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富
(江苏省昆山中学,昆山 21530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从事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角色地位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重建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智慧、转变自身角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然而,虽然教师个体或多或少地承担或参与校本教研的部分工作,但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少教师仍然困惑重重;对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步履维艰.因此,校本教研的成果与设想之间仍有着较大距离,校本教研实效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校本教学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校本教研被看成是一种活动,或一种行为,或是一种教学研究类型.校本教研有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及专业研究人员.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2]校本教研强调以校为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发现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吴永军认为:“校本教研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学校是校本研究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而课例研讨是校本教研的具体形式.”[3]在这个界定中有四个核心概念:研究主体、教学问题、行动研究以及课例研讨.
本文根据江苏省昆山中学校本教学研究工作的具体开展,以及笔者在从事校本教学研究工作中的困惑、实践与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个体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贴近校本教研核心、融入校本教研主体、参与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教学问题,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涉及面有大有小,重要性有主有次,离具体课堂的距离有近有远.恰到好处地选择一个教学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其实效性也会随之大大增加.
如何使校本教研贴近其核心?关键在于能够选择到既接地气又有人气的教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从哪里来?关键在于教师个体是不是有心人.教学中不缺少这样的问题,缺少的是发现这类问题的眼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写作材料积累得丰富了,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其实要想选择一个恰当的教学问题,也要注意平时问题的收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师生交流,同事之间的听课、磨课、评课乃至于争论都有值得积累的教学问题.
把积累到的问题进行取舍、整理和分析,寻找和提炼出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这样的问题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有突出、鲜明的内容;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共鸣并给人以启示;有明显而精彩的矛盾冲突;能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且有实际意义;富有时代性,折射出新课程理念.
昆山中学教师发展中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了“普通高中师生共建教学问题库”专题网站[4].各学科组有专人负责,将各相关教师提供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经过筛选后上传到该网站.教师发展中心根据需要分阶段将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刊登于校刊、校报,供教师们借鉴与思考,有助于学校的校本教研能够贴近核心,以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包括教师个体和互助同伴;一个完整的校本教研主体常常还有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作指导.教师个体在确定校本教研核心即教学问题的时候,往往存在偏差;互助同伴的观察有助于发现校本教研核心;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访谈有助于确定研究主题,集体讨论有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因此,融入校本教研的主体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融入校本教研的主体并不是简单地加入某个校本教研组织.在该主体内,教师个体与教研主体的校本教研核心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以教学实践中某个特定的问题为研究内容.“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理论上的突破,而在于解决某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个体的实践知识”.[5]教师个体之间在教育教学上应该能够优势互补,研究人员可以有共同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同时教师个体最好有能够融洽相处的个性特质,这样他们才愿意密切合作,高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昆山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为了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读写促进社”,还有各级各类的课题组.各组织由在校本教研相关领域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丰硕成果的名、特、优教师主持,成员构成上充分考虑到了各校本教研组织的特点,开展了各种各样而又富有成效的活动.例如,“读写促进社”以如何评课为主题,开展了多批次听课活动,经过社内多次研讨,形成了多项成果,并撰写成论文,发表在相关专业刊物上.活动的意义还在于帮助教师认识到了,一堂好课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怎样落实新课程理念.事实证明,融入相应的校本教研主体是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常常贯穿于课例研讨之中,它要求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认识阶段.感性认识是感知教学的个别、片面的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通过教师的思考对感性认识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复抽象提炼,归纳概括出概念、本质特征和教学规律.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两个认识阶段、四个步骤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6]
教师个体参与相关的行动研究,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这些行动研究最常用和核心的策略方法,借助校本教研主体平台,能够提高教师个体感知教学问题的敏锐度和准确度;在行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可以提高教师个体归纳概括教学问题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同时,行动研究的过程能够促进教师个体收集和分析材料、制订行动计划和执行计划以及观察课堂行为等教学能力的发展.行动研究的过程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密不可分,因此教师个体参与行动研究可以提高其驾驭教学流程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应该有相关的行动研究工作目标和具体安排,各学科组也应该有与之融为一体的具体计划,创造机会让教师个体参与其中.昆山中学有一项省级“十二五”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师生共建教学问题库的实践研究”,且有一个专门的网站,为教师个体参与相关的行动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各学科组和相关处室也都有相应的子课题,甚至还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学习心得”栏目.教师随时都可以上网参与其中,上传或浏览校本教研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反思和讨论,每学期还对各学科组及教师个体的科研成果进行考评.这些做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个体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要进行的研究也很多.但毫无疑问,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能够又快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一个工匠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现代教育工作者.教师个体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这个问题看似很大很抽象,但细细分析校本教研的诸多因素和细小环节,这个问题也就随之变得很小很具体.这样,研究者就能够做到“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教师个体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1]池春燕.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余文森 .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2003(4).
[3]吴永军.校本教学研究设计:教师教学研究设计指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普通高中师生共建教学问题库专题网站[J/OL].http://58.210.32.188.
[5]李慧芳.校本教研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9).
[6]章兼中.中小学与高校合作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