,语文老师才能有底气地要求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多动笔,自由地写,使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培养一群迷恋试卷的怪物。
第三,有利于使语文教学回归本质,语文课堂恢复生机。长期以来,教师学生只注重终结性评价,为求中考高考得高分,语文学习内容充斥着琐碎的知识点和枯燥的考试技巧训练;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考点,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没有涵咏和欣赏,本来是一种美好享受的语文阅读变成了苦差事。在作文教学中一个可怕的倾向是套路练习,“宿构作文”成风,这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质,长此以往,学生焉能不丧失写作的兴趣?面对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怎么不深恶痛绝,大倒胃口?如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发现语文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语文教与学成为师生的苦差事时,学生会以过程性评价为武器挣脱应试教育的牢笼,教师会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纠正教育轨道的偏离,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本原状态,保全语文教师的诗性,保全学生的天性,保全母语的生命力和魅力。
[1]温儒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3日。
[2]温儒敏:《应增加高考语文总分和作文分值》,《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11日。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0年。
本文为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研究”(JG12029)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
[责编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